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問題處于‘多期疊加’的特殊階段,《規劃》作為2016-2020年我國食品安全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值得深入闡釋。”
“十二五”時期 我國食品安全形勢總體穩定向好
?
數據顯示,“十二五”時期,人民群眾飲食安全得到切實保障。與此同時,依然存在一些深層次矛盾。“十二五”期間,全國查處食品安全違法案件約95.8萬件,偵破食品安全犯罪案件8萬余起。
?
胡穎廉說,《規劃》專門列舉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水產品違法添加孔雀石綠等禁用物質、用回收食品作為原料生產食品、保健食品標簽宣傳欺詐等11類危害食品安全“潛規則”和相關違法行為。
?
對此,胡穎廉建議各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要全面落實“四個*嚴”要求,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風險嚴控;促進各地落實“四有兩責”;全面落實企業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鼓勵和調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
?
提升治理能力、產業發展、安全水平三大維度
?
據了解,《規劃》圍繞治理能力、產業發展、安全水平三大維度,提出了11個方面的重點工作,目的是顯著提升人民群眾食品安全滿意度。對此,《規劃》提出將食品安全標準嵌入產業發展和監管體系,以專欄形式明確“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提高行動計劃”,發揮標準的基礎作用。
?
胡穎廉說,《規劃》首次提出整合食品安全監管、稽查、檢查隊伍,建立以檢查為統領,集風險防范、案件調查、行政處罰、案件移送為一體的行政執法工作體系。
?
《規劃》強調加快構建以 食品安全法為核心的法律法規體系,尤其是推進農產品質量監管、農藥管理、土壤污染防治、肥料管理等相關法律制度建設,推動各地加快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食品攤販和小餐飲等地方性法規規章制訂,提升技術支撐能力以及職業化檢查員隊伍的要求。
?
胡穎廉認為,食品安全水平提升,需要形成全鏈條、全品種、全模式監管體系。《規劃》要求合理劃分國家、省、市、縣食品檢查事權,嚴格生產經營環節現場檢查,嚴格網格化監管,到“十三五”末期,縣、鄉****完成食品安全網格劃定。
?
“食品產業健康發展,聚焦市場機制、社會共治、地方政府屬地責任三方面。”胡穎廉表示,《規劃》堅持寓*嚴監管于*優服務,深化“放管服”改革,實現食品安全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此外,《規劃》還首次提出“社會共治推進計劃”,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增強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深入開展“雙安雙創”行動,鼓勵各地提升食品安全監管能力和水平。
?
政府激發社會活力 共治共享食品安全
?
胡穎廉說, 《規劃》在指導思想中提出,加快建立食品安全現代化治理體系,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他認為。“過去,食品安全被作為單純的監管工作。在總體國家安全觀框架下,其不再局限于微觀產品質量安全和個體健康范疇,而是不特定多數人的公共安全。” 這就要求我們重視食品安全治理的系統性、協同性和前瞻性,真正形成各層級政府間、各部門間合力。
?
長期以來,人們對監管和產業的關系一直有不同認識,政策實踐也經歷過一些曲折。發達國家上百年食品安全治理經驗表明,產業和監管不是對立關系,強大的產業和強大的監管互為支撐。
?
據了解,《規劃》還多次強調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例如擴大食品安全責任保險試點,利用企業投入和社會資本統籌支持食品安全創新工作,基于食品企業信用檔案開展部門聯合激勵和懲戒等。
?
胡穎廉表示,所謂強大的產業,并不是政府一味幫企業辦事,促產量規模增長,而是通過政策手段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素質,夯實產業基礎,助推食品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謂強大的監管,也不是把產業“管死”,而是以市場機制倒逼監管效能,把產業進步作為監管升級的源頭活水。
?
《規劃》專門將社會共治格局單列一章,提倡各方協同推進食品安全治理現代化。胡穎廉表示,食品安全具有*廣泛的命運共同體,風險的多樣性決定了治理主體和治理手段的多元化。胡穎廉說,過去把社會共治作為政府監管體系的補充,現在看來要將企業責任、行業自律、媒體監督、消費者參與提升到與政府監管相并列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