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部電子商務領域專項 法規終于步入立法正軌。12月19日,《電子商務法(草案》(以下簡稱《草案》首次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審議,其中擬規定騷擾、威脅用戶刪差評*高擬罰50萬元。有業內人士指出,隨著電子商務的不斷發展,威脅顧客刪差評、網購快遞丟失等情況層出不窮, 電商領域立法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草案》落地后,將彌補這一領域此前專項法律的空白,不過專家仍建議法律應涵蓋微商、分享經濟等領域,進一步擴大法規范圍。
威脅顧客刪差評擬吊銷營業執照
?
據了解,本次《草案》共設置八章94條,包括總則、電子商務經營主體、電子商務交易與服務、電子商務交易保障、跨境電子商務、監督管理、法律責任和附則八大部分。其中,擬對用戶注冊信息泄露、購物時快遞丟失、購物后給差評遭騷擾等情境作出明確的處理規定,被不少專家稱為是全鏈條的保護。
?
在刪除差評方面,《草案》擬規定,騷擾或者威脅交易對方,迫使其違背意愿作出、修改、刪除商品或者服務評價等行為,由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情節嚴重的,吊銷營業執照,*高處以50萬元的罰款。
?
在用戶信息泄露方面,《草案》擬規定,信息包括在網購中被收集的信息、身份證號碼、銀行卡信息等,如果電子商務經營主體沒有履行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義務,情節嚴重的,*低罰款10萬元,*高處以50萬元罰款。在寄送快遞的過程中,《草案》擬規定,如果快遞發生延誤、丟失、損毀或者短少的,應當依法賠償。以加盟方式提供快遞物流服務的,加盟方與被加盟方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
實際上,我國在2010年就曾出臺《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但這個辦法既沒有對給差評被騷擾、快遞丟失等行為作出規范,懲罰力度也較小,對商家違規行為大多罰款1-3萬元。此外,我國部分省市也曾出臺相關規定,如《杭州市網絡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等,但這些都是地方性政策,無法在全國適用。
?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中心研究員朱巍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在沒有全國統一的電子商務相關法律之前,我國對網購糾紛的處理主要依據《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但這些法律大多針對性不足,無法應對電子商務層出不窮的新問題,套用它們來處理糾紛,只能算是“緩兵之計”。
?
他舉例稱,現在不少顧客會因為網購給差評而被商家騷擾,如果顧客連續接到騷擾電話或者人身攻擊,以前可能會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42條中,“多次發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行為,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500元以下罰款來懲處”進行處罰,但從處罰金額來看,這于《草案》仍有一定差距。
?
“在沒有統一規定之前,電子商務的糾紛要依據不同法律來處理,但這些法律本身可能存在一些相抵觸的處罰方式,且因為主管部門不同,不同案件優先試用的法律也不同,可能影響處理結果”,朱巍稱,《草案》是我國**次在電子商務領域進行專門的立法,且懲罰力度****,相比以往行業和地方對這類行為的處罰,本次《草案》翻了十幾倍,足以顯現我國規范網絡空間的決心。
?
電商平臺懲罰手段多為扣分
?
實際上,目前天貓、淘寶、京東等各大電商平臺已經出臺了相關規定,對威脅消費者等行為進行處罰,不過這些處罰多以扣分為主,且不同的平臺懲罰力度也有較大差異。一位商家就向記者透露,電商平臺主要處罰措施還是降權、扣分,很少會對商家進行罰款。
?
在《1688網站處罰規則及扣分說明(2016版》中,阿里巴巴的處罰項目就包括:發布違禁信息、發布違規、供應產品信息、知識產權侵權等。根據不同的違規類型進行不同的罰分,用戶違規扣分將在該次扣分之日起一年后做對應清除處理(如2011年12月31日發生違規扣分,該筆扣分將在2012年12月30日二十四時清除,但因扣分達到60分或以上致使帳號關閉的除外。
?
對于這樣的懲罰一些商家表示,原來阿里巴巴的處罰相對寬松一些,對于“刷單”等行為發現后也只是“降權”處理。不過現在天貓淘寶也加大了對刷單等行為的大家力度。“目前。只要發現同IP地址購物行為或者收貨地址和商家的地址一致的行為都會被認定是刷單。”一位不具名的賣家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
?
同時,阿里巴巴也加大了對恐嚇消費者的商家加大了打擊力度。日前,淘寶出臺新規,明確“惡意騷擾”管控范圍,并增設“主動外呼取證”環節。淘寶客服人員主動向被投訴賣家以往的買家調查取證,綜合“歷史服務數據”、“前科記錄”等做出判斷。這意味著,今后消費者遭遇匿名“呼死你”,其他有類似遭遇的消費者可挺身而出,共同作證。
?
據淘寶統計,自今年6月新規生效以來,淘寶小二共計對66個賣家進行外呼取證,*終對14個“**賣家”做出處罰。在被處罰的14個“**”賣家中,有的消費者是因為買了被子掉色做出“中評”,被“呼死你”軟件**近10個電話、持續3天“轟炸”的;有的是因為一個“差評”被賣家滔滔不絕罵了一通又一通,還牽連了自己的家人被惡意詛咒。
?
另一家大型電商平臺,京東的違規規則更復雜一些。根據京東網站的信息顯示:京東規定的違規行為包括嚴重違規行為說明和一般違規行為,嚴重違規行為包括出售假冒商品、出售未經報關進口商品、盜用他人賬戶、騙取他人財物、泄露他人信息等。
?
一般違規行為,是指除嚴重違規行為外的違規行為,包括濫發信息、發布或推送第三方信息、延遲發貨、惡意騷擾客戶、違背承諾、描述不符、不當注冊、不當使用他人權利、咚咚或400電話使用違規、不配合平臺管理、售后違規、商品品質不合格。
?
京東對違規處理的處理也是比較嚴格,根據京東網站顯示,京東對違規的處罰*高可達100萬元,或者該店鋪全部累計銷售額10倍。
微商管理仍存空白
?
有業內人士指出,從企業自身規范、地方各自為政上升到國家統一法律,《草案》無疑會對電子商務領域帶來巨大的影響。不過,由于電子商務法是新設的法律,因此還要處理好與其他法律之間的銜接關系。如本次《草案》中規定,“以個人技能提供勞務、家庭手工業、農產品自產自銷的不需要工商登記”,這意味著在網上銷售自家農產品可免于工商登記,這就需要和商事登記制度做好銜接。
?
朱巍還表示,盡管《草案》對多個領域做出了規定,但目前仍存空白之處,尤其在微商、分享經濟等方面,“現在的立法還過于保守”。他舉例稱,以前商家銷售商品的平臺主要是阿里巴巴、京東、當當等各大網站,但隨著微信客戶群體的不斷增加,現在衍生出了一種宣傳新模式,即電商將產品信息上傳到平臺,個人把產品轉發到朋友圈宣傳即有提成,產品銷售成功后個人還能再獲提成。
?
“這種微商運營模式可能涉及虛假宣傳,但《草案》并沒有做出規定”,朱巍建議稱,《草案》修訂時還可以把現下流行,但風險系數又較高的微商也涵蓋在內,更全面的保障電子商務的安全。
?
而在商家方面,則有人對50萬元的罰金產生了擔心。一位在天貓開設旗艦店的食品原創品牌賣家向記者表示,“50萬元的罰金確實有些高,這可能助長一些職業打假人惡意購買假冒偽劣產品、專門研究法律漏洞的行為,令賣家防不勝防?!?
?
對于這個問題,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政策法律委員會副主任阿拉木斯認為,處理不好,可出現職業打假人利用法律漏洞知假買假獲利額問題。但是,社會對這個現象的爭議也比較大。不過從各個部門的態度來看,對知假買假的問題并不受保護。“當然,此次立法只是建立起了初步的邏輯體系。在跨境電商和監督管理體制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細化,形成配套的法規支撐電商法規體系。”阿拉木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