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4月以來,部分洋
據媒體報道,4月以來,部分洋奶粉高端產品先后上調價格,普遍漲幅達10%~20%。從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到現在,進口奶粉平均漲價幅度已經超過60%,其中有多款相同品牌、容量的洋奶粉國內售價竟然超過國外的2倍。更嚴重的問題是,業內出現了這樣的苗頭,越來越多的本土品牌企業加入到盲目追高逐利的行列中,陷入了“你漲我也漲,相互比著漲”的怪圈,并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成本說難以令人信服
對于產品價格上調,曾有企業將其歸咎于成本上漲。然而,今年以來,隨著全球乳制品市場供應量增加,作為嬰幼兒奶粉原料的大包裝奶粉價格一直在下降。筆者測算后發現,即使將人工、包裝、物流、廣告、超市進場費等成本考慮在內,一罐奶粉至少有50%的成本來自大包裝原料粉,但原料粉價格的下降并未惠及中國消費者。
此外,業內陷入“跟風追高”怪圈,也絕不是成本上漲可以簡單解釋的。其產生根源,一方面是消費者對國產食品信心不足;另一方面則是商家將嬰幼兒奶粉市場看成“遍地黃金”的淘金樂園。
今年以來,多起觸目驚心的食品安全事件,讓消費者成為驚弓之鳥。在給寶寶選擇食品的問題上,消費者更是加倍謹慎。由于缺乏對產品信息的準確把握,他們普遍在“產品安全性高與價格高、純進口之間畫上等號”。甚至有記者發現,越貴的洋奶粉,忠實粉絲越多,相反誰家奶粉便宜,必定不受待見。
按理說,三聚氰胺事件讓中國乳業元氣大傷的同時,也給了國內企業整改的機會。但由于國產奶粉企業沒有開誠布公地給予消費者重拾信任的理由,也沒有誠懇地請求消費者的諒解,相反不但問題不斷,而且還遮遮掩掩,*終使得消費者對它們的信任喪失殆盡。
對于外資企業而言,近幾年歐美乳品消費趨于飽和,中國等新興國家消費增長較快,市場前景甚好,每年高達兩位數的回報率更加堅定了外資投資中國奶粉市場的信心。加上近兩年中國又趕上生育高峰,奶粉需求旺盛。如此利好,無疑會縱容外資企業加快在中國市場攫取高額利潤的腳步,同時,這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資品牌加快投資進程,把嬰幼兒奶粉看作“遍地黃金”的市場。令人遺憾的是,除外資品牌外,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中資企業,甚至國內一些傳統乳品企業紛紛轉向“海外奶源,海外代工”,走“洋路線”,并加入到此類盲目“跟風追高”的隊伍中。
產業陷入“漲價”惡性循環
如今,行業內這種盲目“跟風追高”現象已經造成*大危害。它不僅是今天國內外嬰幼兒奶粉價格差距不斷拉大的罪魁禍首,同時也是“原料價格持續下降,產品價格卻在上漲”悖論的根源,而且超高利潤刺激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到“追高、漲價”行列中,使整個產業陷入“漲價”的惡性循環中。有些人認為,這只是市場游戲規則的衍生現象,好產品稀缺,價格就有上漲的底氣。但當市場多數經營者都盲目追高時,國內嬰幼兒奶粉市場就已經被完全扭曲。商家謀取超乎尋常的暴利,而消費者則承受著愈加沉重的負擔,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作為嬰幼兒這類特殊群體所必需的食品,奶粉通常應保持相對穩定且低廉的價格,這是國家給予這些特殊群體的消費福利。而現在的情況是,消費同樣一罐進口奶粉,中國的消費者卻受到超高價格的歧視性待遇,這是不合理、不公平的。
政府、行業協會和國產品牌企業雖然心急如焚,卻又回天乏力。今年年初,政府下調嬰幼兒奶粉的進口關稅,目的是降低進口品牌進入門檻,一方面減少消費者海外搶購、代購行為;另一方面使國內市場競爭主體多元化,從而抑制洋品牌頻繁漲價行為,惠及消費者。此前,也有企業抱怨說嬰幼兒奶粉的很大一部分成本來自零售終端,如超市進場費偏高。*近,商務部等五部委又聯手開始研究整頓超市進場費的問題。但無論是降低關稅還是超市進場費,能否從根本上減緩企業漲價行為,這很難說。
由于嬰幼兒奶粉可替代產品很少,屬于缺乏彈性產品。換句話說,此類產品類似于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糧食、豬肉等必需產品,而其消費對象又是嬰幼兒群體,對政府、社會而言,對這些特殊群體消費福利的保障更應該是頭等大事。
另外,在經濟學上,缺乏彈性產品提價帶來的收益要高于降價促銷。目前,由于外資對市場控制不斷增強及消費者過分偏好進口品牌,使得嬰幼兒奶粉表現為更加缺乏彈性,這意味著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的如此境況已經變相成為鼓勵企業提價的激勵機制,使得價格“易漲難降”。因此,政府有必要加大對嬰幼兒奶粉盲目漲價行為干預,引導市場重新回到良性競爭軌道上來。
長期來看,要保持產業健康發展,政府就不能一味地呵護和偏袒,必要的懲罰有助于企業成長。今天的食品產業,已經真正進入到顧客至上的發展階段,對消費者的態度要從尊重開始,再上升到敬畏,才是產業永葆青春的秘訣。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