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11年-2015年全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表彰大會上,濰坊市 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被表彰為“2011年-2015年全市普法依法治理先進集體”,這是對市 食藥監局在關乎民生的 食品安全 監督上給予的肯定,市食藥監局在創建國家食品安全城市的過程中,成功探索出了一條“黨政綜治、行業自治、社會共治、業態整治、部門合治”五治并舉的食安共治之路,使人民對政府、對食品安全工作的滿意度越來越高。
重大事故“一票否決”
?
我市實行黨政綜治,強化組織領導,市委、市政府將食品安全工作納入科學發展考核并實施重大事故“一票否決”,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議先后多次專題研究食品安全工作,市長親自擔任創城領導小組組長,并多次召開會議研究食品安全工作。層層簽訂責任書,進行重點督查落實,市人大將加強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列為頭號議案予以重點推動,市政協將涉及食品安全的提案列為重點督辦提案,區、縣、鎮政府也把食品安全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與年度重點工作同部署、同督查、同考核,*大限度保證了食品安全工作的強力推進。
?
我市對食品安全的經費投入也逐年加大,去年市級食品安全監管經費達到4757萬元。從2014年財政補助200多萬元將食品快檢室建設列入民生實事,到2015年市財政又投入1700萬元用于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市政府還在“中國食品谷”新建了8500平方米的實驗樓無償劃撥給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并增配了2200萬元檢測設備,設備總價值5000多萬元,完善了全市檢測機構,有效地對全市市場管控達到全覆蓋。
?
充實基層監管隊伍。全市108個涉農鎮(街全部成立了鎮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建立了速測室;原鎮、街食藥所和工商所合并組建市場監管所,加掛食藥監管所牌子,做到了“兩個70%”,即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人員占到一線執法人員的70%,基層所70%的精力抓食品安全監管。全市共有村(社區協管員9000多人,協助做好農產品食品監管工作,經費由市、縣、鎮三級財政共同補助。
?
抓倒逼,促自律,推動行業自治,加強信息公開。市食藥監局利用報紙、廣播、電視和政務網站,通過召開新聞發布會,行風上線、電視議事廳訪談,及時公布所有稽查案件信息,公開抽檢結果信息,曝光企業不法行為和不合格食品,讓企業心有所懼、加強自律,激發了市場優勝劣汰功能。
快檢覆蓋,引導公眾消費倒逼企業自律
?
濰坊市116個大型食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及大型超市全部建設了快檢室,同時免費為消費者提供檢測服務,及時公示快檢結果,并推動學校、企事業單位集體食堂和大型酒店配備快檢設備,引導公眾消費,倒逼企業自律。積*探索實施了“政府主導并購買部分服務、市場開辦者委托、第三方檢測機構進駐”的快檢新模式,通過政府與市場雙輪驅動,實現了快檢室有效良性運轉。
?
推動誠信聯盟建設是重要一環,市食藥監局規范和引導各類行業協會、合作社等聯盟組織建立健全內部規章制度,形成內部自清、自律、自覺的約束機制,隨時剔除“害群之馬”,放大利益共同體效應既提升了整個行業的誠信水平,又解決了業戶眾多難以監管的問題,實現了集約監管。目前,全市已組建不同類型的合作組織1.2萬多個。
?
推行“陽光開放”行動。全市分別實施“亮企”“亮店”“亮廚”行動,督促生產經營者懸掛食品安全公示牌,公示證照、制度、告知書及承諾書、原料進貨票據、經營者姓名、健康證、聯系電話,接受消費者監督,推動從業者自律。
?
實施“食安濰坊”品牌**。今年以來,該局先后印發張貼《致廣大食品生產經營者的一封信》10萬多份,告知所有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盡食品安全首要責任,加強食品質量控制,努力爭創食安品牌,積*參與食安城市創建。全市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總數已達1398個,基地總面積發展到540萬畝,共創建省級食品生產示范企業22個、食品流通示范單位91個,餐飲服務品牌示范街區11條,餐飲服務示范店30家,示范學校食堂19家,發揮了示范**正能量,另外重點打造出“中國食品谷”“中百大廚房”等高端品牌,實施嚴格準入準出,采取政府補貼,平價銷售,引導推動大客戶集團采購,發揮600多家中百連鎖終端銷售網絡優勢,建立了濰坊安全食品閉環購銷主渠道。
?
“空中地上”立體發聲,社會共治保食安
?
全市構建了以網絡、電視、咨詢電話、廣播喇叭為載體的“空中四條線”和以每個村居一條宣傳街、一個文化大院、一個公示欄和一張服務卡為陣地的“地上四個一”基層食安“雙四”宣教新模式,實現“空中地上”立體發聲。制發了光盤和磁帶,編印了食安常識手冊,將食安宣傳推送到每一個村(居,大幅度提升了群眾辨假識假能力和參與監督的積*性、主動性。
?
市食藥監局面向全國公開征集了創城口號、宣傳畫及行業“潛規則”,在市電臺、電視臺、日報、晚報等主流媒體開辟了宣傳欄,采取設立微信公眾號、制作宣傳展板、張貼宣傳畫和標語等方式,將宣傳陣地延伸到城區街道、廣場、公園、銀行、商店等人員密集場所和公交車、出租車、校車等移動載體,覆蓋到所有生產經營業戶。
?
持續開展“三個百千萬”活動。市食品藥品監管局組織開展了百家企業誠信訪談、千篇報道話食安濰坊、萬家企業陽光開放行動;聘請百名特邀宣傳員、千名特邀監督員、萬名社會監督員;開展百場知識競賽、千篇有獎征文、萬人問卷調查等“三個百千萬”活動,其中,萬人問卷調查活動中,通過網絡、學校、家庭以及街頭調查共收集有效問卷31萬余份,全面了解了群眾對食品安全工作的需求和期盼,聚集了問題靶向,提高了監管工作針對性。
?
同時,深入發動群眾參與監督,該局先后印發張貼《致廣大市民的一封信》180多萬張,在所有門店張貼“食安消費告知書”,廣泛宣傳有獎投訴舉報政策,號召全市人民積*參與食品安全監督,遇到食安問題主動維權,讓公眾的每一次消費都成為對食品質量的把關和對食品生產經營者誠信的監督。
?
在食品監督環節中,濰坊市逐步推行二維追溯碼,以食品“身份證”的形式形成可靠的質量控制和信息追溯鏈條;在食品經營領域,將食品供貨商檔案與食品經營“一票通”合為一體,創新推行了“一本通”,實行了準出準入,快檢把關,建立了流通環節食品安全源頭可溯、安全可控、去向可查的長效機制;在餐飲消費環節,落實了餐飲工具色標管理、供貨檔案管理和食品安全保證公示“三統一”,進一步規范了餐飲食品安全監管。
?
規范“六小”業態監管。針對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小食品店、小飯店、小攤販、小飯桌、鮮奶吧等小業態,分別制定了監管辦法,通過實施備案登記,統一標牌公示,限時定點經營等多種方式,將其全部納入監管范圍,逐一進行規范,結束了“六小”長期以來游離于監管之外的歷史。
專項整治突出問題
?
近年來,市政府常務會議專題研究了食品安全專項整治方案,針對公眾關心的突出問題,圍繞消費量大、風險隱患多,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重點品種、場所,集中力量組織開展了食用油、肉、大桶水、蔬菜、校園周邊等19項專項整治。今年市政府又印發了創城“三九九”整治方案,重點開展了“六小”和打擊非法添加、黑工廠、黑窩點、黑作坊、黑交易等專項整治。
?
目前,濰坊市共查處各類食品案件3126件,上半年全市評價性抽檢合格率列全省前列。濰坊食藥系統建立了市、縣、鎮(街、社區、村(居“四級組織、五級聯動”的監管責任風格,落實領導干部到網、工作人員進格,協管人員到點,實行定崗、定責、定人、定事。制作了監管網絡明細表、監管網格地理信息圖、監管公示欄,將監管責任,落實到每一個監管人員、延伸到每一個點位,做到了底數清、責任明、監管嚴、無縫隙。
?
建立部門聯動機制。食藥與農業、海漁、畜牧、林業等部門明確了食用農產品、水產品、畜禽產品、林產品監管責任,建立了監管銜接機制。食藥與農業部門建立了食用農產品產地準出、市場準入制度和銜接機制,食藥與農業部門落實了食用農產品協同強制抽檢制度,食藥與教育部門建立了學校食堂食品安全共管機制;食品安全監管相關部門與公安部門建立了行政監督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形成了齊抓共管局面。
?
濰坊市不斷強化監管,市政府發布了嚴禁52種高毒農藥銷售流通公告,農業部門在全國**建立了高毒農藥政府儲備制度,建立了統一的農藥監督管查詢平臺,實行了購買農藥實名登記制度,在鎮(街配備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流動檢測車,在對農村集市、村頭地邊市場及產地的蔬菜、果品等食用農產品開展風險監測。
?
同時,畜牧部門建立了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收集體系,由政府財政補貼收集病死畜禽并全部進行無害化處理,目前全省建成運行的6家病死畜禽處理中心,在濰坊就有3家。
?
商務部門探索建立了肉菜追溯體系,目前已有126個批發市場、商城超市和團體消費單位的2萬多個生豬、豬肉和蔬菜經營業戶納入追溯系統,形成了有效追溯鏈條。大力推進“放心早餐工程”,設置經營網點300多個,實行定點生產配送,打造了“放心早餐”供應渠道。市政部門加強餐廚廢棄物回收監管,嚴防廢棄油脂回流餐桌。
?
教育部門落實學校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納入考評重要內容,提升了學校食堂食品安全水平。
?
公安部門嚴打食安犯罪,打掉犯罪團伙36個,采取刑事強制措施155人,逮捕51人,形成了強力震懾。記者 陳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