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山西省 農科院 玉米研究所栽培生理研究室經過近五年的潛心研究,集成推出了“玉米膜側播種藝機一體化技術” (以下簡稱 “膜側播種”。日前,“膜側播種”現場觀摩會在山西省忻州市三交村舉行。
?
干旱是影響山西省玉米產量的主要因素,地膜覆蓋作為有效的抗旱措施,在山西省玉米生產中已有較大面積的推廣。
?
但在山西省年有效積溫高于2700℃的地區,地膜覆蓋卻造成了玉米早衰、地膜污染嚴重、農民不愿投工放苗等問題,使得玉米產量始終難以提高。
?
據了解,傳統地膜覆蓋以開溝鋪膜后將玉米種于膜上為主要推廣模式,這項技術在冷涼區推廣問題不大。但在高積溫區推廣,則必須投工放苗,防早衰。
?
“當地農民種玉米,*頭疼的就是地膜覆蓋后投工放苗,一說放苗,再高產也不愿意干。”負責該研究項目的山西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長張中東對此深有體會。
?
將膜上種改為膜兩側種,是該技術與傳統地膜覆蓋玉米*大的不同之處。其通過鋪膜帶起拱形小壟,集納雨水到苗帶,確保玉米在生長前期能夠抗得住旱。技術另外的創新之處在于:鋪膜、播種、鎮壓一次性完成;不打孔、不放苗、不開溝、易操作;保墑耐旱強、除草效果好、增產顯著;地膜容易回收。
?
在觀摩會現場,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薛吉全評價道:“膜側播種這項技術改得好,一是起壟變平鋪,解決了殘膜回收的問題;二是在播種帶上增加了鎮壓功能,出苗效果非常好。”
?
一項技術好不好,能不能站得住腳,能不能推得開,習慣于“吹糠見米”的農民*有發言權。
?
“去年伏旱嚴重,采用膜側播種的玉米出苗率、整齊度都比普通玉米好,畝產量達到了782公斤,比普通旱田玉米增產300多公斤。”三交村的玉米種植大戶張保林說。
?
示范測產的結果表明,膜側播種比露地栽培每畝*少增產玉米75公斤,除去地膜 (25元/畝、播種(20元/畝等增加的費用,每畝至少可為農民增加收入75元。而且新研制的膜側播種機,播種速度達到每小時8畝左右,比當前生產上應用的鋪膜播種機快了2~3倍。
?
“現在種玉米,密度增加了,機械化程度提高了,種不好,就管不出高產量。”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王璞認為,膜側播種實現藝機一體化,為提高旱地玉米產量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撐。
?
山西省農業廳種植業處副處長王向陽認為,目前山西省地膜覆蓋種植的玉米面積已達600多萬畝,推廣膜側播種前景廣闊,意義重大。
?
“目前,這項技術已具備在生產上大面積復制推廣的條件。今年我們在山西全省設了30個推廣點,讓該技術在推廣應用中不斷完善,使更多農民從中受益。”張中東說。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