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完成了*后**的工作后,鹽工離開鹽場。
本組文/本報記者 王元暉
本組圖/朱毅力
廈門網-廈門日報訊 昨天上午八點半,不少市民還在上班的途中,可老蔡和他妻子,已經在大嶝大橋下的這片鹽田,辛勤勞作了兩個多小時。隨后,夫妻倆扛著鏟子,走上了回家的路,但路上,他們卻不停地回頭張望。因為,兩人的內心很清楚——今后,他們將不再有機會在這里揮鏟工作了。
大約十分鐘后,隨著*后一批鹽工的離開,鹽田出入口的大門上了鎖。這一刻,大嶝鹽場宣告關閉——廈門*后一個鹽場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鹽來已久
一度年產海鹽上萬噸
大嶝鹽場規劃于1966年,1968年投入使用,1970年已初具規模。此后,它成為廈門**定點
往日人們前往大嶝,在剛下大嶝大橋的不遠處,就能看到向大海深處延伸的道道田埂,而成堆白皚皚的海鹽則壘在一起,酷似一個個白色的小山丘。據介紹,大嶝鹽場原有鹽田30000多公畝,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鹽田開始轉型,成了蟹、魚、蝦等海產養殖區。近幾年,由于大嶝海域功能的轉換,鹽田面積已經銳減至14000公畝。據透露,大嶝鹽場關閉后,這些鹽田也將隨之轉化為相關部門的收儲用地。
有鹽在外
市民吃鹽不受影響
廈門*后一個鹽場退出歷史舞臺,那么今后,廈門人吃鹽該怎么辦?不必憂慮,鹽業專家介紹,近年來,廈門市場上食鹽的原料,并非來自廈門本土。
泉州的山腰鹽場以及漳州的漳浦鹽場,才是廈門市民餐桌上食鹽的真正來源。公開資料顯示,山腰鹽場年產量在10萬噸以上,漳浦鹽場年產量也在6萬噸以上,兩者均屬全國食鹽定點生產企業。
鹽盡于此
又一傳統產業在廈消失
制鹽,對于年輕人來說也許很陌生,但是對老一輩生活在海邊的人們而言,卻再熟悉不過了。據稱,上世紀70年代左右,大嶝漁民7成左右的收入靠鹽田。翔安區文史專家張再勇介紹,早在宋代,朱熹主簿同安時,曾經來到大嶝,看到當地鹽場的鹽女面朝鹽田背朝天,每日受風吹日曬之苦,十分感慨。于是,他建議鹽女們用紅頭巾裹頭遮面,以擋風日。
大嶝女子裹紅頭巾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記者注意到,昨天在大嶝鹽場做*后工作的鹽女們,也不約而同地全部裹上了紅頭巾。在鹽業專家看來,大嶝鹽場悄然關閉,實際上也標志著一個古老的傳統產業在廈門消失。老產業不斷被新產業更替,折射出的,正是一座城市前進的步伐。
揭秘
海水要變鹽
先過七道“坎”
大嶝鹽場的鹽工老蔡說,每天海水漲潮時分,他們就利用溝渠引水,這些海水,必須經過7道依地勢而建的“土坎蒸發池”。在**道坎,鹽度只有2%,經過多道蒸發,到第七坎時,鹽度達20%左右,但這需要十天左右的時間。
緊接著,鹽工們將高鹽度海水灌入 “結晶池”,同時灌入一種特殊的原料鹵水,此刻海水鹽度達到24%,之后再經日光照射和風吹,開始結晶。鹽工們借助旋轉工具,繼續提高鹽粒的均勻程度和質量,減少水分含量。結晶之后,結晶池里,便出現了白雪一樣的結晶鹽。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