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
近年來,因為智能手機等上網設備在國內的普及,網絡上各類謠言的傳播速度快得驚人,特別是有關 食品安全的謠言,只要在網絡上一出現就會鋪天蓋地流傳出去。據統計,網絡謠言中 食品安全信息占45%,食品安全領域正成為網絡謠言的重災區,由此造成的損失也非常大,食品謠言不僅擾亂了百姓的正常消費判斷,也損害了食品企業形象,影響行業良性發展,是非常嚴重的一個社會問題。
?
概括來看,食品安全謠言不外乎以下4種形式:一、罔顧事實,憑空捏造所謂真相;二、偷換概念,頻繁使用“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語言,危言聳聽;三、舊聞翻炒,將過去發生的事情改頭換面,進行新一輪炒作;四、在打趣調侃中歪曲事實,在潛移默化中給消費者造成消*負面的認知。因此,在今年的“食品安全宣傳周”到來之際,本版歸納總結了若干食品安全方面的謠言以及專業解讀,粉碎這些給我們帶來不安的食品謠言。希望借助這些理性的解讀能讓消費者撥云見日,遠離食品安全謠言的侵害。
●謠言1 ●
國產食鹽“添加劑”堪比砒霜
?
近日,網上流傳一篇題為《食鹽里面添加亞鐵氰化鉀!這是要滅種的節奏嗎》的文章提到,“國產食鹽里面有種可怕的添加劑——亞鐵氰化鉀”,烹飪食物的時候,食用鹽遇高溫有可能會使亞鐵氰化鉀分解成氰化鉀這種劇毒物質,在10秒鐘內能使人喪失意志,幾分鐘內可以毒死一人。
?
解讀:
?
亞鐵氰化鉀是一種合法的食品添加劑,常作為抗結劑添加在食鹽當中,長期食用并不會給人體帶來傷害。我國在鹽中允許添加的食品添加劑可以作為抗結劑使用的一共有5種,即亞鐵氰化鉀、亞鐵氰化鈉、檸檬酸鐵銨、二氧化硅和硅酸鈣。
?
食鹽使用抗結劑主要是防止結塊。使用哪一種抗結劑,主要是看重它的價格便宜且效果好。
?
亞鐵氰化鉀是低毒物質,按照我國國家標準的規定,食鹽中的抗結劑以亞鐵氰根計,含量不得超過每公斤10毫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糧農組織專家委員會的評估數據,亞鐵氰化鉀要造成健康危害,成年人至少每天要攝入1.5毫克。那么如果按照我國標準規定的量來推算的話,相當于每天要吃150克左右的食鹽,而正常人**吃的食鹽達到20克的話,就已經非常咸了。而且在亞鐵氰化鉀里面,氰根跟鐵離子結合,它的結合力非常強,結合得很緊密,所以它化學性質很穩定,不會釋放出有毒的氰化物。
?
● 謠言2 ●
低鈉鹽是“奪命鹽”
?
近日,一則“低鈉鹽就是高鉀鹽,會引發高鉀血癥”的傳言,在朋友圈廣為流傳。這是一則2016年的謠言,今年再次被翻出。
?
解讀:
?
攝入鹽過多是導致高血壓高發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健康成年人每天鹽的攝入量不宜超過6克。衛生部門有調查顯示,北京人每天食鹽平均攝入量為13.4克,超過標準1倍多,農村地區更是高達16.5克。鹽攝入量下降后,飯菜又太淡了,為了口感好,有的家庭忍不住還是選擇咸回去了。怎樣能兼顧健康和美味呢?在政府的推廣及媒體的宣傳下,目前大部分民眾已普遍接納了低鈉鹽,低鈉鹽絕不是“奪命鹽”。
?
● 謠言3 ●
化了又凍的雪糕有毒
?
有報道稱,如果雪糕貯存時達不到所需貯存溫度,會引起結構變化,甚至產生有害物質,如可溶性毒蛋白及胺類等。
?
解讀:
?
專家表示,有可溶性蛋白但沒有“可溶性毒蛋白”的說法。蛋白質可能對人體造成危害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蛋白質發生變質,分解出有害的其他物質,如富含蛋白質的雞蛋、牛奶等變質,分解出硫化物;二是蛋白質會吸引細菌大量繁殖,吃了含這些有害菌的食物,很可能導致胃腸道疾病;三是一些人會對蛋白質過敏。雪糕融化再凍,*可能影響健康的是冷藏環境不符合要求,引發細菌過量繁殖,這和蛋白并沒有關系。因此,建議買雪糕時**要看是否在保質期內,包裝有沒有破損,通常應選擇外形完好的雪糕,避免給細菌繁殖造成可乘之機。
?
● 謠言4 ●
西瓜被打針
?
“打針西瓜”是指網上流傳的被注射了食品添加劑甜蜜素和胭脂紅之后,又經人工催熟的西瓜。這個內容的謠言幾乎每年西瓜上市的季節都會被翻出來一次,真是“經久不衰”啊。
?
解讀:
?
給西瓜打針有多難?不知道有沒有人試過。一般的針頭根本打不進去,因為里面是實心的。如果你用力強行打進去,也只有針頭路過的地方能滲進去一點,而且瓜瓤很快就會爛掉。有人說自己確實看到有人在給西瓜打針,其實可以去了解一下那是在哪個生長階段打的,因為那很可能只是給西瓜打生長調節劑而已。
?
● 謠言5 ●
加塑化劑的面條
?
近期網絡上流傳的視頻中,有人展示他煮過面條之后,鍋內會出現黏乎乎的東西,據此猜測面條里加了塑化劑或者某種“膠”,產生“面條加了塑化劑”的謠言,并聲稱此種膠對人體有害。
?
解讀:
?
塑化劑雖然不能吃,但價格也比面粉貴多了。面條里面可以加黃原膠,但那是微生物發酵淀粉得到的可溶性膳食纖維。實際上,水洗出來的東西是面筋,成分以蛋白質為主。
?
面條能燃燒是因為里面含有的主要成分是淀粉、蛋白質。其實絕大多數食物都能燃燒,因為蛋白質、糖類(包括淀粉、脂肪都是可燃的,只要溫度高到一定程度即可燃燒,并發出焦煳的味道。這是正常的。
?
● 謠言6 ●
紫菜和粉絲都是塑料做的
?
今年2月以來,“紫菜居然是塑料做的,這些黑心的商家,轉起來,讓更多人知道”的謠言在網上廣泛傳播,一時輿論嘩然。在造成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恐慌的同時,“塑料紫菜”謠言也給紫菜銷售、加工和養殖的產業鏈帶來重創。
?
2月23日前后,網上開始流傳“塑料粉絲”的視頻。視頻中,一名女子從某品牌粉絲中抓出一把,隨后用火點燃,在粉絲燃燒的過程中,女子表示燒起來這么快,并且還有難聞的味道,一定是塑料做的。
?
解讀:
?
實際情況是,紫菜藻體呈膜狀,塑料薄膜一般是用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熱塑性塑料制成。紫菜和塑料薄膜差異較大,但由于工藝不同,可能有的紫菜好撕開,有的不好撕開,不能簡單通過不好撕斷定是不是紫菜,還是需要科學檢測。
?
粉絲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和水,淀粉本身就是一種碳水化合物,含碳氫元素,所以易燃,一般干粉絲都是可燃燒的。光憑能否燃燒來判定真假粉絲,不靠譜。
?
● 謠言7 ●
子虛烏有的假雞蛋
?
網上還經常有謠傳消費者買到了假雞蛋,有的蛋黃像橡皮一樣有彈性,有的顏色異常,等等。
?
解讀:
?
有人在網絡上聲稱能人造雞蛋,還有視頻為證,使用的是海藻酸鈉、氯化鈣等原料。有高校學生實踐了一下,似乎真的能做出來,但是后來有媒體記者暗訪,發現這是一個騙局,目的是吸引別人去“拜師學藝”,學費不菲而且“關鍵技術”還保密。另外還有個視頻是批量做假雞蛋的,實際上,那不過是惡搞的玩具,電商平臺上都有賣的,也比雞蛋貴得多。
?
其實人造雞蛋根本無法實現,光雞蛋殼就很難模仿,比如有氣孔、有氣室、有卵膜。網上流傳的制作工藝挺復雜,**也做不出幾個,這樣的成本和產出,有造假的必要嗎?
● 謠言8 ●
編造出籠的塑料大米
?
網上一個關于“塑料大米”的視頻被瘋轉,視頻中顯示有人正在把廢塑料塞進一個轟鳴的機器,拉成絲線一樣的東西,然后又通過另一臺機器,切成了小顆粒。于是視頻發布者就說,這是用塑料在造假大米。
?
解讀:
?
實際上,這些塑料的顆粒是工業原料,不是大米。一方面是因為顆粒形狀一看就不像大米,更重要的原因是人家比大米貴得多,隨便一種塑料顆粒都比大米價格貴!*便宜的聚丙烯顆粒也比大米貴好幾倍,如果是聚乙烯或者聚四氟乙烯,就更貴了。
?
其實,在網絡上搜索一下“塑料顆粒機”就會發現,視頻中生產“塑料大米”的機器正是專門的“塑料顆粒機”。不過,之前確實有出口的大米被發現裝的是塑料顆粒,這是因為當地禁止塑料進口,只好以大米報關蒙混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