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
李易明眼中的“理性公益”,指的是通過公益活動,促使公眾思考問題,了解背后的真相,并做出自己的選擇。上周末,來自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微博)、同濟大學等15所高校的環保社團集聚一堂,李易明也與同道分享了這一心得。
一次性筷子“錯”在何處
李易明的故事從一次性筷子說起。2011年底,作為學校校環保社成員的大二學生李易明正和伙伴們琢磨著發起一次環保活動,呼吁師生抵制使用一次性筷子。對環保社而言,這樣的公益活動難度并不大,可這一次卻出了點“意外”。
“前期準備查閱資料時,我們發現,一次性筷子的材料來源多為速生木,是專用于生產制造的商品材,與原始林或次生林中的優質木材不同,生產一次性筷子甚至可算是對這一資源的合理利用。”李易明介紹道。原來,一次性筷子并沒有人們傳說的那么“面目可憎”。
憑著興趣,“多筷好省”團隊繼續挖掘“一次性筷子”背后的故事。結果發現公眾的確對這一問題存在較多的認知誤區,在百度(微博)中搜索“一次性筷子”,十有八九會提到一次性筷對林業資源的破壞,應當廢止。
可實際上,李易明和社團成員們發現,一次性筷子是一個充滿“環保矛盾的統一體”。一方面,竹制一次性筷子的加工制造僅需高溫蒸餾,不會產生危害人體的成分;一次性筷子材料為低質木,很容易被消解不會危害環境……另一方面,速生木也有危害,比如容易引起土地貧瘠化等。李易明說:“沒想到一次性筷子背后居然還有這么多‘玄機’。”
“環保達人”呼喚“新公益”
“我們過去的了解實在太膚淺了,很多做法是人云亦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對一次性筷子的刨根問底,讓李易明開始反思自己的環保公益行動。
“我們現在很多的公益項目,把一個事物妖魔化、*端化處理,并大多停留在口號、行動方面,短期內確實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然而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這是建立在對公眾認知麻痹的基礎上進行的,這種方式是不是真的可取?”在上周末這場名為“劍指公益、集思廣益”的論壇上,李易明和他的團隊將自己的反思講了出來,并提出了“新公益”的概念。
“我們更呼喚一種理性公益,公益組織所做的應該是代替大眾把事實與科學依據挖掘出來,讓公眾理性思考判斷,自我決斷。公益組織也可以有自己的價值判斷,但是不能強加給公眾。”
在李易明看來,公益活動如果沒有深刻觸及到公眾思想層面,它不可能實現真正*廣泛范圍內的成功。任何一個公益活動總有結束的**,可如果公眾經過思考咀嚼后形成的自我意識,才可能真正持久。“一次性筷子是一塊‘敲門磚’,引導我們對公益行動理性思考。”李易明說。
本報記者 王柏玲 本報實習生 莊逸秀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