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北京6月27日電(記者婁奕娟為積*響應國家號召,提高公眾科學素養,全國 食品 安全宣傳周重點活動之2016 中國食品辟謠論壇于6月27日在北京舉辦,來自政府 監管部門、行業協會、 科普專家、法律界等近200多人濟濟一堂,共同探討探討謠言傳播路徑和 處理機制,引導公眾走出 食品安全認知誤區。
?
正確傳遞信息才能抵御謠言
?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新聞宣傳司司長顏江瑛表示,謠言治理,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打擊謠言。她舉例說,今年浙江溫州發現“豬肉鉤蟲”謠言,當地監管部門堅決不放棄對散布謠言網站、自媒體的舉報,與公安、網信辦等部門攜手治理,*后散布謠言者被行政拘留七天。
?
“拿起法律的武器非常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碰到謠言主動出擊,進行辟謠,把科學的東西傳播給大家。”顏江瑛表示,面對信息傳播中紛繁復雜的食品安全知識,預防在前做科普,正確地傳遞信息才能抵御謠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加大監管信息的發布力度,除了每周發布一次的食品抽檢信息,科普知識的發布都會配合著風險解讀,傳遞科學知識。
?
中國消費者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邱寶昌認為,今年食品安全周的主題為“尚德守法 共治共享食品安全”。在全社會弘揚“尚德守法”,除了繼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互聯網治理,還可以用公益訴訟來保護消費者的權益,同時建立誠信征信管理,將失信者納入信用黑名單;“共治共享食品安全”需要社會共治,集聚社會團體、專家和媒體的力量,增強百姓對食品安全的信心。
?
農產品質量安全成謠言重災區
?
對于目前食品謠言的現狀,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副主任顧寶根深有感觸:“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越來越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工作越來越有力,質量安全應該是越來越能夠得到保障,然而,百姓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食品安全的信心好像沒有提高,這形成了反差。”
?
據顧寶根介紹,通過總結,謠言主要有以下幾類:**屬于胡編亂造型,捏造事實,無中生有,比如“黃瓜使用避孕藥能夠引起兒童性早熟”;第二類為夸大事實型,比如去年傳出使用乙草胺的消息后,“草莓含乙草胺致癌”等有關草莓謠言很多,;第三類是偷換概念型,比如*近微信上面流傳的“怎樣才能拯救浸泡在農藥里的東西”;更多的謠言屬于第四類無知猜測型,比如“甲醛浸泡蒜苔”“蘋果打蠟”等。
?
食品謠言*大受害者是被誤導的消費者,可為什么科學上都已經有定論的、甚至農業人員看來已經是常識的問題,消費者所知甚少呢?顧寶根認為,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有三:一是辟謠信息發布不及時,二是科普工作缺乏系統性、前瞻性,三是科普和辟謠知識的發布渠道和傳播范圍有限。
應對謠言在“破” 更重在“立”
?
康師傅中國區董事長賈先德表示,食品謠言之所以受人關注,是因為食品安全與每個人相關,熱度高,謠言引爆的“燃點”低。對于傳謠者和造謠者的處理需要區分對待。傳謠者或是被誤導,或是不具備相關知識,或是無意轉發,對于傳謠者,科普優先。對于造謠者則不能在道德層面去約束,而應運用法律武器。尤其在食品產業中,部分企業散布的一個不正當競爭的謠言,破壞了公平的商業競爭環境,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事關國計民生,不能姑息。
?
賈先德認為,破除謠言,不能僅靠“破”,更重在“立 ”,不能僅在謠言出來后忙著辟謠,而是需要在謠言之前做好科普工作,讓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了解,面對謠言即可及時處理。
?
可口可樂大中華區事件處理及危機管理總監熊永剛認為,不造謠是一條底線,不輕信謠言、不傳謠是自律,權威辟謠是一個有效保障。針對造謠者和惡意者,提高其違法成本,加大執行力度,企業或者利益受到傷害的相關各方只要條件允許,就應勇敢拿起法律武器,重點不是追究多少損失,重要的是樹社會正氣;針對大眾的,多做科普,目的是讓大家不輕信謠言,不傳播謠言。
?
“食品謠言的具體性質非常復雜,只有權威辟謠,才能*大化傳播正能量。辟謠的權威性包括傳播渠道要權威,也包括內容和主體的權威性。”熊永剛建議,包括政府、企業、網警、消協等在內的所有利益相關方,應建立起一個常態的監測、舉報、舉證、辟謠、查處機制,讓謠言無所遁形。
?
自證清白 企業需建快速反應機制
?
除了消費者科學知識不足導致的認知誤區和正確信息未能及時傳播等原因,食品安全謠言部分源于商業利益的不正當競爭。對此,賈先德表示,食品產業的工作者從事的是一個良心的事業,打造一個好的消費環境,讓每一個工作者能夠安安心心創新研發,提供好的產品,呈現給所有的消費者,而不是每天東奔西跑,忙著辟謠。
?
“不可否認,部分謠言來自于同業的不正當競爭,比如直銷行業的營銷人員有一些不規范的說法,出現了一些不規范的信息的生產和傳播。” 安利(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公共事務總監王汝華表示,目前在同業行業里已經建立一個應對謠言的聯盟,形成了一套解決機制,同時企業也開始運用一些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去打擊謠言,比如今年安利起訴了4個傳謠的公眾號,索賠一塊錢,目的是通過判例明確謠言,要求對方做道歉、刪除等等一些輔助措施。
?
王汝華表示,要想打敗謠言,*重要的要企業打鐵還需自身硬,視質量安全為生命。只有全行業從自身做起,真正地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去除公眾的憂慮,人們的不安全感才會消失,眾多網絡謠言也就不攻自破。
?
針對企業**時間自證清白很難的困境,王汝華說,在應對食品謠言上,企業需有一套科學的快速反應機制,包括全網的時時監控、搜索體系等。同時,企業還應建立一套應對謠言的內部管理機制,做好信息檔案的留存工作,以應對突發情況。如數年前針對“轉基因蛋白粉”的謠言,企業**時間找出大豆來源的非轉基因證明認證的,才能**時間做出反應,向公眾自證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