一年一度的大閘蟹銷售旺季即將來臨,久等一年的吃貨們,終于又能大快朵頤了!要保證大閘蟹鮮活, 冷鏈物流功不可沒。那么,冷鏈物流的 食品安全該如何保障呢?繼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發展冷鏈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進消費升級的實施意見》后,黑龍江、安徽等地陸續出臺了相關政策,旨在促進冷鏈行業全面升級,切實保障冷鏈物流的食品安全。而各大電商平臺、物流企業也鉚足了勁兒打響冷鏈物流“保險戰”,“朝發夕食”不在話下。 中國冷鏈物流聯盟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劉京指出,目前我國冷鏈物流處于發展初期,冷鏈“不冷”“斷鏈”等問題仍然突出,難以保證食品安全。而徹底解決之道不僅在于行業、企業乃至 消費者冷鏈安全意識的全面增強,更在于生產企業倒逼以及政府 監管力度加大。
?
增強安全意識 ?不能“斷鏈”
?
從冷藏柜里拿出來的酸奶,喝完卻出現腹瀉;打開包裝完好的雪糕,卻發現冰與棍凝結成一團……“這有可能是食品在運輸、倉儲過程中反復解凍,加劇細菌繁殖的結果。”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科學技術部主任阮光鋒表示,冷鏈是冷凍、冷藏食品的生命線,在運輸環節和終端銷售環節容易出現“斷鏈”問題,一旦“斷鏈”,食品安全就難以保證。
?
食品安全專家表示,保證易腐食品安全性的關鍵是控制微生物的生長速度,更關鍵在于控制溫度,溫度每升高6℃,食品中的細菌生長速度就會翻一倍,貨架期也會縮短一半。冷鏈物流是食品安全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易腐食品只有在運輸、交接、儲存全程冷鏈的環境下,才能保證安全性、新鮮度以及營養價值。
?
記者走訪北京美廉美等大型超市及路邊小超市發現,大型超市在冷控方面的管理較為嚴格,有專門的冷藏區儲存相關產品。而不少路邊小超市僅將酸奶等產品放在普通貨架上。專業人士表示,從業人員對冷鏈物流的重視程度不夠也是冷鏈產品“斷鏈”的原因之一。部分食品企業和經銷商不用甚至沒有冷藏車運送冷鏈產品,很多人還停留在冷鏈食品“只要不解凍就是安全的”認識階段。對此,劉京表示:“消費者是推動冷鏈物流快速發展的根本力量,需求產生市場,只有我國消費者的冷鏈意識、安全意識全面增強,冷鏈物流才能得到快速發展。”
?
企業冷鏈產品不僅在終端銷售保存環節上容易出現問題,在運輸環節同樣面臨諸多亟待攻克的難點。北京物資學院物流學院教授、副院長姜旭表示:“有些企業在普通貨車的基礎上加冷柜改裝成冷庫,無論是保溫、保濕還是制冷系統,都*其不規范,存在食品安全隱患。”他指出,目前一些冷庫企業業務模式相對簡單,缺少大型配送中心,再加上冷鏈運輸市場面臨“價格戰”、運輸成本過高、無序競爭等一系列問題,企業不惜以“斷鏈”方式來降低成本、增加利潤。據了解,目前路橋費、燃油費、人工費等逐年走高,三者加起來占到冷鏈企業總成本的80%以上。而食品行業的冷鏈物流成本比普通運輸高出40%~60%,利潤卻比普通物流要低。
?
如何擺脫冷鏈物流“斷鏈”風險?劉京表示,企業是推動冷鏈物流快速發展的直接力量,企業發展冷鏈物流不應該只是追求冷鏈設備的保有量,更應該注重冷鏈物流的集成性、整體性,科學規劃冷鏈物流的各個環節,避免冷鏈物流“斷鏈”。
?
提升整體水平 ?拒絕“脫鏈”
?
來自中冷聯盟的數據顯示,我國冷鏈物流發展近年來保持了持續增長態勢。2017年,我國冷庫總容量為3609萬噸,冷藏車保有量為74587輛,其中自有冷藏車為31643輛,企業整合社會冷藏車42944輛。與2016年相比,冷庫總容量增長18.9%,冷藏車數量減少2.5%,自有冷藏車數量減少16.3%,社會冷藏車增加11.6%。據預測,在2020年以前,我國冷鏈物流行業仍將以15%~20%的速度增長。
?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何黎明表示,近年來,在冷鏈商品消費需求旺盛、冷鏈物流整體水平提升、政策利好等因素的促進下,我國冷鏈物流取得了長足進步。然而由于起步較晚、基礎薄弱,與冷鏈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有效監管不足、標準體系不完善、標準化程度低、基礎設施結構失衡、專業化水平不高、企業服務能力不強、人才短缺等問題,亟待破局。
?
何黎明分析,我國冷鏈物流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市場規模不大,行業集中度不高;基礎設施不均衡;缺乏連貫的標準體系;傳統冷鏈業務競爭激烈;企業運行成本高,經營心態較為浮躁等。
?
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冷鏈物流專業委員會統計,2016年,中國冷鏈市場規模只有2250億元,冷鏈物流百強企業總營收僅為207億元,占整個冷鏈市場份額不足10%,行業比較分散,缺乏具有整合能力的全國性網絡巨頭。而美國排名前5位的冷鏈干線運輸企業占到全部市場份額的39%,行業集中度比較高,其中僅C.R.EngLand一家公司的份額就達到13.5%。
?
“我國各地區冷藏車分布不均也是阻礙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劉京表示,2017年,華東地區冷藏車總量為26847輛,華南地區擁有冷藏車14007輛,華中地區擁有冷藏車16170輛,華北地區擁有冷藏車10991輛,而西北、西南和東北地區擁有冷藏車數量分別為2169、2687、1689輛。北上廣等地區冷鏈資源飽和,而西南、西北地區的冷鏈資源匱乏。
?
“行業不僅面臨整體布局缺乏規劃的問題,同時冷鏈人才也相當緊俏。”劉京表示,當前我國冷鏈物流行業正面臨著轉型升級的重要時期,冷鏈人才充足才能保證冷鏈企業在行業內占據優勢。我國冷鏈行業起步較晚、冷鏈物流專業性強、冷鏈物流理論基礎薄弱,這些都是造成我國冷鏈物流人才緊缺窘境的因素。只有解決冷鏈人才匱乏的問題,才能從根本上杜絕冷鏈運輸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隱患。
?
加大監管力度 ?規避“掉鏈”
?
事實上,我國冷鏈鏈條常處在“掉鏈”的尷尬狀態。“我國多數冷鏈標準都是推薦性標準,缺乏連貫的標準體系,對企業的約束力不強。”何黎明指出,我國冷鏈標準往往只針對某一產品或某一環節來制定,缺乏上下之間的關聯與銜接,影響企業運營效率。
?
據了解,我國冷鏈物流法律法規標準并不健全,設備和操作規范等方面缺少統一標準,信息資源難以實現有效銜接。專業人士呼吁,建立嚴格的技術標準和規范指導冷鏈行業的運輸和保存,真正做到冷鏈各環節“無縫對接”,才能規避監管“掉鏈子”。
?
何黎明表示,健全冷鏈物流標準體系,應制定易腐食品溫度控制的強制性標準并盡快實施。推廣使用周轉箱、托盤、冷藏箱等標準化的運輸和配送單元器件,以及多溫層冷藏車的使用。同時,還要加強行業監管力度,監管部門應加強對冷鏈各個環節溫控記錄和產品品質的監督,做到不定期抽查。
?
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加快發展冷鏈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進消費升級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10條冷鏈物流發展思路,部署推動冷鏈物流行業健康發展,保障生鮮農產品和食品消費安全。
?
《意見》提出8項具體措施:一是健全冷鏈物流標準和服務規范體系。系統梳理和修訂完善現行冷鏈物流各類標準,抓緊制定實施一批強制性標準。針對重要管理環節研究建立冷鏈物流服務管理規范,建立冷鏈物流全程溫度記錄制度。二是完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加強對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統籌規劃,逐步構建覆蓋全國主要產地和消費地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健全冷鏈物流標準化設施設備和監控設施體系。三是鼓勵冷鏈物流企業經營創新。推動冷鏈物流服務由基礎服務向增值服務延伸,鼓勵冷鏈共同配送、“生鮮電商+冷鏈宅配”等經營模式創新,鼓勵冷鏈物流平臺企業為小微企業、農業合作社等創業創新提供支撐。四是提升冷鏈物流信息化水平。加強先進信息技術應用,大力發展“互聯網+”冷鏈物流,提高冷鏈資源綜合利用率。推動構建全國性、區域性冷鏈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和質量安全追溯平臺。五是加快冷鏈物流技術裝備創新和應用。加強基礎性研究以及核心技術工藝等的自主研發,加速淘汰不規范、高能耗的冷庫和冷藏運輸車輛,提高冷藏運輸車輛專業化、輕量化水平,推廣標準冷藏集裝箱。六是加大行業監管力度。將從源頭至終端的冷鏈物流全鏈條納入監管范圍,建立冷鏈物流企業信用記錄,加強信用信息共享和應用。七是創新管理體制機制。進一步簡化冷鏈物流企業設立和開展業務的行政審批事項辦理程序,加快建設開放統一的全國性冷鏈物流市場。利用信息化手段完善現有監管方式,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八是完善政策支持體系。繼續執行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政策,完善和優化城市配送冷藏運輸車輛的通行和停靠管理措施,探索鼓勵社會資本通過設立產業發展基金等多種方式參與投資建設。
?
劉京分析,《意見》聚焦于冷鏈物流發展中行業規范、基礎設施、信息化、監督體系等突出問題,提出了有針對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解決措施,無疑將有效推動物流行業發展。
?
“國家政策的引導與支持對冷鏈物流行業具有重要意義,而當前我國冷鏈行業標準建設仍不完善,政策落實有待加強。”劉京表示,行業協會是冷鏈物流快速發展的輔助力量,當前我國冷鏈物流行業存在的“區域分布不均”“行業標準缺失”等問題,還需要行業協會作為整個行業的協調者進行組織協調,從而引導行業健康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