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2011年在中國,從“瘦肉精”事件到“地溝油”黑色產業鏈的曝光,從塑化劑風波到“染色饅頭”,中國的
“全球正面臨著有史以來*為復雜的食品安全挑戰,并且這一挑戰變得愈發嚴峻,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與會專家同時指出,此次論壇為在全球背景下分析和思考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提供更加開闊的視野及交流平臺,使得大家能夠較為深刻、全面地探討食品安全問題的核心和在全球范圍內的破解之道。此次論壇不僅得到了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衛生部、工信部、科技部、農業部等多家部委以及中國科協、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等的大力支持,更是邀請到了來自美國、歐盟、日本、印度、加拿大、英國及國際組織**的專家到會。國內**專家中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陳君石院士,北京工商大學孫寶國院士,中國農業大學羅云波教授、胡小松教授,上海海洋大學潘迎捷校長等數十位學術界代表齊聚北京,以科學的視角審視“三聚氰胺”事件四年后中國的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沒有零風險,全球均如此”
“食品安全是一個全球性問題,須共同關注和應對。”參會的國內外知名專家對此達成共識。國內外專家分別從國際和國內兩個視角來深刻剖析食品安全問題。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食品安全已經不再是某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問題,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食品安全問題都會給全球的食品生產與食品貿易帶來影響,食品安全已經成為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而科學技術必將承擔重要使命。”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名譽會長、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理事長潘蓓蕾教授在會上所做的“保障食品安全 迎接全球挑戰”的主題發言中指出。潘蓓蕾表示,2011年,中國食品工業總產值7.8 萬億元,同比增長31.6%,實現了持續高速發展。與此同時,中國的食品安全形勢總體趨于穩定,食品安全的整體水平日益提升。但必須清醒地看到,制約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許多影響因素,在短期內難以全部化解,中國的食品安全還要走很長的路,全國的食品工業及科技界人士仍需持續努力,以迎接挑戰。
IUFoST國際食品安全專家委員會共同主席、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學院教授Theodore P. Labuza博士指出美國的食品安全同樣面臨挑戰。自1906 年《確保食品和藥品純凈法案》通過之后,美國的食品法律和法規才開始實施,并在此后不斷修改和完善。他談到,未來美國的食品安全仍面臨嚴峻挑戰,針對一些潛在的有害物的允許量的研究、包裝材料的安全性、食品中的抗生素殘留等問題,如何更好地開展事件發生前的食品安全監管等,都必須開展更多的研究,并體現在法規體系中。全球**的食品反恐專家、美國明尼蘇達大學Ted Labuza教授則從美國*近發生的食品安全案例出發,分析美國當前所面臨的食品安全問題。他再三強調,“食品安全沒有零風險,全球均如此,我們只能長期應對”。
美國佐治亞大學Michael P Doyle教授則從美國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陳君石研究員則從消費者對于食品安全認識的層面出發,解讀食品安全的真相和誤區。他指出,自《食品安全法》實施以來,中國在食品安全保障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然而,消費者卻較普遍地認為: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多。他認為造成消費者這種“感知”的原因有5點,其中包括消費者要求“零風險”,而初級農產品與食品生產在短時間內無法實現規模化、標準化,出現問題在所難免;政府風險交流力度弱,新聞報道魚龍混雜,虛假和夸大的報道誤導消費者等。要改變這種“信息不對稱”,必須加強全社會參與的風險交流。
“應以科學精神維護食品安全的國家形象。”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教授則從科技界的視角來詮釋食品安全。她指出,自“三聚氰胺”事件以來,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深刻地警醒并改變了中國食品科技界、企業界。今年是我國的《食品安全法》頒布第3年,盡管我國食品安全水平在有效提升中,但“食品工業的基數大,觸點多,食品安全事故發生的概率與顯示度高,風險交流缺失”等五大挑戰短期內難以得到有效化解。因此,應以科學的觀點,設立對中國食品安全的合理期待值;應抑惡與揚善并舉,還原科學的真實,以科學的精神來維護我國食品安全的國家形象。她同時提出應強化風險交流,加大公眾科普,減少百姓的恐慌,才能逐漸化解中國的食品安全困境。
國際食品科技聯盟主席Geoffrey Campbell-Platt教授從全球的角度出發,闡述食品安全問題解決過程中科學的必要性,強調食品安全問題不僅是食品的科學,更需要社會學的科學認知。食品安全有時會與食品政治相關聯,應以更寬的視角從戰略高度研究解決。
聚焦關鍵行業,尋找突破路徑
本屆論壇與前兩屆論壇的一大不同點就是在關注產業界的共性問題的同時,開始聚焦關鍵行業和領域,如對乳制品、蜂產品、食品添加劑、農產品等行業的深切關注,以及膠原蛋白、咸味香精及天然風味配料等新興行業食品安全的技術支持。
“中國乳業的發展環境已經發生改變。”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昆岡表示,近十幾年來,中國乳業快速發展,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但由于管理滯后,造成了許多矛盾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以致發生了三聚氰胺污染事件。事件發生后,經過政府、企業及社會力量的共同努力,現在中國乳業發展環境已得到根本改變,為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
食品添加劑是現代食品工業的重要標志,但長期以來卻成為中國食品安全的“替罪羊”。如何才能為食品添加劑“正名”,如何實現對現有食品添加劑,尤其是對具中國風味特征的咸味香精調味料的有效監管,既是當下急需共同破解的管理問題,也是此次論壇眾多國內外專家關注的焦點之一。
增加透明度,首次就食品安全與媒體進行深入溝通
此次論壇的一大亮點就是在大會上首次設立與媒體溝通的環節。長期以來,由于自身定位的不同,在對食品安全問題的認知上,在媒體與科技界之間似乎存在著一種無形的隔膜。如何加大風險交流,在食品安全工作中實現科技界與媒體的有效互動;如何讓科學的真實填補消費者與科學家之間的認知差異與信息真空,是影響中國食品安全健康發展的關鍵問題,因此,加大與媒體的互動交流是本次會議的重要內容。
在本次大會上,世界衛生組織食品安全專家Peter博士梳理分析了全球領域內2011年發生的眾多食品安全事件,并為其進行定性,從而幫助媒體了解到全球食品安全問題的全貌。國際食品科技聯盟主席Geoffrey Campbell-Platt教授則從全球范圍內相關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和應對出發,總結并提煉出應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有效方案。從問題的解決層面幫助媒體建立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的科學思考。大會還邀請了多位國內外**專家,以與媒體直接對話的方式,表述了對2011年全球及國內食品安全事件的“科技界共識”。
五大焦點專題 破解我國食品安全難點
此次論壇的另一大亮點在于根據我國目前食品安全的焦點與難點設立專題。
關注點一:標準。衛生部食品安全綜合協調與衛生監督局的張旭東處長解讀了食品安全標準的主要工作內容,并同與會者分享對食品安全標準的理解與思考。同時,該專題還聚焦去年年底出臺的“速凍面米制品”食品安全標準以及伴隨著食品產業創新中亟待突破的標準問題,為目前急待加速的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的修訂,提供科學的支持。
關注點二:溯源。目前國內外發生的許多食品安全問題,從根源上來看都是因為農產品的質量問題造成的。如何在農業與食品加工業之間建立有效的溝通環節,并構建雙向的溝通體系,包括從終端產品的溯源,從產品設計等反向的要求體系等成為關注焦點。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院長王守偉教授以瘦肉精事件后中國肉制品產業的發展方向和所面臨的挑戰為主題,進行深入分析。加拿大食品研究院Mansell Griffiths則從加拿大目前的食品安全問題入手,闡述對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思考。
關注點三: 過程控制——食品安全的重點是企業的過程控制。專題從不同的視角闡述食品生產加工過程中質量安全保障比終端產品的檢測更重要。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安全所食品安全標準的負責人就即將出臺的“食品企業良好生產規范”做了深入解讀;臺灣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的代表則強調了臺灣食品業對過程控制的實踐及塑化劑事件的反思;與此同時,該專題還邀請了來自國際保護協會、藝康公司以及嘉吉公司等國際**企業的代表介紹他們的實踐案例。
關注點四:預防——快速檢測技術的定位和未來發展。快速檢測技術是近年來食品安全檢測領域內增長*快的領域。為此,在此次大會中特別設立快速檢測技術的專題,介紹酶聯免疫快速檢測技術、壓電感應技術、表面增強拉曼技術等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的*新進展。
關注點五:風險交流——關注中國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弱項。在這一專題中,國內外專家的客觀評價以及國外專家的案例分析,將深入地剖析風險交流在食品安全信息互動體系中的重要作用。中國農業大學食品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云波教授以“食品安全風險溝通的新思考”為題進行專題報告,來自美國、日本等國專家也就此進行深入交流。
據了解,自2010年以來,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與國際食品科技聯盟聯手,在北京已成功舉辦兩次“國際食品安全論壇”。此次高端論壇是第三次雙方聯手舉辦的食品安全高端會議。數位與會專家表示,相比往屆和其他的食品安全會議,此次論壇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的全球把握思路更加開闊了,應對更加準確,對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思考也愈加深刻到位。它表明在面對全球挑戰的進程中,中國應對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有了日益明確的思路。“在破解食品安全全球挑戰的進程中,中國正走在‘從危機應對到風險預防的正確道路上!’”美國農業部前副部長任筑山博士如是說。
??? 附件:??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