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每經記者 金微 發自北京
10月16日,《每日經濟新聞》報道了河北易縣2萬畝農田出現拋荒現象,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有評論稱,農田拋荒敲響了
據易縣一名參與座談的官員透露,21日,農業部派來了由3人組成的調查組,調查組由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農藥管理處劉亞萍副調研員帶隊。
農業部調研拋荒現象
根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調查,由于種小麥的收益和成本只能勉強維持平衡,甚至會出現虧本,導致當地部分農村開始出現農田拋荒現象。據易縣農業局方面表示,全縣約有2萬畝麥田出現季節性拋荒。但也有人士分析,實際數字可能更高,因為部分種子銷售商的銷售業績只有往年的三成或四成。
報道刊出后,中央電視臺、新華社、河北電視臺等媒體紛紛到當地進行采訪,而易縣高村鎮也迎來了農業部官員的調查。
據參與座談的多名人士證實,農業部官員與農民座談了一下午,農民們直言不諱,陳述“自己為什么不種地”;而農業部官員也稱,未來制定相關的農業政策,會將農民意見作為重要的參考。
王成祥是易縣東高村村民,今年他家的幾畝麥田全部拋荒,他也參加了這次農業部調查組的座談會。據他介紹,圍繞“為什么不種麥子”這個主題,農民們各自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首要的癥結在于種麥子不賺錢甚至賠錢,至于具體原因,主要有農藥化肥成本高、家里沒有勞動力、澆地成本高、地塊分散等。“不種麥子有各種原因,但歸納起來就是種麥的經濟效益太低。”王成祥在發言時表示。
高村鎮所轄的神石莊農村信用合作社主任馬建民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他在座談會上將農民不種小麥的原因歸結為“種地的人少”——因為農村人口老齡化和農民就業多元化,以及城市對農民工大量的需求,導致真正種地的農民越來越少。
在小麥種植的成本問題上,據馬建民調查,農資費和澆地費是農民種麥的兩大項主要開支:一畝地兩次施肥約200元,4至5次澆水超過200元,再加上耕地、種子、播種、收割等費用,如果不計人工成本,一畝小麥低的地方要花費600至700元,高的地方甚至超過800元。“種一季小麥下來,耕地、播種、澆地、施肥、打藥、收割等共有十余個環節,一畝地*少得花四五個日工,以100元/日工來計,人工成本就要500元左右,所以種小麥賠錢確實是事實。”
高度重視農戶反饋的意見
馬成祥告訴記者,現在的農村基本是一家一戶散種,違背統籌兼顧的科學發展觀,應該把大伙的農田統一起來,實現機械化的耕種,水利方面也應該進行調整。
一位參與座談的合作社負責人也提到,合作社可以帶給農民更現實的收益。“比如我們通過合作社,為農民每畝地僅農資一項就省了100多元,如果把水利設備、農機設備再進行整合的話,會省200多到300,在糧價不漲的情況下,能為老百姓節省200元實際上就等于幫農民增收200元。”
馬建民也提出幾點建議:一是推行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土地托管,實行農業集約化經營;二是建議國家增加水利投入,改渠灌為噴灌,既節約用水,又降低澆水成本;三是建議大力推廣有機肥和生物菌肥,降低化肥成本;四是通過合作社集約化管理,增加農民種糧收入,吸引農村勞動力回鄉創業。
座談會還提到了對農民的補貼問題。上述合作社負責人表示,補貼是給政府部門增加了不小的麻煩,得要一戶戶地打入農民卡上,但因為金額有限,實際效果仍不理想。“你再多補貼100塊,農民要不種也還是不種,不如把這筆錢做個水利投入,或者用在合作社整合土地上。”
據上述參與座談的人士回憶,劉亞萍對此表態稱,對農民反映的實際問題,將在制定政策時作為重要的參考。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