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2012年6月25日,
一、 進一步督促企業落實質量安全主體責任
各級質檢部門要督促食品生產企業和進出口企業進一步落實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建立完善質量安全管理制度,提高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水平,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督促企業建立健全進貨查驗、出廠檢驗、索證驗票、購銷臺賬記錄制度,嚴格全過程的質量安全控制;建立健全質量安全報告制度,定期向監管部門報告企業生產經營、質量安全控制和食品安全問題處理情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應急處置制度,嚴格落實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召回和下架退市制度,及時向社會通報食品安全事故情況,召回問題產品,采取補救、無害化處理、銷毀等措施,控制事態,縮小影響,企業向社會公布的本單位的食品安全信息必須真實、準確和及時,并且及時將處置情況向監管部門報告;建立健全從業人員崗位責任制度,企業質量安全主管人員對食品安全負直接責任,對食品安全關鍵崗位配備的專、兼職食品安全管理人員,要逐級落實責任。規模以上生產企業和相應的經營單位要設置食品安全管理機構,明確分管負責人和崗位職責;建立健全從業人員培訓制度,企業法人或質量安全負責人必須進行證前培訓、從業人員必須進行崗前培訓,企業要定期組織單位負責人、關鍵崗位人員及從業人員統一培訓。
二、 全面加強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監管
嚴格實施食品生產許可制度,逐步分類修訂食品生產許可細則,提高生產許可條件,對食品生產經營新業態要進行研究,依法及時納入許可管理。研究完善生產許可審查工作制度,加強對生產許可審查工作的檢查,提高生產許可工作的科學性和規范性。各級質監部門要嚴格生產許可審查發證和證后監管工作,加強對獲證食品生產企業監督抽檢、執法檢查和日常巡查力度,以食品中重金屬、農藥殘留量、食品添加劑、生物毒素等可能危及人體健康安全的指標為重點,依法組織開展部分食品的國家監督抽查,依法發布抽發結果,嚴格查處違法違規企業。督促企業落實定期報告制度,對不能持續保持食品生產許可條件、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生產單位,依法撤銷其生產許可證。與有關部門配合,建立健全食品退市、召回和銷毀管理制度,嚴防過期食品等不合格食品回流食品生產環節。
三、 嚴格進出口食品監管
完善進出口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建立健全基于風險分析、預防在先、全過程監管、符合國際慣例的進出口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在出口方面,健全從源頭備案、過程監督、產品抽檢的出口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不斷完善從種養殖源頭、生產加工過程和裝運出口等環節的各項監管制度。在出口食品企業中全面推行HACCP體系,組織各地檢驗檢疫局做好出口食品企業備案采集HACCP和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試點工作。大力推進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組織考核遴選典型示范區,并在全國推廣。進一步完善供港澳食品安全體系,有效保障供港澳食品質量安全。在進口方面,加強進口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前伸后延,建立健全基于風險分析、全過程監管、符合國際慣例的進口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加強進口食品準入管理,加大對輸出國(地區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和輸華食品風險評估力度;繼續做好進口食品境外企業的注冊工作,重點推進酒類、乳制品、燕窩等進口食品境外企業的注冊;加強進口食用農產品境外官方衛生控制體系考核和生產企業注冊管理。嚴格食品進口商、代理商和收貨人備案管理,嚴格實施對國外和境外食品安全體系的評估檢查,嚴格按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進行檢驗,嚴格落實無國標進口食品憑衛生部門進口許可證明文件受理報檢的要求,嚴格對不合格進口食品的依法處置。加大對外合作交流力度,營造有利于維護進出口食品安全的國際環境。
四、 深入開展食品安全治理整頓
全面加強乳制品、食品添加劑、酒類、肉制品和食用植物油等重點食品的專項整治工作。各級質檢部門要以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消費量大的食品為重點,并結合本地區、本部門的工作實際,將地域性特色食品納入專項整治范圍,深入開展專項治理整頓,要針對各類產品特點和關鍵技術環節,研究制訂分類治理工作措施,重點排查和治理帶有行業共性的隱患和“潛規則”問題,堅決查處食品非法添加等各類違法違規行為,有效遏制食品安全事件多發勢頭,防范系統性風險。
五、 嚴厲打擊食品安全違法行為
要切實履行法定職責,進一步改進執法手段、提高執法效率,針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假冒偽劣問題,聯合有關部門適時組織開展專項執法打假行動,依法從嚴處罰生產加工環節違法違規企業行為。對涉嫌犯罪案件,要及時移送立案,并積*主動配合司法機關調查取證,嚴禁罰過放行、以罰代刑,確保對犯罪分子的刑事責任追究到位。加強案件查處過程中的指導和督查督辦、直接查辦等措施。對隱蔽性強、危害大、涉嫌犯罪的食品安全違法案件,根據需要及時提請公安機關提前介入,依法采取相應措施。堅持重典治亂,始終保持嚴厲打擊食品安全違法的高壓態勢,使嚴懲重處成為食品安全治理常態。
六、 加快企業誠信體系建設
以組織機構代碼實名制為基礎完善各類食品生產企業和進出口食品企業質量信用檔案,以物品編碼為溯源手段加快建立產品質量信用信息平臺,建立完善全國食品生產經營者質量誠信信息數據庫。加強質量失信懲戒機制建設,制訂完善質量失信“黑名單”制度。建立食品生產經營者質量信用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完善產品質量信用信用發布制度,加強社會監督。積*推動社會信用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推進與商務、工業、農業、工商、稅務、海關、統計、銀行、證監、保險等部門質量信用信息的互通與共享,探索建立部門聯合懲戒機制。建立違法違規企業責任人數據庫,對被吊銷證照企業的有關責任人,依法實行行業禁入。采取多種形式,積*開展誠信守法宣傳教育,引導和推動企業牢固樹立“誠信至上、以質取勝”的經營理念。充分發揮行業協會、聯合會、學會、商會的作用,促進行業自律。
七、 推進食品農產品認證和食品檢驗機構資質認定工作
全面推進食品農產品認證工作,積*落實國務院 “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工作和總局“利劍行動”的部署,開展食品農產品認證監督抽檢工作。做好食品檢驗機構資質認定工作,嚴格食品檢驗機構資質認定行政審批,嚴把受理、現場評審、審批的各個環節,做好***食品檢驗機構資質認定工作。結合實驗室資質認定專項監督檢查開展食品檢驗機構資質認定專項監督檢查,同時檢查各省局實驗室資質認定行政審批的規范性。
八、 健全口岸食品衛生監管工作
進一步加快口岸餐飲單位的量化分級管理推廣工作,在原有63%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其推廣率,加強對口岸食品風險排查工作。進一步提高口岸食品衛生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要求各直屬局進行至少1次的食物中毒應急演練,完善應急預案,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同時,進一步強化口岸食品生產經營單位依法履行食品安全主題責任,強化**責任人意識,監督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嚴格落實進貨查驗、索證索票、購銷臺賬記錄等各項管理制度,嚴格落實食品安全事故報告制度。
九、 加強風險監測和應急管理
進一步完善風險監測網絡,統籌利用監測資源,增設監測站點,不斷擴大監測范圍、指標和樣本量,提高食品安全監測水平和能力。創新風險監測模式,抓好乳制品風險監測創新模型的試點和推廣工作,進一步提升監管效能。進一步強化監測機構管理,規范監測數據采集、檢測、分析、報送工作程序。加強監測數據分析研判,規范風險信息的后處理制度,提高發現和處置食品安全風險隱患的能力。建立風險信息通報、會商機制,完善風險信息會商制度,加強進出口食品安全信息員隊伍建設,推進風險信息數據共享。健全完善食品安全風險預警制度,確保預警渠道暢通,努力提高預警能力,有效防范食品安全風險。健全各級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完善應對食品安全事故的快速反應機制和程序。加強食品安全事故應急處置體系建設,建立食品安全應急隊伍和專家數據庫,強化應急裝備和應急物資儲備,開展預案演練,強化應急風險評估、應急檢驗檢測等技術支撐,提高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指揮決策能力。制定食品安全事故調查處理辦法,進一步規范食品安全事故調查處理工作程序。強化應急裝備和應急物資儲備,提升事故響應、現場處置等食品安全事故應急處置水平。
十、 完善監管法規標準體系
依據
十一、 強化技術支撐體系建設
嚴格食品檢驗檢測機構的資質認定和管理,科學統籌、合理布局新建檢驗檢測機構,加大對食品類國家質檢中心和食品農產品、植物檢疫、動物檢疫相關國家檢測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同時,加大對中、西部等經濟落后地區和基層的支持力度,積*推進基層食品檢測機構能力建設達標工作,促進基層食品檢測能力提升。有針對性的開展重點食品檢測科研項目,研究食品安全監管體系、食品安全溯源與全程控制技術研究、開展食品污染物現場快速檢測技術等,提高國家食品風險監測、風險預警、風險管理、食品安全事件的快速處置等方面的技術支撐能力。加強對檢驗機構的規范化管理,通過盲樣考核、實驗室能力比對等規范檢測程序和檢驗報告,推進食品檢測結果互認和檢驗檢測數據共享,逐步實現網絡化查詢。鼓勵地方特別是基層根據實際情況開展食品檢驗檢測資源整合試點,積*推廣成功經驗,逐步建立統籌協調、資源共享的檢驗檢測體系。支持開展食品檢測用標準物質制備技術及定值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強化基準或權威方法在高端標準物質定值中的應用;支持研制代表性和戰略性食品分析用標準物質資源,拓寬其他特性量值的種類,形成一批具有可靠量傳溯源特性的食品分析相關標準物質,滿足檢測標準方法的需求,保障食品安全領域量值的溯源性。加強食品安全學科建設和科技人才培養,加大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風險監測評估、過程控制等方面的技術攻關力度,積*推廣應用食品安全科研成果提高食品安全管理科學化水平。
十二、 加快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設
按照統籌規劃、分級實施、注重應用、安全可靠的原則,依托金質工程等現有電子政務系統資源,針對食品安全工作特點,加快建設功能完善的食品安全信息平臺,實現食品生產企業和進出口企業信息實時查詢、監管情況電子記錄、監管數據匯總統計、部門信息互聯互通,提高食品安全監管的科學化、信息化水平。加強以乳制品企業為重點的食品生產企業電子信息記錄和數字化動態監管系統建設,加快推進乳制品等重點食品電子追溯系統建設,建立與完善食品安全溯源體系,提高追溯體系的便捷性和有效性。
十三、 加強基層監管隊伍建設
各級質檢部門要根據本地實際,積*向地方編制主管部門申請編制,合理配備和充實食品安全監管人員,重點強化基層監管執法力量配備,加強食品生產審查機構和審查隊伍建設,提高行政許可的有效性。積*爭取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支持,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執法隊伍的裝備建設,重點增加現場快速檢測和調查取證等設備的配備,提高監管執法能力解決食品監管人員通訊、交通等工作費用,強化食品監管和檢驗能力建設,加強食品安全項目和資金的監督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加強技術機構支撐體系建設,推進質檢系統食品檢測體系建設規劃的落實。分層分類加強人員能力素質培訓,落實每人每年至少培訓40小時的要求,重點突出行政管理人員、執法人員、審查人員及檢測人員法律法規、業務技能、工作作風等方面的教育培訓,規范執法程序,提高執法水平,切實做到公正執法、文明執法。
十四、 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監管
各級質檢部門要充分動員社會各界力量積*參與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加快12365投訴舉報平臺建設,暢通投訴舉報渠道,規范舉報處置程序,完善工作機制,落實舉報責任,保護舉報人合法權益,實現食品安全投訴舉報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積*呼吁地方政府加快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有獎舉報制度。建立食品安全專家庫,充分調動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行業協會和企業等技術資源,加強對食品監管工作制度和技術的研究,在制定政策、出臺技術措施時,積*聽取社會各方意見,提高食品安全管理科學化水平。充分發揮食品相關行業協會、商會等社會團體的作用,引導和約束食品生產經營者誠信經營,增強監管工作的公開性和透明性,形成全民共治,齊抓共管的局面。建立并實施酒類產品執法打假“兩公開”制度,向群眾公開企業指定銷售真酒的渠道、網點和供應量,依法向社會公開執法部門查處的假冒產品案件信息。充分利用“質量月”、“食品安全宣傳周”等契機,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及食品安全知識,提高公眾食品安全意識和科學素養。支持新聞媒體積*開展輿論監督,客觀及時、實事求是報道食品安全問題,增強民眾的維權意識,引導科學、理性消費,努力營造“人人關心食品安全、人人維護食品安全”的良好社會氛圍。
十五、 進一步落實各級監管責任
各級質檢部門要將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擺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列入議事日程,常抓常議。要實行主要領導負責制,主要領導同志要親自抓,分管領導直接負責,落實層級監管責任。建立食品安全協調機制,建立完善議事制度,定期分析食品安全形勢,查找突出問題,制定工作計劃,明確工作目標,細化工作措施,協調處置食品安全突發事件,切實加強統一領導和組織協調。建立領導掛鉤負責制,加強對基層單位特別是監管形勢復雜、條件艱苦地區工作部門的幫扶指導,幫助解決工作中出現的難點和問題。配合地方政府,加強食品安全績效考核評價工作。嚴格落實責任追究,按照層級管理、屬地監管、區域負責的原則,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責任制,將食品安全監管的職、責、權逐步分解,明確各級監管職責、任務、權力,做到職能明、責任清。健全完善責任督導檢查機制,組織對責任落實情況進行督導檢查,促進各級責任落實。完善食品安全責任追究制,加大行政問責力度,加快制定關于食品安全責任追究的具體規定,明確細化責任追究對象、方式、程序等,確保責任追究到位。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