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5年
而另一方面,記者發現市場中不同品類的食品對轉基因或者非轉基因的標注“熱度”和方式明顯不同,消費者有時甚至連基本的知情權都無法獲得。
轉基因菜籽油托市后進口激增
今年8月開始,中儲糧托市收購的國儲庫中混入進口菜籽油的消息被曝光。中儲糧則表示,“還無法通過感官區分進口轉基因油菜籽和國產油菜籽,收購交過來的時候沒有檢測是否是轉基因的技術手段,加工企業也不具備這個能力,這個就是企業要自律的問題。”
*終中儲糧自查有1477噸進口菜油混入了托市收購的菜籽油中。
“做到真正的檢測是非常難的。”一位曾經在油脂央企就職的高管向記者表示,“為了蒙混檢驗,很多商家把轉基因進口菜籽油與國產菜籽油進行混裝。”
該人士透露,在鑒別轉基因油和非轉基因菜籽油的時候,油中會有特定的轉基因指標,“能否測出這些指標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轉基因和非轉基因混入量的比例。摻的多點就能測出來,摻的少就測不出來。”
國內*優質的非轉基因菜籽油的價格已經達到11000元/噸,而進口轉基因的菜籽油價格只有9000元/噸。
自從2008年中國政府決定建立菜籽油的托市儲備政策后,中國菜籽油的進口量就出現了激增,這些進口的菜籽油幾乎全部為轉基因菜籽油。這里的托市儲備指國家制定收購的*低價,敞開收購菜籽油,用于國家儲備。
上述人士向記者提供了一組數據,2007年至2008年度,中國的菜籽油進口為29萬噸;而2012年至2013年度,中國進口菜籽油達到了159萬噸。
“這些菜籽油中,絕大多數是來自加拿大的轉基因菜籽油。”上述人士表示。
多領域使用
進口轉基因的菜籽油已經被應用到多個領域,甚至已經蠶食中國非轉基因菜籽油的市場。
“我們在生產過程中,也遇到了這個問題。”中儲糧人士向記者表示,中儲糧自身也在生產金鼎牌小包裝油,“我們一直在尋找*純的非轉基因菜籽油。”
但是,在尋找的過程中并不樂觀。“**,進口的油都是轉基因的。”在市場上與經銷商接觸的過程中,“發現轉基因油和非轉基因的油總是混在一起,不能保障純度。”
轉基因菜籽油不僅僅是和同類非轉基因油調和在一起,還與其他油品調和在了一起。在北京錦繡大地市場,轉基因菜籽油還被用作調和芝麻油。
記者來到一家賣各種菜籽油的商戶店面內,向經營者提出購買可以調和香油的油品。銷售者向記者推薦了一款大桶包裝的命名為“菜籽王”的油品,顏色偏深。該油品為四級菜籽油。
目前,品質比四級菜籽油更高的三級菜籽油的價格也只有1萬元/噸,但是香油的價格已經達到3.4萬元/噸,中間存在著巨大的差價。
上述曾經在油脂央企就職的高管認為,“面對這樣的市場局面,不僅僅是中儲糧的管理問題,我們更多需要反思的是我們當前的收儲政策。”
“即便加強了入庫管理,各地檢測能力不統一,轉基因與非轉基因混油的現象嚴重,這讓入庫管理非常困難。”上述人士表示,“改變收儲政策,其中一個*核心的思想,就是不能再讓大量的轉基因菜籽油進入中國市場。”
據了解,每年6月是中儲糧油庫輪儲的時期。中儲糧目前有兩種方式儲備油脂,一種是儲備原材料,即儲備大豆、油菜籽,另外一種是直接儲備油脂。
“儲備大豆和儲備油菜籽有很大的區別,大豆是非常容易儲存的,變質也比較少。而油菜籽則非常難于保管,所以儲備油菜籽和菜籽油的政策需要適時而變。”該人士表示,“收儲已經成為中國進口菜籽油的推動力量。”
專家稱超80%木瓜是轉基因的
“為何這些年來,轉基因變得不像是一門純科學了?”
當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一位大三學生得知記者在學校采訪時,他向記者如此吐露其困惑。
該學院教授嚴建兵也感到,轉基因問題的分水嶺出現在2005年。此前,科學家們都以研究轉基因技術為榮。此后,隨著爭議漸起,曾讓科學家們信心滿滿的轉基因產業化之路變得坎坷而前途難測。
各種聲音,各種動機。
該學院另一位教授林擁軍忍不住要多談兩句:“現在研究經濟的、文學的甚至軍事的專家,都來講水稻。我很想勸告和提醒那些專家,你只能說你專業范圍內的東西,超出這范圍,你就是外行,可能會影響你聲譽……”
而他在其專業領域所能告訴記者的是,水稻種植目前面臨農藥、化肥、干旱三大問題。農藥這塊,在水稻的農藥用量中,防昆蟲的農藥占80%。化肥這塊,我國一些水稻田中,磷、鉀含量其實并不缺,但普通水稻很難有效吸收,導致不得不大量施肥。還有抗旱這個老大難,云貴川每年八九月份旱情嚴重,影響水稻結果。以上問題,通過常規方法已難以解決,唯有依賴轉基因技術,植入水稻所不具備的一些基因,增加其防蟲、吸收磷鉀、抗旱等性狀,才有望使水稻生產再上臺階。
“轉基因作物發展已到關鍵時刻,需要國家作出決斷。海外公司正在覬覦東南亞巨大的水稻市場。中國有4.5億畝,印度有7億多畝,還有越南、泰國、緬甸等。我國水稻的轉基因研究,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的,這是可以在任何場合說的話。但我很擔心,這好不容易**的技術會無限擱置下去,優勢就會逐漸喪失。”林擁軍說。
記者轉而求教上海交通大學生科院副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張大兵,他也是第二、三、四屆國家農業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
張大兵認為,技術無好壞,關鍵在于管理。“客觀地講,缺乏管理的轉基因技術有風險,特別是生態方面。事實表明,轉基因棉花的廣泛種植已使主要害蟲棉鈴蟲銷聲匿跡,卻導致另一種原本處于次要地位的害蟲盲蝽蟓成為主要害蟲,打破了生態平衡。因此轉基因技術要一分為二看,它合理,但需改進和控制。我個人堅定支持轉基因。我認為,經過安全性評價的轉基因材料在食用上是安全的。”
他分析,現在國內外對轉基因之所以爭議激烈,有政治和經濟的原因,主要是歐盟。歐盟農產品過剩,其生物技術也沒有美國那么發達,因此立法反對轉基因,實質就是反對美國生物技術進入歐盟市場,但轉基因的生命力在于其突破傳統的育種,已是不可逆轉的潮流,是產業和社會的需要。“譬如我們現在所吃的番木瓜(又稱木瓜,80%以上是轉基因的。由于番木瓜一旦黃斑病毒感染,幾乎就會絕收,不用轉基因技術,就意味著我們就吃不到木瓜了。”
“再如,我國進口轉基因大豆的比例超過80%,南美巴西使用轉基因抗除草劑大豆,6個人可以種40萬畝大豆,運到中國來,價格比國產大豆還便宜25%。而在中國農村,多是留守老人,提高生產力談何容易?”張大兵透露,歐盟因長期反對轉基因,已致歐洲農業處于被動地位,甚至殃及其他產業,“非常**的巴斯夫公司,其總部已從德國搬到美國,今后,歐洲的生物技術領域就很難參與國際競爭了。中國此時應有自己的策略,選擇自己的道路。”
市場上轉基因產品標示不一
轉基因的菜籽油進口了這么多,那么市場上各種食用油等的情況又是如何呢?
記者走訪京城幾家超市,發現市場中不同品類的食品對轉基因或者非轉基因的標注“熱度”和方式明顯不同。
在食用油貨架前,記者看到很多的油品外觀中,將“非轉基因”的字樣置于正面明顯的位置或者示以醒目的字體,而金龍魚花生濃香食用調和油、胡姬花花生濃香調和油、古船大豆油、福臨門谷物調和油、火鳥5L香芝麻炒菜油等,在沒有顯著標示非轉基因的油品配料表中,大多有明確標注原料中含有轉基因大豆、油菜籽等成分。
調查中記者也發現,*個別的食用油商品標簽中,很難找到關于是否含有轉基因成分的清晰提示,其中包括多力和綠寶的個別款產品。
在豆制品冷柜中,是否轉基因或者非轉基因的標注情況也是類似。在物美超市北京一家門店,記者看到,同樣是豆漿產品,一種標稱源自臺灣的塑瓶豆漿,幾乎在每種口味產品背后的配料表中都有注明,采用綠色大豆(非轉基因或者黑豆(非轉基因。而本土產的一種280ML的塑瓶裝豆漿則沒有提及關于轉基因或者非轉基因的信息。
此外,在國產盒裝豆腐產品中,記者也較少看到有關轉基因與否的明確提示,大多數產品只標注原料采用大豆或者綠色大豆。
本報綜合中國經營報、解放日報、北京青年報報道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