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閑、運動、工作、患病,不同人群、不同 生活狀態、不同生命周期下的營養健康需求都是不同的。”專家說,這是*需要提供“私人定制”的服務領域之一。
?
近日,一篇題為《記北漂生活的**:無科技,毋寧死》的文章在朋友圈引來共鳴和點贊,文中寫實的描述,無處不見云計算、大數據的滲透。
?
無論你知與不知,科技深度改變生活的時代已經到來。作為生活*重要的部分--人體營養與健康將如何與云、與數據連接?
?
7月19日,在 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新聞發布會上,國家 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金小桃也描繪“生活的**”,那是全民健康生活的**,每人都有私人營養管家--依托云計算、大數據而生的“全息數字人”。
?
“未來有**,從早晨開始,全息數字人會根據你**的行程、生理機體狀況、工作強度等,為你提出攝入什么營養、營養水平在什么標準上的建議。”金小桃說。
?
聽著像科幻?離得太遙遠?我們還趕得上嗎?拋開這些疑問,記者了解到,這個神奇科技背后的枯燥工作其實一直在推進,此次在政府計劃的前瞻引導下,將走得更加順暢。
“數字人”成了健康管家
?
關乎“小小的舌尖”,為什么設定一個到2030年的長期目標,而且需要一個“全息數字人”來照料?
?
金小桃從*平常的“下館子”說起,“去餐館吃飯,經常是又咸又油,盡管北京市已經施行標準鹽勺和油壺的計量,仍然避免不了攝油攝鹽超標。”飲食方式的不健康,就如同“挖墻腳”,一勺一勺地日積月累,健康的城墻可能說塌就塌。
?
不止如此,“食品市場上目前存在魚龍混雜的現象,一些號稱營養的食品甚至涉及安全問題,”金小桃說。
?
可見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飽”已不是問題,但“吃得健康”卻不是每個民眾都能輕易做到。
?
“有企業產品加工的原因,也有民眾意識不足的原因,還有規則缺失的原因。”各類“隱形營養風險”的存在,讓老百姓“舌尖上的健康”急需一個全方位的指導,《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在這樣的新形勢下應運而生,從健康產業布局、各類標準制定、到全面信息歸總等方面全方位布局國家營養發展的未來。
?
“企業要按照標準生產和加工,保持食物的營養成份不損失、不降低。”衛計委食品司司長劉金峰說,“我們還要修訂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人群營養不良風險篩查、糖尿病人膳食指導等行業標準,研究制定老年人群營養食品通則、餐飲食品營養標識等,確保公眾吃得安全、吃得健康。”
?
“這是一個大體系的工作。”國家衛計委副主任金小桃介紹,衛計委將“三步走”推動計劃實施,**階段是現階段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以加強營養健康與食品安全標準化建設為抓手,解決當前的突出問題,普及應知應會,提高能力水平,初步實現營養健康科學化、標準化。第二階段,針對國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對營養健康多元化需求。在科學營養基礎上,借助云計算、大數據和互聯網,推動發展健康產業和營養產業,提供現代精準科學便捷的營養健康,實現營養健康精準化和現代化。第三階段,面向未來的國民營養健康發展,依靠科技進步、創新驅動,推進營養健康與科技革命、新生物學革命、人工智能、全息數字人、學習及計算機深度學習的融合創新發展,實現國民營養健康智慧化和個性化。
?
迷人的“個性化”,源自乏味的數據采集
?
給你推送的資訊和其他人不同,給你定制的音樂和他不同,大數據的預判功能已經讓各種服務的“個性化”成為現實。更大、更重要的不同--你的身體與他的身體不同,從電視等公共媒介獲得的營養健康建議適合他,卻可能不適合你。
?
“休閑、運動、工作、患病,不同人群、不同生活狀態、不同生命周期下的營養健康需求都是不同的。”金小桃說,這是*需要提供“私人定制”的服務領域之一。
?
高強度的運動,人體會需要更多的電解質攝入;燒腦的思考,人體可能需要更多的DHA積攢;應對*端天氣,人體可能要加倍吸收水分……這些是針對不同環境、不同活動、不同體質人的“個性化”聽起來很迷人,與已經實現的個性化服務相同,它們的背后是枯燥、龐雜的信息采集工作,隨后是信息形成的大數據挖掘工作。
?
不同于以往隨處可見的網絡行為信息,營養健康個性化的數據究竟來自哪里?這些信息分散在國家、省、市、縣四級的醫療、人口相關的行政單位中,為“政務信息”搭建互聯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臺的工作已經推進了幾年。“國家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國家已經與各個省的連通,上報數據的平臺已經搭建起來,上報數據正在展開。”金小桃說。
?
這是一個龐大的數據庫系統。據衛計委提供的資料顯示,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一期項目已啟動建設;全員人口信息、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三大數據庫初步建立;統計分析與決策支持、人口統籌管理等信息系統為深化醫改、人口預測、決策分析提供著強有力的數據支撐……
產業布局,研究轉化的*后“一公里”
?
暢通的渠道已建成,“信息之潮”即將匯入深潭,相關的數字挖掘與應用產業也蓄勢已久。
?
早些年,來自全國的醫學、光學工程、計算機科學、生物醫學工程、機械工程、自動控制、體育科學、物理學、數學等多個領域的65位專家學者就在香山進行了當時*高水平的大討論,會議被稱為“第208次香山會議”.
?
會議報告顯示,彼時已經建立起人體切片數據庫、數字化虛擬人標本模型等,并為手術計劃、汽車碰撞、航空載人、運動研究等研究建立了人體真實數據。
?
“精度每提高1倍,整體數據集的數據量將增加8倍。”會議報告說,“以目前的實驗數據集為例,片層間距由0.2mm變為0.1mm,數據量將由150G變為1.2T.如此大量的數據,對于存儲管理、維護、操作等帶來新挑戰。”
?
可見,數據量的碩大無朋在當時拖緩了“數字人”研究。由于芯片集成技術的發展、CPU、GPU等硬件的成本降低,如今的數據處理量級已由Pb來計量,技術層面的困擾正漸漸消失。
?
2016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和規范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同年10月,衛計委在京召開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與產業園建設國家試點工程啟動推進電視電話會。
?
“國家試點工作以來,我們在抓一個國家中心、七個區域中心和X個應用發展中心的建設,”金小桃說。產業的發展,終將為“研究轉化成產品”解決“*后一公里”的問題。專家預測,健康產業到2035年左右,會達到17萬億美元的規模,國民營養計劃中提出的營養產業會在其中占有很大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