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 食品伙伴網編輯注:對于方便面塑化劑問題,早在2011年曾經掀起一場風波。2011年,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
??? 對此問題,
方便面“涉毒”危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油料包有重金屬,外包裝含塑化劑,方便面幾乎難以與有毒物質絕緣。
“桶裝泡面的包裝為紙塑產品,常溫下是穩定的,但是一旦溫度超過65攝氏度或者接觸了油性物質,塑化劑物質就會溢出”。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包裝技術專家楊偉民向時代周報記者指出。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方便面產銷**大國,年產量近500億包,約占世界產量的50%左右。平均每天有1億多包方便面被打開,每秒鐘有1300人在吃方便面。在巨大的數字背后,我們不得不追問,方便面中是否真的含有塑化劑,塑化劑從何而來,方便面到底健不健康?
既然塑化劑中存在潛在的危害,紙塑的方便面桶也不利于回收和環保,方便面巨頭們究竟是否知情,為何都不愿作出改變?
“這當中其實含有巨大的利益鏈條,升級包裝絕不是件簡單的事。”一位統一集團前高管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道,目前統一每個月需要的方便面桶高達6.8億個,每個成本大概是0.3元人民幣,如果換成更安全的產品,每個面桶增加一毛錢的成本,一個月就要增加0.68億元的費用,一年下來就要增加8.16億元人民幣的成本。
盡管業界質疑之聲充斥,但面對成本控制的難題,方便面企業對此幾乎集體沉默。對于方便面企業來說,更改包裝竟然是件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事情。
方便面包裝暗藏塑化劑
關于方便面中含有塑化劑的質疑由來已久,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柳春紅副教授及其同事發表論文指出,市售方便面和方便米粉存在不同程度的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污染。
DBP和DEHP均屬于鄰苯二甲酸酯類增塑劑,在塑料加工時添加,可增加塑料的柔韌性等。這類化學物質與中國剛剛在奶瓶中禁用的雙酚A一樣屬于環境激素,它們進入人體后,可干擾人體內分泌系統和生殖系統,并被懷疑與兒童性早熟有關。
但是作為食品的方便面中為何會含有塑化劑,則始終成疑。食品安全專家、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董金獅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面餅里發現的塑化劑成分,可能跟外包裝的塑料袋或紙質桶有關。
董金獅表示,塑化劑(Plasticizer,Phthalate是一種常見的軟化劑,如聚乙烯塑料加入塑化劑就會變軟,其中愈軟的塑膠成品所需添加的塑化劑愈多。一般常使用的保鮮膜,一種是無添加劑的PE(聚乙烯材料,但其黏性較差;另一種廣被使用的是PVC(聚氯乙烯保鮮膜,有大量的塑化劑,以讓PVC材質變得柔軟且增加黏度,可以適用于生鮮食品的包裝。
但是塑化劑不溶于水溶于油,因此與油脂類食品或容器接觸時,只要一接觸就會滲出,另外塑化劑的溢出還與接觸的時間及溫度有關。
董金獅表示,紙制品以其原料可再生,印刷方便,廢棄后易回收以及易降解等特點,一直被廣泛應用于食品包裝,尤其是一次性食品包裝領域。但是大部分的紙制品其實都是紙塑用品,比如市面上常見的方便面紙質桶,并非消費者所想的為****紙質,一般會加入適當的塑化劑達到適度硬軟度的效果,而方便面本身是方便面是一種高熱量、高脂肪的油炸食品,其油脂含量非常高,加上沖泡時水溫很高,塑化劑因此溢出。
而紙塑產品并非大家想象的那樣環保和可回收,因為其中的塑料成分是很難被回收利用的,因此紙塑產品垃圾**要進行紙塑分離,這個不僅費時費力,成本也很高,不僅如此,方便面紙桶上面通常都會有油污,而被油脂污染的紙塑產品也不能被回收利用了,因此這樣的產品回收價值不大,也不利于環保。
2011年臺灣塑化劑事件發生后,曾有專家表示,食品和飲料中DBP和DEHP含量非常低,不會對人體產生很大危害。
對此,研究塑化劑問題多年的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厲曙光曾表示,“但是如果人們既喝酒,又吃方便面怎么辦?”在目前塑化劑的風險評估中,*核心的問題在于“總量暴露評估”,即人們從不同食品中攝入的塑化劑總量不明,而目前*大的風險就在于這種“不知道”。
企業巨頭挾持行業標準
現代的方便面是在1958年為臺灣臺南市人安藤百福(安藤百福、原名吳百福發明,安藤百福并在發明方便面后,創立日清食品公司。2000年日本的一個民意調查顯示,方便面是日本上個世紀*重要的發明,卡拉OK次之。
雖然方便面在亞洲頗受好評,1960年代末期在美國卻無法順利打開市場。因為一般美國人沒有燒開水的習慣,而且家中的餐具也以餐盤為主。為了讓不習慣用桶的民族消費方便面,日清公司發明以發泡聚苯乙烯為容器的杯面,于1971年在日本上市。
1972年二月日本發生赤軍連挾持人質與警察對抗的淺間山莊事件。由于警察吃杯面裹腹的鏡頭上了電視現場轉播,杯面因此一炮而紅。
聚苯乙烯(Polystyrene,在臺灣被稱為保麗龍,香港習慣上稱為發泡膠,也就是大陸稱為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材質。
上世紀90年代末,臺灣的媒體就揭露出保麗龍桶的危害:這種桶是用聚苯乙烯添加發泡劑制成,若盛裝溫度高的食物,會釋放出苯乙烯單體,這類物質如長期大量吸入或食入人體中,會對肝臟造成危害,且有致癌性。
發泡餐具的危害還遠不止這些,由于在生產過程中要消耗大量屬臭氧層消耗物質的發泡劑,從而危及地球的保護傘—臭氧層;這種餐盒降解周期*長,在普通環境下可達200年左右,發泡餐具造成的白色垃圾山、白色垃圾河隨處可見;這種餐具一旦燃燒,將會產生10余種有毒氣體,直接造成大氣污染;為了使材料成型,在生產過程中必須加入各類添加劑,時間一長,其中部分有毒添加劑便會逐漸釋放出來,對土壤及水資源造成污染。
1999年1月23日,原國家經貿委發布《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目錄》,將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列為被淘汰產品;在2001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被列為淘汰產品,可降解餐具取而代之;2005年,國家發改委限期淘汰399類落后產品,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再次名列其中。
雖然早就意識到保麗龍的危害巨大,但是由于成本關系,直到2003年統一企業才將保麗龍桶改為紙桶包材。此后十年間各品牌桶杯裝方便面基本上都采用紙桶加膜的紙塑材料作為包裝。
盡管紙塑材質的包裝在很多方面都優于保麗龍,但是塑化劑始終是懸在方便面企業頭上的那把達摩克利斯之劍。但是當時代周報記者致電方便面企業時,得到的回復都是:我們的包裝符合國家標準。
既然明知塑化劑的危害,而紙塑的方便面桶也不利于回收和環保,為什么方便面巨頭們都不愿意作出改變呢?
一位不愿具名的統一集團前高管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目前每個月統一需要的方便面桶高達6.8億個,每個成本大概是0.3元人民幣左右,如果換成更安全的產品,即使每個面桶增加一毛錢的成本,一個月就要增加0.68億元的費用,一年下來就要增加8.16億元人民幣的成本。
“另一方面,除了成本的問題,這里面還有巨大的利益鏈條,比如方便面企業都壓著包裝廠商的錢,因此更改包裝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事情”,前述人士表示。
桶裝包材亟待升級
在第八屆世界方便面峰會上,世界方便面協會會長安藤宏基稱,2011年全球售出方便面982億包,中國大陸產量為483.8億包,占到世界銷量的一半以上。
工業部消費品工業司司長王黎明表示,中國已成為全球*大的方便面生產國與消費國,平均每天有1億多包方便面被打開,每秒鐘有1300人在吃方便面。
在巨大的數字背后,方便面食品問題頻出。“高熱量、高脂肪、高防腐劑”的三高問題也始終伴隨著方便面的發展,如今方便面的包裝又出現問題,以方便快捷著稱的方便面行業將何去何從?
楊偉民告訴記者,可以嘗試用PP材料代替現在的紙塑材料。PP片材熱成型的食品包裝容器除了無毒無味之外,其耐熱性高達 130℃(而發泡 PS僅為 80℃,而且耐沸水,高溫穩定性好,常見的酸、堿有機溶劑對它幾乎不起作用。
“PP材質便宜,而且可以回收做塑料制品,因此對于方便面桶來說是理想的替代材料之一”, 楊偉民表示。
在臺灣晉兆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靜文看來,PLA玉米內膜的紙杯紙桶則更有優勢。張靜文告訴時代周報記者,PLA聚乳酸是一種新型的生物降解材料,使用可再生的植物資源(如玉米所提出的淀粉原料制成。淀粉原料經由發酵過程制成乳酸,再通過化學合成轉換成聚乳酸。
“PLA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使用后能被自然界中微生物完全降解,*終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污染環境,這對保護環境非常有利,是公認的環境友好材料。當焚化聚乳酸時,其燃燒熱值與焚化紙類相同,**不會釋放出氮化物、硫化物等有毒氣體。雖然成本略高,但我相信未來的紙塑產品會越來越多的被PLA替代。”張靜文表示。
前述不愿具名的人士也表示,隨著材料科學和技術的日新月異,玉米、秸稈等生物材質完全可以替代塑料材質,也希望方便面廠家盡快升級其包裝,以降低食品安全風險。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