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食藥監總局通報了10批次 食品不合格的消息,其中又有多家網售食品上榜。事實上,從新《 食品安全法》到國家食藥監總局征集網售食品 管理辦法,網絡 食品安全已成社會關注焦點。由于網售食品的準入門檻低, 監管難跟上, 消費者一不小心就會踩到“雷區”。
?
目前,網購已經成為我國居民日常消費的主要方式之一,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網售食品總額已達數千億元,以第三方平臺為代表的網絡食品經營新模式層出不窮。然而,互聯網在給食品銷售提供新渠道的同時,也給監管帶來新挑戰。
?
一問:問題主要有哪些?
?
近年來網絡食品銷售呈爆發式增長,特別是隨著跨境電商、冷鏈物流以及諸多外賣平臺的發展,進口食品、生鮮以及即食加工等餐飲消費已經進入了網絡食品的銷售范疇并且增長的速度非常快。但食品質量不容樂觀,合格率普遍較低。
?
在日前舉行的“首屆中國互聯網+食品安全高峰論壇”上,備受消費者關注的外賣平臺出現“黑作坊”等網絡食品安全問題,備受熱議。會上,國家食藥監總局食品安全監管二司副司長崔恩學指出,互聯網食品銷售存在諸多問題,首當其沖的便是沒有證照的、無合法資質的經營現象。崔恩學特別指出了今年“3·15”央視報道的問題,即餓了么眾多商戶無合法資質的問題。
?
此番被央視曝光的“黑作坊”,既無從事餐飲行業所必備的營業執照、衛生許可證和實體店面,衛生狀況、食物采購及加工過程也*為糟糕。以往在人們眼見為實的消費體驗中,這種不具備起碼資質的“黑作坊”是少人關顧、難以生存的,但卻憑借互聯網外賣平臺的東風,把賺錢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
廣東省流通業商會執行會長黃文杰對南方日報記者表示,以往外賣行業都普遍存在著“管控”的問題,像一般的餐飲店都會有固定的實體,而且都要求有衛生牌照、營業執照等。雖然我們看到的小吃店也有送外賣,但是現在因為有了電商這一形式,外賣不一定是需要有實體店的。實際上你只要有個生產地,甚至很多都規避了辦證這種環節。
?
有一項調查顯示,由于制作、存儲、配送等多個環節控制監管不過關,許多網售食品存在菌落總數超標問題,有安全隱患。而除了質量安全之外,網售食品還存在包裝標識不規范、虛假宣傳、售后服務缺失等多種問題,因此出現的消費糾紛不斷增多。
?
今年5月,因銷售的兩款食品存在安全風險,且無法提供入駐商家有效聯系方式,1號店被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終審判決賠償消費者陳先生4.08萬元。據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檢索的數據顯示,從2013年至今,消費者在電商平臺網購食品所引發的起訴案例已經超過277起,焦點主要圍繞食品生產廠家、經銷方、第三方交易平臺的賠償責任展開,而第三方平臺多以其僅作為網絡服務提供商已盡到相應審核等義務為抗訴理由,或對轄區監管裁定權提出異議,進而給消費者維權帶來困難。
?
二問: 癥結到底出在哪?
?
網售食品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多問題?諸多業內人士將矛頭指向了準入門檻。由于網絡食品生產經營準入門檻低,絕大多數網店經營食品的資質、能力和責任心無法確保。
?
中國社科院服務經濟與餐飲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趙京橋表示,網絡空間的虛擬性和動態性增加了監管的難度,大量未取得安全食品生產和經營資質的企業和個人在網絡中進行食品銷售,使得食品安全的風險變得更加不可控,而且由于網絡銷售是面向全國甚至全球市場,所以食品安全的風險可能會從區域性的風險擴散為全國性的風險。
?
“以外賣平臺為例,網絡外賣的食品安全之所以沒有保障,關鍵是平臺本身從來就沒有打算要確保食品的質量,以建立自己的品牌。”廣東省餐飲服務行業協會名譽副會長姚學正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沒有現代化的中央廚房做保證,導致生產沒有標準,再加上平臺對商家缺乏監管,外賣食品的質量可想而知。
?
中國食品商務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表示,目前網絡食品安全的管理都是事后監督,發生糾紛后找到相關部門去投訴,然后再由部門來解決,這樣的監督模式非常被動。和實體店相比,網絡銷售食品的店鋪監督起來更復雜,消費者買到問題食品也只能是吃“啞巴虧”。
?
而不想吃“啞巴虧”的消費者,維權并不容易。由于食品生產經營者和網絡第三方銷售平臺的權責不明細,出現問題后可能會出現食品源頭難以追溯、各方互相推諉以及管轄權爭議等問題,從而導致消費者的維權成本變得非常高。盡管在與1號店的官司中勝訴,但陳先生表示,從其在1號店購買到違規食品到終審判決已接近兩年,維權成本之高可見一斑。
?
此外,有業內人士指出,網絡食品安全之所以不容樂觀,還跟監管力度弱、立法空白、食品標準落后、網絡經營主體不規范等有關,而且由于網絡食品經營涉及食藥監、工商、電信、商務等多個職能部門,監管主體不明確成為困擾網絡食品經營的頑疾。
?
三問:網售食品怎么管?
?
2016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于日前正式啟動,網售食品如何監管成為熱點話題之一。在“首屆中國互聯網+食品安全高峰論壇”上,崔恩學透露,目前國家食藥監總局正在研究制定網絡食品監管辦法,包括網絡食品安全違規行為查處辦法,以及網絡訂餐監管辦法。
?
“這兩個辦法目前都已基本成型,準備按照相關程序報批,然后就可以向社會公布。”崔恩學表示,網絡食品安全違規行為查處辦法中規定,從事互聯網食品經營要按照 食品安全法的規定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同時要亮證經營。
?
據了解,對于一些只為別人提供食品經營服務的第三方平臺,即將頒布的辦法也規定,第三方平臺要對申請入網的經營者進行資質審查。此外,對已批準入網的經營者,互聯網的平臺應設置專職的檢查人員進行日常檢查。如果互聯網企業沒有盡到責任,應該依法承擔連帶責任。
?
業內人士認為,作為當前我國網絡食品經營者的主要渠道,第三方網絡平臺是網絡食品生產者產品信息、訂單信息、物流和資金等各類信息的主要數據儲存方,對網絡食品和配合政府進行食品安全監管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
趙京橋認為,第三方平臺對網絡食品的管理要做到以下三個可控:一是經營主體的信息可控,知道誰在經營,具體情況怎么樣;二是經營信息的可控及經營數據安全和保存完整;三是訂單信息可控,要知道消費者在哪,這樣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可以迅速保障消費者安全,迅速的溯源和為政府提供證據,這是第三方平臺守好食品安全的入口,對提高整個網絡食品的風險控制水平有著非常大的意義。
?
有業內人士建議,針對網售食品的監管應該線上線下一起抓。網絡僅僅是一個食品銷售和流通的新興領域,*終的食品安全風險還是在線下的食品生產和經營者。政府的食品安全監管在互聯網時代也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對線下的食品生產、經營者的食品安全和線上的網絡平臺的銷售實施一體化監管。
?
針對網售食品監管,姚學正建議發動“全民共治”,就是由消費者形成一個口碑傳播的力量,一有食品安全問題了,就要把它(商家及時曝光。消費者應該提高維權意識,一旦發現食品安全問題,馬上投訴、曝光,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合法手段來傳播出現食品安全問題的商家的“壞名聲”,對其形成一種強大的輿論壓力。
?
黃文杰表示,在監督和處罰的措施,我們可以有一些類似于現在經常提到的“負面清單”一樣,如果出現了投訴或者責任安全事故等,核查證實之后應該有一些嚴肅的舉措,比如一票否決權等來管控。 南方日報記者 趙兵輝
?
食品安全大數據
41-51歲年齡段的人*關注食品安全
?
公眾*關注的食品品類前十名為奶粉、肉制品、蔬菜、瓶裝水、食用油、醬牛肉、花生油、牛奶、方便面和牛肉干;
?
食品安全熱詞前八名為食品添加劑、亞硝酸鹽、致癌物、黃曲霉毒素、山梨酸、肉毒桿菌、大腸桿菌和雙酚A。
食品安全凸顯四大問題
?
一、病源微生物污染是造成食品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2009年至2013年國家衛計委網絡直報系統共收到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1244起,累計38958人中毒,749人死亡;
?
二、農獸藥濫用依然是當前食品安全源頭污染的主要來源。
?
三、重金屬、真菌毒素等污染物構成糧食食品安全的長遠隱患。我國每年有3100萬噸糧食在生產、儲存、運輸過程中被真菌污染,約占糧食年總產量的6.2%。
?
四、非法添加、摻雜使假和欺詐仍是我國現階段突出的食品安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