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10月1日起,國家新版《 食品安全法》正式開始實施。其中,首次對網絡 食品交易做出明確規定,要求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對入網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并登記審查許可證。然而,兩個多月過去了, 法規的落地并不盡如人意,網絡平臺上無證經營的現象仍然很普遍,普通市民對于網購 自制食品的接受程度也不盡相同。□東方今報記者 成安林/文圖
? ? 現象:
? ? 多數店鋪仍無證經營
?
? ? 在“史上*嚴食安法”的約束下,網絡食品交易正逐步完善,越來越多賣家愿主動出示“生產許可證”等產品身份證明,但在部分第三方交易平臺和微店平臺上仍有未亮明正身的“三無”產品兜售。
?
? ? 記者在淘寶網上以“自制食品”為關鍵詞搜索,頁面顯示搜索到5000多件商品。隨后記者按照銷量排行選擇了排名前15的自制食品店,在這15家店里,生產許可證、產品標準號等有效證件齊全的僅有6家,另有3家證件不完全,剩下的6家在購買頁面上則沒有顯示。
?
? ? 在一家自制食品店內,出售的內蒙古特產純鮮奶,聲稱“無添加劑”、“純手工”、“兒童孕婦奶食品”,受到不少買家追捧。根據店家介紹,產品是由牧民手工自制,做的過程如同自家做吃的一樣,還附上了幾張制作過程圖片。然而,當記者詢問賣家為何在生產許可證等項目全為空白時,店家卻表示還沒來得及填上去。
?
? ? 而在剩下的幾家未標注相關許可證號的自制食品網店里,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一提起為何沒有相關證件號碼,不是說沒來得及填寫,就是說還在申請過程中。據觀察,這些網上銷售的自制食品,宣傳的重點都放在手工制作的全過程,強調原材料和食品的農家味,對于許可證件卻少有提及。
?
? ? 賣家:
? ? 無證售賣全憑良心
?
? ? 焦作市民李女士每天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上推介自制的秘制鹵肉,微信下單可以同城送貨。李女士說:“開始在網上出售自制食品,是因為親戚、朋友都說自家鹵肉味道好,于是就在網上銷售試試,剛剛起步,反響還不錯。”
?
? ? 李女士表示,來咨詢和購買的客戶,都是通過個人朋友圈和朋友介紹過來的,食品完全憑自己良心做,朋友之間也信任,要說 監管和相關食品經營手續,還真是沒有。“平時我還需要上班,這些鹵肉都是家人幫忙制作,也不是專門開店經營,應該不需要辦理什么證件吧。”李女士說,如果客戶有質疑,她可以帶客戶看食品制作的場所和過程。
?
? ? “為了讓顧客放心,我把部分食品的制作和包裝過程拍好照,然后貼在網頁上。”網友萱萱在網上出售自制蛋糕已有三年時間,*初起步時生意并不好做,后來有了越來越多的回頭客,中間顧客也有質疑,她就將過程都拍攝下來,標注了產品原料、保質期等。
?
? ? “我也是學別人的經驗,很多外地做自制食品的賣家都是這么做的。”萱萱表示,網站平臺的客服已通知她,需要她提供相關的證照,她也在積*辦理之中。至于食品流通環節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她表示并不知道。
?
? ? 說法:
? ? “私家制作”并非更安全
?
? ? 雖然私房食品店鋪主以全手工制作來吸引顧客,但僅靠一個家庭廚房和微信賬號來實現銷售,很難保證食品的質量和衛生。
?
? ? 記者在走訪過程中,站前路一家蛋糕店的負責人就告訴記者說,實體食品店的經營,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要對該店鋪的場所、設備、衛生環境、從業人員等進行檢查,合格以后才能獲得食品流通許可證,生產經營許可證。
?
? ? “很多在朋友圈經營的店主都是半路出家,憑著興趣自學了一些制作方法,沒有經過正規學習,對食物制作、儲存等都沒有經驗,這就會造成原材料采購、儲存、制作過程中出現問題。”該負責人說。
?
? ? 該負責人稱:“只有良心,沒有相關知識和技術,并不能保證食品制作的**安全,特別是在大批制作的時候。”她認為,自制食品生產過程中可能存在不規范操作,有些生產經營者沒有從事食品行業所需的生產經營許可證,家庭小作坊在經營條件上很難達到衛生安全標準,流通環節上,受到污染的風險也較高,影響產品質量。此外,食品出現問題時,制售者沒有取得經營許可證,無法出具正規發票,消費者維權也較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