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后發現,19.9%的大學生就醫時主動向醫生索要抗生素,63.1%的大學生在家或宿舍中儲備抗生素,95.5%的大學生在無處方的情況下買到了抗生素…… ?
? ? 當前,濫用抗生素導致的細菌耐藥性已成為全球*緊迫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在我國,這一問題尤為凸顯。國際著名人體生物組科學家馬丁·布萊澤在其《消失的微生物》一書中曾寫道:“在中國,抗生素問題已愈演愈烈。”
?
? ? 福禍相依具兩面性
?
? ? 我國每年生產抗生素21萬噸,出口3萬噸,其余全部用于自銷,人均消費抗生素達138克,是美國的10倍。每年我國有20萬人死于藥品不良反應,其中40%死于抗生素濫用。
?
? ? 我國很多健康人群或者輕度感染者,甚至僅是流鼻涕或皮膚感染的患者,也在使用抗生素。“其實很多包括上呼吸道感染的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而抗生素本身對治療這類病毒感染沒有幫助。”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孟頌東指出,對于由病毒引起的感染或疾病,絕大多數抗生素的使用都是不必要的。
?
? ? 然而,很多醫生在并不能確定造成疾病的罪魁禍首究竟是細菌還是病毒感染的情況下,便習慣性地開出了抗生素。
?
? ? 抗生素的收益有時會很大,比如在某些手術前使用預防感染。但另一方面,人體大部分細菌是友好的,可幫助抵抗病菌入侵,調節免疫系統。如果這些友好的細菌被抗生素破壞掉,就會像上海系統生物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趙立平所言那樣,人的生態系統的構建將會因此遇到大麻煩,大量有害無益的細菌種類將全面進攻人體,產生神經毒素、致癌物等,增加人們罹患神經、精神疾病甚至癌癥的風險。
?
? ? 這并非聳人聽聞。由于細菌變異速度非常快,基因組多種多樣。人們在使用抗生素的過程中,本身就加速了細菌的自然選擇。長此以往,人體攜帶的細菌將對抗生素更加耐受。馬丁·布萊澤也因此指出,耐藥微生物的泛濫將進一步導致抗生素的短缺,惡性循環。
?
? ? 切斷細菌傳播途徑
?
? ? 在西方國家,人們對輕微感染一般是利用人體的自身免疫系統消滅細菌,這樣避免了耐藥性的快速產生。
?
? ? 在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劉翠華看來,除了在必要時合理使用敏感的抗生素殺菌以消除傳染源外,還可以通過注意公共衛生和環境衛生,切斷傳播途徑緩解細菌的侵蝕。另外,她認為通過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即通過疫苗接種和改善營養不良等途徑保護易感者,也可以緩解細菌的入侵。
?
? ? 對于耐藥細菌,細菌疫苗或噬菌體控制是不錯的選擇。“研發新型抗菌疫苗*為關鍵。”孟頌東認為,給易感人群和免疫力低下者注射細菌疫苗,可預防各種感染。
?
? ? 一般而言,大多數抗生素對病毒根本不起作用,而板藍根等中藥對病毒感染反而有較好的療效。“當然,這也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劉翠華說。
?
? ? 此外,進一步提升國家和社區細菌感染疫情的預警、流行病調查和隔離防控工作,更是必不可少的遏制抗生素濫用的手段。
?
? ? “抗生素本身對病毒感染沒有治療效果,但不可否認,其對控制由病毒感染引發的繼發性細菌感染有一定療效。”孟頌東認為很多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都可能引發細菌感染,這些繼發性感染對患者危害很大,因此我們還應進一步探索更多方式控制細菌繼發性感染,而非僅依賴抗生素。
?
? ? 加強監管刻不容緩
?
? ? “很多病人的病程很短,一兩天內就可好轉,但如果在病情好轉之前服用了抗生素,人們往往會認為是抗生素在起作用,其實并非如此。”武漢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黎浩說。
?
? ? 他表示,在國內醫院住院病人抗菌藥物使用率平均在70%,在細菌的、整體耐藥性遠高于歐美國家的現實情況下,我們必須行之有效地提高醫務人員整體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能力,才能真正降低由于對抗生素的“無知”導致的病患死亡事件的發生率。
?
? ? 針對這一問題,孟頌東也表示,很多醫生開出抗生素處方,有時只是為了預防,而非治療。
?
? ? “這是比較復雜的。”孟頌東表示,**有必要讓醫務人員充分認識到,給患者過量使用抗生素不僅會導致細菌的耐藥,更會嚴重影響今后患者使用抗生素的療效。“要讓醫務人員充分意識到自己這么做,甚至會導致患者在今后的疾病感染中,沒有有效的抗生素可以使用。”
?
? ? 但他也毫不諱言,如果不加強對我國醫務人員抗生素處方以及開藥的監管力度,仍無法從根本上遏制濫用事件的發生。此外,孟頌東認為由于我國大多數患者已經習慣于依賴大量抗生素,他建議有關部門還應聯合起來對我國民眾進行抗生素使用的普及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