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午飯和晚飯我都已經通過朋友圈訂好了,還有下午茶想吃的小 蛋糕。”網絡訂餐已經成為目前大多數白領的 生活方式,朋友圈里的各式“私廚”,幾乎已經成為白領們的專屬后廚。
?
小張的舅媽會做牛軋糖,退休后想開家店,但她尋思著開店租金太高,也需要人看店,不如在朋友圈先賣賣看。小張幫舅媽在朋友圈發出舅媽制造牛軋糖的原料、過程以及成本等的照片。看著生意越來越好,小張舅媽又琢磨出新的口味,軟歐面包、果醬、餅干蛋糕等,主打純手工制作,靠著口碑積攢了不少人氣和回頭客。
?
“喵喵”是個烘焙愛好者,生了孩子之后主要在家照顧孩子,今年也跟風制作蛋糕甜品,她稱自己做烘焙是給家人朋友吃,原料上非常注意,不過堅持一段時間就不做了,“過程太繁瑣、超級耗時耗力,而且成本太高”。
?
朋友圈曬牛軋糖、曲奇,提示*后**接受預訂 圖片來自受訪者微信
?
知情人爆料“私房”美食也是批發來的
?
cici是一名研究生,平時的朋友圈多為日常生活,近期她的好友要被cici發布的朋友圈刷屏了,賣手工餅和蜂蜜。據知情人透露,這些所謂的私房餅其實并非“自制”的,“而且一個在校生怎么可能有時間做烘焙”。
?
一些由于消費者比較信賴私房“無添加”,一些廠家大量生產后批量發給下家,下家再打著私房的旗號在微信或微店對外售賣。
?
“看著像是自家做的,其實熟悉cici的都知道這些圖片只是轉發”,知情人介紹,這些烘焙餅包裝精美,有櫻花餡、抹茶、蔓越莓、奶油起司等口味繁多,但是批發價都不高,下家基本可以對半賺,“和賣面膜、買衣服的那種差不多”。
?
網紅曲奇作坊藏身網吧 屬“三無”產品
?
從私房美味到家釀果酒,從早茶點心到夜宵小吃,從美容靚湯到食補偏方,“圈”里出售的 食品無奇不有。有的貨真價實頗受歡迎,有的衛生狀況都無法達標,隔著手機屏幕很難驗證食品原料色、香、味的真偽。
?
一些賣家利用社交媒體特殊的宣傳、營銷方式,將自制食品打扮成“網紅”,在朋友圈里賣得風生水起。然而,享受美食之余,你們是否留意過,那些銷售自制食品的微商,是否具有生產和銷售資格,衛生狀況是否達標,是否存在食品安全隱患?
?
2016年下半年起,一款號稱“媲美香港珍妮曲奇”的某手工曲奇紅遍朋友圈,前者是香港有名的一家特色餅店,深受廣大女性喜愛,經常一盒難求。不過,該曲奇沒參照人家線下開店的做法,而僅僅借助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的力量就紅了,300元一盒的不菲價格卻分外暢銷,單日*高售賣量超過3000盒,時常需要提前預訂才能買到。
?
就是這款曲奇,近日被曝光為黑心作坊產品。杭州市場 監管部門在檢查中發現,該曲奇餅干的一處生產作坊竟藏身網吧,屬“三無”代工廠,還冒用“QS”食品生產許可標志。
?
無獨有偶,另一款同樣紅遍微信朋友圈的“網紅蛋糕”,其標榜的竹炭粉排毒養顏功效,近日也被專業機構證實為子虛烏有。據了解,竹炭在我國并不允許作為食品原料使用。
朋友圈美食安全監管 還處在探索階段
?
朋友圈微商食品仍處于監管真空,如何對其有效監管,還處在探索階段。目前,普遍以網友舉報為主,監管部門主動查處的情況并不多見。
?
雖然朋友圈美食監管還在探索階段,但是網絡食品監管有法可循。2016年,食藥監總局發布《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提出只有取得許可證的實體餐飲店才能在網上接受訂餐,沒有實體店不得進行網上訂餐銷售活動。餐飲企業須保證在店內就餐和外賣餐飲質量一致。
?
2016年3月,鄭州監管部門約談幾家訂餐平臺,要求提供所有上線商戶名單,并記錄其社會信用代碼(營業執照號、身份證號等。
?
提醒
微信訂餐、買吃的
也要記得索要票據
?
2016年10月,本報96678熱線接到投訴,28歲的小汪在某訂餐平臺購買了一款“繽紛水果慕斯”8寸生日蛋糕,第二天一大早聚餐的朋友們又在醫院急診“聚”了一次。小汪根據網上提供的店址,發現這家店位于一棟居民樓內,店里比較雜亂。隨后記者與小汪再次來到這家“店”,發現大門緊閉。
?
鄭報融媒調查發現,這些小作坊在各類外賣平臺上都不少見,它們大多都沒有門面和招牌,只做網上訂餐生意,位置也十分隱蔽,很難察覺。還有餐館冒用其他店鋪的營業執照,標注的營業地址也是虛造的。甚至還有門店在關門、水電燃氣欠費報停情況下,依舊在外賣平臺接受訂餐,評價還都不錯。
?
據餓了么今年1月10日發布2016年吃貨數據,重度外賣依賴者,排名前三位的用戶分別在2016年訂了599份、585份和554份外賣。冬季和夏季是外賣銷售旺季,鄭州市2016年也呈逐月遞增趨勢,單日成交量*多在500萬元左右,2016年12月外賣成交量突破億元。
?
在此提醒,習慣網上訂餐、微信購買食品的消費者,也要記得索取和妥善保存消費單據或購物票據。如發現餐飲單位有違法行為,或發生疑似食物中毒的,可及時撥打食品安全投訴舉報熱線1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