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茶產業是傳統優勢產業。近年來,我國茶園面積穩步擴大,產量和產值逐年增加,產業規模已穩居世界**。然而,當前我國茶產業發展仍以規模擴張和數量增長為主要發展方式,面臨三個方面的主要問題。
?
勞動力短缺、生產成本不斷攀升。茶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國農村勞動力已進入總量過剩與結構性短缺并存階段,這一現實對茶產業發展提出了嚴峻挑戰。據調查,春茶采收期間平均采工短缺比例為20%以上,預計隨著新增茶園投產,未來若干年內采茶工短缺會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重要瓶頸。伴隨勞動力結構性短缺帶來的是茶葉生產的人工成本不斷上升,同時茶葉生產的物質投入成本也在不斷增長,在售價走弱的情況下,生產成本的高幅提升,將不斷壓縮經營利潤,從而挫傷生產積*性。
?
質量安全和生態安全壓力加大。盡管目前我國茶葉產品質量安全抽查合格率每年都在97%左右,但消費者對茶葉質量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從國內看,消費者對茶葉中農藥殘留、重金屬、環境污染物幾乎是“零容忍”;從出口看,進口國的安全限量標準越來越嚴,部分水溶性農藥超標和環境污染物超標已成為近年我國茶葉出口受阻的首要原因。
?
產品結構不盡合理,資源利用率不高與潛在的產能過剩并存。新世紀以來,全國茶園面積每年增加100多萬畝,一方面通過擴大面積來增加產量,另一方面大量夏秋季茶葉未被利用而滯留在樹上,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每年約有40%以上的產量未能采收,資源浪費嚴重,影響了茶農經濟效益的進一步提升。而面積的過度擴張,有可能導致產能過剩,目前全國尚有近1000萬畝茶園未投產,全部投產后,按照當前單產水平計算,總產量將達290萬噸,加上技術進步、夏秋茶的利用等因素,總產量將會超過400萬噸,如果市場開拓跟不上,將會出現供求失衡。
?
“十三五”期間,我國茶業發展必須堅持創新驅動戰略,把創新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發展現代茶業的內在動力。具體對策措施如下:
?
加強茶葉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研發與應用。針對當前茶園生產機械化、標準化水平較低的現狀,為解決茶葉生產過程中勞動力短缺、作業強度大、生產成本高等問題,加強茶園田間作業機械、農藝農機融合、茶葉加工自動化生產線等研究,集成各項技術,形成標準化茶葉生產技術模式,制定技術規程,在典型茶區進行規?;痉稇?,以提高茶葉生產的整體質量和效益。
?
加強綠色高效生產技術研發與應用。針對當前我國茶葉生產中普遍存在過量和不合理施用化肥和農藥,嚴重威脅生態環境和茶葉質量安全的問題,依據我國茶葉主產區環境和茶類特征,制定茶園化肥農藥施用限量標準;優化茶園土壤培肥、有機肥替代化肥及運籌、營養診斷、水肥一體化等技術,完善茶園病蟲預測預報和性信息素、病毒、窄波燈殺蟲、揮發物誘殺等化學農藥替代技術;篩選適宜茶樹的復合肥基準配方、高效新型肥料和低毒低水溶性農藥,熟化適應種植方式的肥料農藥施用設備和航空施肥施藥技術;在不同實施區域內通過對共性技術的組裝、集成、優化,構建區域性茶園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模式,形成相應的技術規程,并進行區域示范和推廣應用。
?
加強茶葉多元化加工利用技術研發與應用。針對當前我國茶葉生產存在潛在產能過剩,產品結構以春季高檔名優茶為主,夏秋茶資源浪費嚴重等問題,以開發適合市場需求和大眾消費的優質茶及多元化茶葉深加工產品為目標,開展機采機制綠茶、紅茶、烏龍茶的精制拼配技術集成和優化;出口茶、邊銷茶降本提質技術研究與示范;研制以茶粉、茶葉提取物或茶葉副產物等為原料的茶食品、茶飲料、茶飼料添加劑、茶用品等多元化深加工產品,通過在重點企業和重點產茶縣的產業化示范應用,逐步推動我國茶產業的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