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香港島德輔道西路,布滿了售賣鮑參翅肚的海產店,店主不時站在門口笑臉招呼客人入內。右拐入文咸東街,一陣腥味撲鼻而來,著背心拖鞋的工人們忙著從貨車上卸貨,儼然是這片被稱為“海味街”區域的幕后加工廠。
就在今年4月,美國路易斯安那州野生動物保護官員還在一次行動中,突襲2名男子的漁船,并在船上發現2袋,共2073片的
當NGO(非政府組織和公眾人物對著魚翅說“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時,水產貿易商們卻回應:“不”。《**財經日報》記者在香港和廣州魚翅市場調查顯示,割鰭取翅并非是魚翅貿易的全部。
而相比于一味抵制魚翅貿易的運動,在現實中,因為非法捕撈和假冒魚翅仍然存在,這也使得對魚翅貿易的監管顯得更為重要。
舌尖魚翅戰爭
“我們做海產的,家庭式比較多,現在很多第二代、第三代不肯做,像我們這樣的經理受教育少、靠雙手做,什么都是親力親為,我的鞋全都沾著魚腥味。”港進貿易公司執行董事林丁貴對本報記者說。
同時作為香港海產進出口商會總秘書的林丁貴,上世紀80年代進入以魚翅為首的海產貿易業,并目睹了
在2006年,某位眾所周知的籃球明星成為“護鯊大使”,在“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的視頻中,一條被割掉背鰭的鯊魚,只有沉入海底慢慢等待死去,全球NGO相繼掀起的拒絕魚翅的鯊魚保育運動,讓魚翅貿易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
另據去年的熱門影片《海洋》制片方表示,該片中一條鯊魚被割去背鰭后沉入海底的鏡頭,實為電腦制作。
世界自然基金會稱,每年約有7300萬條鯊魚,因滿足人類口腹之欲而被殺,而隨著更多的明星名人紛紛表態支持拒絕魚翅,吃魚翅,已然讓拒絕魚翅在中國瞬間發酵并形成熱潮,魚翅也變成了殘忍的同義詞。
在香港,拒絕魚翅的運動更顯規模。去年11月,半島酒店集團成為**個停售魚翅的大型酒店連鎖企業,香格里拉集團今年春節前也宣布,將全線停止供應魚翅產品。如今,已有112家企業與機構承諾停止吃魚翅,其中很多就是原本*愛吃翅的金融機構,魚翅銷量恐怕與恒指要脫鉤了。
這也讓在香港的魚翅貿易感到寒意。林丁貴稱,香港約有1萬人從事該行業,現在不少同行生意做少了,有的還轉了行。
香港海產品商會2011年底于北京召開媒體懇談會,一一反駁NGO對魚翅貿易的所有攻擊,而介于魚翅貿易商與NGO論戰的焦點,則集中在吃魚翅會不會導致鯊魚瀕危。
7300萬的數字相當驚人,另一種更有彈性的數據是每年2600萬~7300萬條,但這些數據如何得出,尚不得而知。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稱,為了打擊不法捕魚,現在至少已有60個國家針對“割鰭取翅”制定有關方法加以管制,包括鯊魚上岸時魚鰭必須要連著魚身、用限額發牌制度管制海上合法進行割鰭取翅的船只數量等。
林丁貴認為,在上述管制方法有效運作下,魚翅實際上只是副產品,鯊魚肉才是漁民捕捉鯊魚的主要收入。他表示,聯合國《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下稱“公約”定期開會討論各種魚類是否需要列入受保護名錄,至今鯊魚仍確認可被捕捉,400多種鯊魚中有四種受到貿易監管。
“若鯊魚瀕危,那供應量會越來越少,實際上我們發現供應還是很穩定。”他稱,鯊魚肉在歐美國家被廣泛食用,只有魚翅和魚骨由于歐美人不會吃,才全部銷往了東方。
即便如此,NGO仍堅稱,世界各地鯊魚數目大減,個別品種如在墨西哥灣的遠洋白鰭鯊及地中海的雙髻鯊等,數量已急劇下降。
一德路的故事
NGO稱,全球魚翅九成五的貿易量涉及內地、香港和臺灣,香港進口的魚翅其中大部分都轉口至內地。而在被稱為東南亞*大的海味
走進這條近百年歷史的街道上,一德路上早已人來人往,身強力壯的小伙子們拉著小板車穿行于討價還價的聲音之間,他們身后的車上各種各樣的貨品堆得像小山一樣。
在一德路眾多干貨店鋪中,唐先生四五平方米的店鋪中,擺滿了大大小小各種型號的魚翅。唐先生告訴本報記者,從一兩百塊到四五千塊的魚翅,這個市場里面都找得到。在他的店里,價位在四五百塊的魚翅*受歡迎。
唐先生的客戶里,有廣州的“師奶”(粵語對家庭主婦的稱呼,有廣州本地的各大酒樓,更多的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分銷商。
唐先生介紹稱,因為淡季,目前客人不是很多,而經濟大環境不好,他們也受到影響。而旺季則是從每年的中秋節前開始,一直延續到過年前后。這也得到在一德路做了好幾年保安的確認,“每逢過年,幾乎每家店鋪都有人在討價還價。”
即便如此,“現在大環境不好,一邊是成本上漲,一邊是魚翅賣不出價,利潤率低到只有5%~10%。”廣州市海味干果行業商會秘書長伍惠漢對本報記者說,“十多年前,一德路占全國海產品交易量的70%,而現在的銷量不到當初的一成。”
而NGO的抵制魚翅宣傳,不免也對一德路魚翅貿易有著消*影響。在同樣參加2011年香港海產品商會北京懇談會的伍惠漢看來,環保組織過于片面和*端。
“有海岸線的地方就有鯊魚捕撈,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魚翅消費。”伍惠漢的這句話概括了從生產到消費的整條魚翅產業鏈。雙方博弈中,魚翅行業依然在窘境中尷尬前行。
相對于批發市場,酒店的高利潤率讓一德路上的唐先生們很是羨慕。
本報記者從廣州一家中高檔酒樓了解到,該店一盅魚翅的價格從108、268到568、668元不等,每盅的魚翅重量是三兩,根據品種不同而賣價不一。唐先生介紹,一般來說,一斤干魚翅可以發出兩斤至三斤的魚翅。按照*普通的500元一斤魚翅來算的話,每盅魚翅的成本在35元左右。
“你吃到的還不一定是真的魚翅。”唐先生告訴本報記者,一種用魚骨、膠等加工而成的合成魚翅已經成為行業里公開的秘密。
在一德路市場,本報記者也看到有這種合成魚翅出售,小袋包裝,外形跟粉絲差不多,比粉絲顏色略黃,叫價95元一包。店主告訴本報記者,回家用水稍微泡一泡就能煮著吃了。
伍惠漢介紹說,合成魚翅的價格從二三十到一百多元不等,也有品質好壞。
“拒吃”下的產業發展
在NGO與魚翅貿易商各執一詞、爭執不下時,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便是,中國已是全球魚翅的*大消費和進口國。實際上,魚翅貿易監管的落實更值得關注。
割鰭取翅既是非法,便要加強監管,貿易商環節更應堵塞非法銷贓的漏洞。
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指出,如果香港海產進出口商會真的在意海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應該盡快要求香港特區政府立法規定,所有進口或轉口魚翅,需附上可證明其為“魚鰭連身”上岸的履歷文件,以具體行動減少對鯊魚的過度捕撈。
林丁貴則稱,特區政府已根據聯合國公約進行魚翅貿易監管,包括完全禁止鋸魚的貿易,以及有額度地進行鯨鯊、大白鯊和姥鯊三種鯊魚的貿易。
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在2010年的一份內部會議中稱,停止食用魚翅的提議言之尚早,鑒于香港是重要的魚翅貿易中心,管制方面若有任何改變,特區政府都會咨詢相關各方的意見。
伍惠漢則認為,食用魚翅“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縮影,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很長時間的積淀”。
作為商會秘書長,伍惠漢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幫助商家們更好的發展。他認為,*大的問題是,魚翅是天然的產品,不能像工業產品那樣有嚴格的統一標準,并且還能在網上銷售,“魚翅行業十分傳統,加工屬于粗加工,售賣方式也很傳統,到現在依然跟過去一樣:現場看貨,討價還價,付錢取貨。”
他也談到了現在商家們津津樂道的“品牌”。伍惠漢認為,應該對這些產品進行深加工,然后打造品牌,以保持統一標準、規格,隨時掌握食品安全。然而目前,在一德路四五百家的高檔海味店里面,有品牌的尚不足1%。
“這個行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伍惠漢說。
下午6點多鐘,香港“海味街”的鋪面已開始陸續打烊。對比魚翅貿易商們并不現代的辦公環境、落寞的南北行大廈和略顯老套的照片,NGO在道德高點和推廣手法上,無疑都占有優勢。而這個古老的貿易行業,路究竟在何方仍是個謎。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