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圈混了?是商家黑心經營,還是我們又一次中了謠言的圈套呢? ?
? ? 能洗出顏色是因為醬油
?
? ? 視頻中,肉松洗過之后變得渾濁泛黃,里面的“棉花”也開始掉色,所以有人便指出這是使用了上色后的“棉花”替代肉松。果真如此?不妨我們先看看國家標準中肉松可允許添加的成分:根據2009年6月發布的GB/T 23968-2009肉松國標顯示,肉松在制作過程中允許加入的輔料包括:食用鹽、白砂糖、醬油、味精、植物油、符合國家規定和行業標準的其他輔料及符合國家標準和規定用量的食品添加劑。
?
? ? 大家一定看到了配料表里的“醬油”,那這里就順便科普一下醬油的顏色是怎么來的。在普通發酵的過程中,醬油中的色素成分主要有:1.氨基糖,醬油原料中的淀粉經曲霉淀粉酶水解為葡萄糖后,在發酵時葡萄糖可生成氨基糖,呈棕紅色;2.黑色素:一般是由大豆蛋白質中的酪氨酸經氧化生成的;3.焦糖,是葡萄糖在高溫下脫水生成的,它是一種無定形的膠體物質,溶于水呈棕紅顏色。
?
? ? 醬油中這三種色素的前體物質都是來自原料中的大豆和淀粉,無毒無害。所以肉松洗下來的顏色,真的不能說明什么。如果洗不出來顏色,只能說明沒加醬油。如果好奇為啥肉松非要帶顏色,你們可以去查一下國標上對肉松顏色的統一標準。
?
? ? 絮狀物是肌肉纖維
?
? ? 顏色的問題弄清楚了,但是視頻中洗出來的絮狀物究竟是什么呢?讓我們再看一下肉松的國標。國標中對于肉松的定義是:以畜禽瘦肉為主要原料,經修整、切塊、煮制、撇油、調味、收湯、炒松、搓松制成的肌肉纖維蓬松成絮狀的熟肉制品。所以,肉松本來就是絮狀的,原因就在于它是一種肌肉纖維。
?
? ? 而棉花,則是一種植物纖維。肌肉纖維里是含有蛋白質的,如果拿肉松的絮狀物干燥后灼燒,一定有燒焦毛發的味道。但灼燒棉花則完全不可能有這樣的味道。
?
? ? 更重要的是棉花不可溶且嚼不爛。假裝成肉松?棉花表示“心好累”。有人也許會說“有的肉松也有嚼不爛的絲狀物呢”,事實上這只是因為肉松制作過程中有脫水處理,水分去除太多了而已。
?
? ? 肉粉松也不是假肉松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 23968-2009將肉松分為兩種,一種為肉松,一種為油酥肉松。肉松定義上面已經提到,而油酥肉松是指以畜禽瘦肉為主要原料,經修正、切塊、煮制、撇油、壓松、調味、收湯、炒松再加入植物油脂炒制成顆粒狀或短纖維狀的熟肉制品。所以吃慣了油酥肉松的人可能習慣了短纖維的口感,才對絮狀肉松充滿了質疑,其實大家吃的本來就不是同一種肉松。
?
? ? 另外,關于真假肉松確實一直有爭論,但主要關注的不是棉花,而是肉粉松。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貿易行業標準SB/T 10281-2007則將肉松分為三種,肉松、油酥肉松和肉粉松。肉粉松的定義是用禽、畜瘦肉為主要原料,經煮制、切丁、撇油、壓松、配料、收湯、炒松再加入食用油脂和適量豆粉炒制的絮狀或顆粒狀的肉制品。
?
? ? 所以,這個“肉粉松”不過是比油酥肉松多加了點豆粉,少了些肉而已,本身沒有任何安全問題。不過,市場上的確存在有商家掛著“肉松”賣“肉粉松”的欺詐現象。嚴格來說,商家原料用的究竟是“肉松”還是“肉粉松”,其實應該注明。防止欺詐的辦法一方面要依賴監管部門的發力,另外一方面各位消費者購買時要注意甄別。
?
? ? 說到這里,還是回歸“用棉花做肉松”的問題。其實如果商家真的想節約成本,大可把“肉松”換成“肉粉松”。畢竟同樣是一斤,這肉粉松可是比棉花要便宜得多。商家完全沒必要用棉花這種不安全、又容易識別、又不是食物、又不符合國家標準的東西去冒險。
?
? ? 綜上,肉松里面加棉花純屬謠言。據*新消息,警方已經將當地制作虛假視頻后進行網絡傳播的兩名嫌疑人成功抓獲,兩名嫌疑人因涉嫌擾亂公共秩序均被處以治安拘留7天的處分。看來,造謠需謹慎,科普能防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