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17日消息 據 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21世紀是 電商的時代。2015年,我國網絡零售交易額已經達到了3.88萬億元。如今,足不出戶就能夠在網店里買到自己喜歡吃的東西,無論是正餐還是零食,保證不會辜負網友們的期望。但是,表面上看著光鮮亮麗、十分正規的網店,真的能夠給大家合格 衛生的 食品嗎?
?
為了對廣大消費者負起責任,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在日前公布了《網絡 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國家食藥監總局法制司副司長陳谞表示,對網絡食品 抽檢采取“神秘買家”的制度,監管人員化身“神秘買家”參與抽檢還原模擬消費過程,更好地保障消費者權益。
?
食品安全問題關系到每個人的生命健康,也是一個全球性難題。在世界許多國家,食品安全事故也時常發生。相比而言,有些國家和地區已經建立起了較為完整的“從田頭到餐桌”的食品安全保障系統。那么,我們不妨放眼海外,看看其他國家有什么檢查食品安全,尤其是隱秘的網絡食品安全的妙招。
?
**來看看日本。在日本傳統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中,檢查人員也處在一個十分被動的處境,僅僅是通過傳統意義上的細菌檢測、化學污染分析等方法來確定食品安全。在面對國內食品安全事件頻發的巨大壓力之下,日本政府才痛下決心開始有了更加合理的食品監測方法。
?
《全球華語廣播網》日本觀察員黃學清介紹,在日本,食品的安全可以說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頭等大事。不少從事食品安全的專業人員也把這個職業當做“圣職”。認為輕視食品安全就相當于輕視生命,日本也發生過大規模的食品安全事故,比如1955年發生的毒奶粉事件造成了131名兒童死亡;2000年發生的“雪印”牛奶中毒事件使70多年的老品牌毀于一旦。為此日本不斷的完善《食品衛生法》,不僅明確了添加劑、化學合成品的概念和標準,還設立了食品衛生管理員以及食品衛生責任人制度,要求食品企業每個工廠必須有一名專職的衛生管理員,對生產中是否違反添加劑等相關食品衛生法進行監督,如果企業管理者無視衛生管理員的意見,出現了食品衛生安全問題,將要接受雙重制裁。不設置食品管理員,政府可以撤銷企業的營業許可或者是責令停業;另外日本還有一個保護內部告發者的《公益告發者保護法》。規定對告發者的解雇、減薪等影響告發者利益的行為都不成立,這個法律實施開始以后的幾年中對食品的標識和食物不符的內部告發就有60多件。揭發出來的食品偽造偽裝的事件幾乎全部來自于內部告發。比如有300年歷史的**的赤福,公司把冷凍起來進行儲藏的點心在商品標識上將解凍的日期寫為制造日期,這個事件就是內部揭發出來的。現在食品安全的相關法律法規,仍然在不斷的進行完善,農水產省還設立了揭發食品安全問題的熱線電話,律師也提供免費的或者是廉價的咨詢,促進全社會來監督食品的安全。
?
再來看看南半球的澳大利亞。澳大利亞對于食品的監管十分嚴格,早在1989年就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食品法規標準體系。同時,在澳大利亞,許多非政府機構也在保護食品安全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全球華語廣播網》澳大利亞觀察員胡方表示,為了加大審查力度,第三方檢查機構被澳大利亞政府充分利用。
?
澳大利亞在1998年開始組建全國性的食品監管機構,而在此之后食品法案、食品安全條例也陸續出臺,作為一個聯邦制的國家,澳大利亞的食品監管總體分為兩級,在全國也就是聯邦層面上,政府負責對所有的進出口食品進行統一的監管。而在各個州和領地政府,則對自己下轄的食品生產進行監管。食品生產商生產的食品必須要定期接受政府的認證機構和檢測機構的審查,不過由于工作量較大,澳大利亞各個州政府僅對高風險食品采取直接派政府的審查員審查,而對中低風險的食品,則外包給第三方進行審查。第三方審查機構和審查機構的審查員可以是兼職審查,但是為了防止審查力度降低,放松審查要求,政府規定此類的第三方審查機構五年內不能對被審查的公司提供咨詢服務。
?
除了在問題發生前加大檢查力度外,澳大利亞政府還制定了及時的補救措施,以將因食品安全問題造成的損害降至*低。
?
澳大利亞的食品監督檢查的另一個特點就是透明度非常高,澳大利亞市民可以登錄政府的網站,查閱到監督機構對食品經營單位的檢查結果,一些**的食品品牌或者口碑不錯的餐廳,有時候也會出現在食品監督機構的黑名單上,所以對于普通市民來說,往往對哪些食品生產商和餐廳的衛生狀況不理想,食品有問題都能夠做到心知肚明,政府的信息透明也導致了食品檢查的公信度較高。此外,除了在防止食品問題發生前的檢查管理措施,澳大利亞也充分做好了在食品問題已經發生之后的應急措施,2007年澳大利亞的國家食品安全事件應對預案得到了奧興食品局以及部長理事會的通過,根據預案,一旦發生諸如嚴重的食物中毒事件,食源性疾病爆發事件,澳大利亞當局會根據預案進行作出及時的補救措施。
?
*后來看看俄羅斯。生活在高緯度地區的俄羅斯,食品業產能嚴重不足,蔬菜、水果、乳制品、肉類、酒類等都需要大量進口,所以對于外來的食品監管,俄羅斯絕不敢怠慢。正在俄羅斯留學的張舜衡介紹,俄羅斯對食品安全方面的管理可謂事無巨細。
?
俄羅斯的 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完備健全且分類細致,2000年出臺的聯邦食品質量安全法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根本大法,此外俄羅斯還制定了一系列與其相配套的法律法規,比如俄羅斯國家健康計劃,就專門針對中小學食堂,制定了食品安全標準,對相關工廠實行嚴格監控,可謂事無巨細。在法律執行方面,俄羅斯也相當嚴苛,其食品安全監督機構,主要包括衛生和社會發展部下設的俄羅斯聯邦消費者權益保護和工藝監督局,以及聯邦動植物檢疫監督局,這兩個部門在俄羅斯各地區設有分支機構,對各地食品生產廠商、食品商店、公眾就餐場所等實行定期及不定期檢查,進行檢驗檢疫、國家認證等工作。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食品安全監督在俄羅斯得到全面支持,實現全民參與,在聯邦消費者權益保護和工藝監督局網頁上,公眾熱線電話號碼非常顯眼,政府鼓勵公眾在購買或使用質量有問題的食品后及時通報,相關部門隨后介入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對責任人進行處罰,嚴重的將提起訴訟。
?
一旦遇到食品安全問題事件,俄羅斯的處理手段也絕不軟弱。
?
俄聯邦和地方政府多年來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問題,不僅逐步完善食品安全保障立法和管理體制,而且遇到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時,俄當局的處理手段一向毫不手軟,以起到殺一儆百的效果。比如2006年俄羅斯各個省份分別出現群體性假酒中毒事件,致使數千人中毒,兩百多人死亡,事件發生后,俄當局高度重視,并迅速采取措施,**深入調查事件真相,其次對不法酒商進行嚴肅處理,俄執法機構搗毀了772個生產酒類制品的地下工廠,沒收2500多噸非法流通的酒精,嚴厲懲罰假酒制造商。第三對世界進行深刻反思,此次事件促使俄當局加大對酒精類產品的監管力度,對酒精的生產和流通實行國家壟斷,實行烈性酒精飲料國有專賣制,確保酒類產品的質量和消費者的權益,與此同時,一些假酒中毒情況嚴重的地方政府還宣布實行緊急狀態,并動員政府各部門嚴肅處理責任者,同時召開專門會議,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