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早報記者 龔菲
今年年初,南京媒體曝光當地一些餐館紅燒肉肉香濃郁、口感好的原因,是添加了“肉寶王”。隨后,南京食安委發布消息,稱紅燒肉
早報記者近日探訪了位于南京長虹路的長虹大市場,這里出售著各種干貨與調料品。一排商鋪中,一個醒目的牌子引起了早報記者的注意,上面寫著“食品添加劑精”,門口擺放著大量的“肉寶王”,老板一看到有客戶進來,殷勤地介紹:“把這個‘肉寶王’拿一點放到肉里面人吃了會過癮的,買了包你滿意。”
除了 “肉寶王”,該店還出售“香鴨膏”、“火鍋飄香劑”、“一滴香”、“乙基麥芽酚”等添加劑。林老板稱,他做這個生意已有幾十年,“買的都是飯店的人,很少有家庭或者個人購買,吃了**沒有問題。”
南京工業大學食品與輕工學院教授熊曉輝表示,不應該將三聚氰胺、瘦肉精、蘇丹紅、塑化劑等非食用物質與食品添加劑混為一談,“這些不屬于食品安全的范疇,如添加到食物中當屬投毒”。
在衛生部2008年以來陸續公布的5批47種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黑名單”中,工業明膠、工業酒精、地溝油等赫然在列,但在“檢測方式”一項卻顯示為“無”。據早報記者統計,在公布的近50種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中,列出明確檢測方法的有21種,暫無檢測方法的有23種,檢測方式一欄空白的有2種。
對此,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莫寶慶教授表示,“應從源頭抓起,加強添加劑流向的管理,購買者需要登記身份證、營業執照或單位證明,從而控制流向。”
非法添加與違規濫用
莫寶慶告訴早報記者,關于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情況,世界衛生組織制定了ADI(allowable daily intake值,即每日容許攝入量,指人或動物每日攝入某種化學物質(食品添加劑、農藥等,對健康無任何已知不良效應的劑量。以相當于人或動物千克體重的毫克數表示,單位一般是mg/kg。在此劑量下,終身攝入該化學物質不會對其健康造成任何可測量出的危害。ADI值越高,說明該化學物質的毒性越低。
“有些化學合成劑有累積效應,如果攝入添加劑的劑量大,到二三十年后會暴露出問題。”莫寶慶表示,食品添加劑可以分為兩大類,天然的和非天然的,“總的來說,天然成分的食品添加比較少,化學合成的比較多,前者穩定性差價格高,所以商家自然會選擇化學合成的食品添加劑。”
據了解,2008年,衛生部公布了首批“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品種名單”,其中包括了17種非食用物質的食品添加劑。自2011年國家開展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整頓工作以來,衛生部會同相關部門建立了違法添加“黑名單”制度,陸續公布了5批47種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黑名單”。
檢測之困與
4月15日,央視《每周質量報告》中曝出“皮革廢料所產明膠被制成藥用膠囊”的內幕,報道稱河北阜城部分工廠生產工業明膠并銷售給藥企,涉及9家藥廠、13個批次藥品膠囊,重金屬鉻含量*高超標90多倍。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董金獅表示,檢測方式的缺失,導致工業明膠非法使用的可能,就如同此前三聚氰胺被漏檢一樣,“產品檢測合格,但不安全。”
在衛生部2008年以來陸續公布的5批47種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黑名單”中,工業明膠、工業酒精、地溝油等赫然在列,但在“檢測方式”一項卻顯示為“無”。
莫寶慶指出,建立健全檢測方式和標準,才是解決問題的當務之急。檢測手段的缺失和難度會造成添加劑非法、違規使用的泛濫,就如同此前三聚氰胺被漏檢一樣。
有專家公開表示:“中國食品添加劑的行業標準在國際上算比較嚴格的,出問題往往是監管,而非標準。”
南京食安委辦公室處長孫敏告訴早報記者,南京去年成立了在衛生局領導下的食品安全委員會的常設機構,主要承擔起全市食品安全的綜合協調工作,并與其他部門組成聯合督查,檢查食品經營行為是否符合法律法規。
孫敏表示,“企業的標準高于國標、地標,比地標更嚴格,當企業會參照本國或國際上的標準進行制定,并且要到省一級衛生部門申報,省一級衛生部門對該物質的標準性、合法性、規范性、可信度、安全性進行評審,通過這個評審進行備案,這樣企業才可以使用。”
2011年4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嚴厲打擊食品非法添加行為切實加強食品添加劑監管的通知》,將嚴打包括非法添加行為在內的危及食品安全的多種違法行為,并要求衛生部制定食品添加劑新品種國家標準。
莫寶慶表示,這些措施中可操作性較強的是加強添加劑流向的管理,有效監控的方式是購買者需要登記身份證、營業執照或單位證明,這樣可以有效監管源頭。“要打擊徇私枉法、地方保護主義等,并加大對違法者懲罰力度。”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