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關于“喝奶”這件事的種種誤區(qū),讓觀眾在視覺享受外更收獲了實用的生活常識。 ?
? ? 那么《透視牛奶》為廣大觀眾澄清了哪些關于牛奶的事實真相?下面我們就來為大家一一梳理:
? ? 事實真相之一:巴氏奶不等于鮮奶,常溫奶又稱安全奶
?
? ? 巴氏奶誕生于19世紀中期,因巴氏殺菌法而得名。其工藝原理是對生鮮乳進行輕度和較長時間的加熱般殺菌標準是:62-65攝氏度、時間30分鐘或75-90攝氏度、時間15-16秒,殺死其中的大部分細菌。因無法做到完全滅菌,巴氏奶*易因細菌繁殖而變質,必須放置在冷柜中,而且保質期大多僅有3-7天。
?
? ? 常溫奶,又名UHT奶。比起傳統(tǒng)的巴氏滅菌工藝,UHT超高溫瞬時滅菌工藝加熱溫度更高(通常達到130-145攝氏度、但持續(xù)時間大幅縮短(通常在2~8秒,可以在保留牛奶營養(yǎng)的基礎上消滅細菌和芽孢,達到了商業(yè)無菌標準。配合更先進的灌裝與包材技術,常溫奶的保質期可達到6個月之久且不需要冷鏈保存,因此也有人稱之為“安全奶”。
?
? ? 很多消費者誤認為“巴氏奶=鮮奶”,說巴氏奶新鮮,但實際上只有剛擠出來的牛奶才叫鮮奶。鮮奶中含有大量細菌是不能直接飲用的,必須經(jīng)過加熱殺菌才能供人飲用。
?
? ? 事實真相之二:常溫奶和巴氏奶營養(yǎng)并無差異
?
? ? 牛奶的加工工藝不同,營養(yǎng)是否會有區(qū)別?這是消費者一直以來*關心的問題。2015年,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的何計國教授曾在北京衛(wèi)視的節(jié)目中說:“從牛奶中我們主要獲得的營養(yǎng)成分是蛋白質和鈣,常溫奶巴氏奶等幾種奶無論是蛋白質、鈣、維D等成分基本沒有差別,也不會因為加熱而受到損失。”
?
? ? 為證明這一點,《透視牛奶》攝制組專程邀請了來自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的卡斯帕?海廷伽教授進行采樣試驗。海廷伽教授分別對同一批次的原料奶、常溫奶和巴氏奶進行取樣,測定其中的蛋白質、脂肪和鈣的含量。測定結果顯示,三者中的蛋白質、脂肪和鈣的含量是完全相同的。
? ? 事實上,關于常溫奶和巴氏奶的營養(yǎng)之爭,在國際上早已塵埃落定。乳品行業(yè)權威機構國際乳業(yè)聯(lián)合會(IDF,早在1990年就曾出過專門報告明確給出結論,不論常溫奶還是巴氏奶,在加工過程中,蛋白質(含賴氨酸、脂肪、礦物質等營養(yǎng)價值是一致的。特別是在人類從牛奶中*主要攝取的蛋白質和鈣方面,常溫奶還是巴氏奶并沒有什么差異。
?
? ? 事實真相之三:常溫奶*符合中國國情,所以*受中國消費者歡迎
?
? ? 目前,常溫奶在我國占據(jù)主導地位,這是由我國具體國情決定的:我國跨越的緯度大,地形復雜,牛奶主產(chǎn)區(qū)位于北方,而大量消費市場在南方,只能通過發(fā)展運輸半徑大的常溫奶進行“北奶南運”,才能解決全民飲奶的問題。如果“北奶”無法“南運”,大量北方地區(qū)的原奶會面臨無人收購或減少收購的問題。更為嚴重的是,無論從土地資源還是氣候條件來講,南方發(fā)展奶牛養(yǎng)殖的空間是非常有限的,對普通消費者來說,喝常溫奶還是喝巴氏奶,營養(yǎng)雖然無差異,安全卻可能有差異。我國自上世紀末引進UHT技術以來,常溫奶得以普及,也解決了我國偏遠山區(qū)和非牧區(qū)居民的飲奶問題,特別是學生奶,我國國家學生飲用奶計劃原專家委員會主任蔣建平曾指出,選擇常溫奶作為學生奶推廣,正是基于常溫奶“安全、營養(yǎng)、方便”的特性。
? ? 事實真相之四:常溫奶在全世界受到廣泛歡迎
?
? ? 從世界范圍內來看,常溫奶在全球均有分布。著名國際市調機構Euromonitor(歐睿公司關于世界各國的牛奶調研數(shù)據(jù)顯示: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以常溫奶為主,比如比利時常溫奶的市場占有率為96.7%、西班牙為95.7%、法國為95.5%、葡萄牙為92.9%、德國和意大利均接近60%。對調研數(shù)據(jù)的分析同樣表明:海外并無常溫奶巴氏奶差別化認知。不同國家的國民消費哪種牛奶是根據(jù)飲食習慣、生活方式、消費喜好等需求決定的。
? ? 其實消費者稍加留意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上述真相無論在央視新聞、人民日報等權威媒體,還是知乎等新興論壇,都曾反復澄清過。此次央視紀錄片《透視牛奶》的播出,通過視頻畫面再次給消費者還原了一個真實“牛奶世界”。
?
? ? 專家指出,雖然每位消費者的選擇不同,但對科學的消費常識卻擁有相同的知情權。常溫奶和巴氏奶,本身只是牛奶產(chǎn)品的不同品類,在營養(yǎng)功效上并無差異。個別群體散布謠言混淆視聽,背后都有著利益作祟,這對正常的市場秩序是一種干擾。謠言永遠止于智者,相信通過央視《透視牛奶》紀錄片,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能夠科學理性地做出購買決策,不被謠言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