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真相傳播超過謠言擴散的速度。在2017年全國 食品 安全宣傳周上, 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君石就親自操刀“ 水果變色” 實驗,破解食品謠言。
?
“社會上廣泛流傳某些蔬菜水果是被染色的,這個實驗可以讓大家明白,所謂的掉色,掉的就是‘花青素’,花青素不僅有顏色,它還是對人體健康有好處的一類物質。我也借此向大家說明,社會上有很多關于食品的誤解,這些誤解造成了公眾對食品安全的過度擔心。”陳君石特別強調,食品安全謠言不僅對產業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更重要的是誤導了消費者的心理,影響了公眾對政府和行業的信任度。
現場實驗破解謠言
?
“水果掉色靠漂染、西瓜打針變甜、螃蟹注膠增重、膠粘碎肉變有毒牛排……”,這些謠言曾經從線上到線下的傳播,損害的不僅僅是從線下到線上的食品行業,還有公眾的消費信心和整個國家的食品產業安全。
?
“食品安全關系人人,維護食品安全人人有責”。在今年食安周的主場的“全國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展”上,官方特地設置了“科學實驗”展位。陳君石和他帶領的專家團隊,親自操作、演示簡單、明了的科學小實驗,擊碎的食品安全謠言
?
在“科學實驗”展臺上,陳君石院士拿著裝有楊梅汁、櫻桃、以及浸泡過黑皮花生和紫米的杯子,往里面加入堿,原本深紅色的水變成了藍黑色,再往里加入白醋,水的顏色又變回了紅色。這個簡單的實驗過程證明,“水果掉色”是花青素遇堿、遇酸后發生的變色反應,并非外“加”顏色。
?
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科普自媒體人鐘凱介紹,有許多水果含有花青素,它自己也會掉色,所以會導致有人認為它是染色的,但其實不是這樣的。花青素是天然的一種色素,它*大的特點是對酸堿度很敏感,加堿后它變成藍色或藍黑色;如果在加酸的時候,它有變成紅色。
食品生鮮行業受謠言影響大
?
除了“水果染色”、“柑橘生蛆”、“西瓜注射紅藥水”,“葡萄無籽是打了避孕藥”等網絡傳播的謠言,2016年以來,“櫻桃核仁含氰化物”、“膠水拼接碎肉變有毒牛排”、“大蝦里生蛆蟲”等謠言更是借助剪輯視頻,在互聯網社交平臺上被傳播,令生鮮品牌、生鮮企業,還有大批農戶、養殖戶的利益,無辜遭受損失。
?
在天貓生鮮運營總監劉雪珍看來,很多針對生鮮水果的謠言,毫無事實依據和基本的科學邏輯。有些看起來像是真的,但其實是對事實做了剪輯、嫁接,或把個體問題演繹成普遍性問題。“看似一個不起眼的謠言,經過網絡社交平臺幾何式的演繹、擴散,傷害打擊的不只是一個點,而是整個生鮮產業。”
?
一項針對天貓、淘寶商家的問卷調查顯示,受謠言傷害的天貓商家有近三成集中在食品生鮮、美妝母嬰等行業。其中,高達64%的商家曾遭受過謠言困擾,而謠言對其品牌或店鋪造成的經濟損失,則從幾百元到上千萬元不等。
?
有協助多個電商維權的資深律師指出,被謠言影響后,“周期長、認定難、賠償低、執行難”已成為眾多品牌和行業面臨的共同困境。而像生鮮這類靠品牌信譽生存的快銷行業,更是陷入“謠言動動嘴,辟謠跑斷腿”的尷尬境地。
?
另外,這份針對網店商家的調查顯示,在應對謠言攻擊時,近半數商家會選擇“不作回應,怕越描越黑,讓謠言風波隨時間平息”。雖然也有不少商家會訴諸法律途徑,但“舉證維權難度大”。即使訴訟,品牌損失千萬,而造謠者的賠償額通常不超過10萬元。
?
隨著消費者對食物品質需求的提高,Analysys易觀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生鮮市場規模約1萬億元,其中,凸顯“跨地、跨季、新鮮”等特點的生鮮電商比重尚不足10%,但正在以每年超50%的速度高速增長,預計2017年將達到1449.60億元。2017年初,天貓平臺商家集中呼吁,希望電商平臺能為商家和品牌遭遇謠言時提供幫助。
?
“這樣的‘藍海’產業,應該在規范的監管中健康有序地發展,而不是毀于謠言”,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云波教授認為,對于謠言的治理,一方面要依法加大對謠言源頭的打擊,另一方面要通過各種措施引導更多人投入科普工作中來,逐步提高公眾的辨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