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目前我國
保健品是介于食品與藥品之間的一類產品。從理論上講,保健品的主要功能是用來補充人們從食物中難以獲得的(或者獲得的量不足、同時又是人體健康所需要的營養成份(如一些微量元素等,以促進人體健康。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個人的健康,于是消費保健品的人越來越多,保健品市場也隨之擴大。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的保健品企業共有2054家,總產值超過2600億元,年產值上億的企業有70多家。
但是,目前我國保健品市場環境卻令人擔憂。制作銷售假保健品、在保健品中摻入西藥、夸大保健品功效、以保健品代替藥品進行虛假廣告宣傳、以各種欺詐的手段進行銷售等眾多問題隨處可見。翻開正規出版的各大報紙,你可以看到“納豆激酶兩小時化開渾身血栓”、“高血壓不吃藥降壓又穩壓”……打開廣播,隨時會聽到某某“醫學專家”推薦某某保健品,讓你不吃降糖藥也能使幾十年的糖尿病痊愈……還會有很多以前“老病號”的大爺、大媽出來現身說法,告訴你他服用了某某保健品,多少年的高血壓、糖尿病、失眠癥、腦血栓、冠心病等有了明顯的改善……更有不計其數的在公園、社區、醫院等公共場所向公眾散發的宣傳各類保健品的小報……總之,媒體中大量夸張保健品功效的廣告宣傳正以*大的誘惑力吸引著廣大中老年患者和處于亞健康狀態的消費者,不僅讓消費者花了不少冤枉錢,也讓一些患者延誤了就醫與治療,甚至威脅著他們的健康。
保健品市場亂象多
一位從美國回國探親的朋友向筆者抱怨,他的父母不相信醫生、不相信兒女,有病不吃藥,專門相信電話銷售的各種保健品。每月會用幾千元錢去吃那些沒有任何效果、甚至讓老人健康每況愈下的保健品。他*不能理解的是,為什么保健品市場的這種亂象沒人管?應該承認,相關部門對保健品生產與銷售的
保健品市場的亂象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虛假宣傳和夸大保健品的功效。保健品的消費對象以中老年人群為主。因為,從40歲開始特別是進入老年(60歲以后,人們衰老的速度加快,或多或少會有一些慢性病出現,如高血壓、高血脂、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眼底黃斑病變、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各種老年性疾病。從醫學上講,上述這些疾病很多是無法完全治愈的。只能通過使用一些藥物、改變個人生活方式、放松心情、減少糖鹽和高熱量高脂肪食品的攝入量、適當補充相關營養來加以控制,以使各種疾病保持穩定,延緩其發展。正因為許多老年性疾病無法完全治愈,就給了保健品夸大其功效宣傳的空間。仔細看各種廣告宣傳,會發現凡屬醫學上治不了的病,一定會有假藥和保健品能治。什么服用某某保健品對降血壓、降血糖一周會有明顯效果,3個月可以恢復正常;什么吃藥有負作用,吃某某保健品不產生任何負作用的情況下可以迅速地去血栓、化血糖……在保健品的廣告中隨處可見。老年人由于治病心切,往往抱著試試看的心理都會花錢購買。
其次,銷售方式有明顯的欺詐傾向。據筆者了解,目前大多數中老年人購買保健品的渠道并非藥店、超市、保健品的專賣店,多數是通過電話銷售和大型健康咨詢會進行購買。這就繞過了政府相關部門的監管。電話銷售員經常假冒保健醫師,以關心老人健康為名經常打電話與老人聊天,“問寒問暖、了解病情”,然后以很高的價格向老人推銷保健品(或者就是假藥。一些人(即保健品生產者或相關利益方假借某某醫學研究會、保健學會或是編造一個根本就不存在的醫學方面的機構,租一個禮堂開辦大型健康咨詢活動,向中老年消費者推銷保健品,并由此獲得中老年人的電話,以后變著花樣地欺騙他們(特別是獨居老人賺取錢財。筆者自己和身邊朋友的家人都有過上述經歷。這些“保健品推銷員”的騙術十分高明,經常會讓老年患者拒絕就醫和吃藥、拒不接受兒女的勸告,執意將自己養老金以及兒女給老人的零用錢、甚至是自己的積蓄都用來購買所謂的保健品。有的老人被騙購買的保健品在家里堆了一柜子,但還是不斷相信各種廣告和“保健醫”的宣傳,購買不斷翻新的保健品。當家屬要為老人向有關監管部門投訴時發現,不斷打來的電話已將來電顯示設法屏蔽掉了,你根本無法找到銷售人員的蹤影。
第三,以虛高的價格騙取老年消費者的錢財。非正規渠道銷售的保健品即使不是假貨,銷售者也往往會以一個虛高的價格賣給老年人。因為,老人(特別是獨居高齡老人往往因行動不便,家中兒女不在身邊,他們無從獲得該保健品的真假及價格的信息;又因為多數老人治病心切,對保健品的推銷者缺乏防范意識,用了高價保健品后發現對自己的病沒有任何效果,多數老人也會認為自己的病就是難治,買保健品本來就是試試看的,因此不會去投訴或舉報銷售者。摸透了老人的心理,推銷者往往以進口產品、高科技制品、新產品、具有特殊功效等“原因”要求老人支付*高的價格,并以買三送一或送二等為誘餌盡可能讓老人更多地購買。目前城市當中中等收入以上的老人每個月花上千元甚至幾千元吃保健品的不在少數。但事實上,多數保健品的不應有推銷者向老人出售時那么高的價格。
第四,銷售假保健品。作為普通消費者,我們無從知道保健品的真正質量和其功效。僅從包裝和上面的標識也不能判斷保健品的真假。如果保健品的銷售渠道如上文所述,沒了監管,可以想見保健品的真假。如果說保健品只不過是些淀粉之類無害的物質沒有任何功效,老人只是讓騙子騙了點錢也就罷了,但危險的是不論單純服用真假(無害的保健品都可能耽誤治療,使患者病情更加嚴重。更令人擔心的還有用藥品冒充保健品的。據我的朋友介紹,他母親是一個幾十年的老糖尿病患者,*初一直服用降糖藥,但聽說有一種保健品可以降糖,轉而每月花幾千元吃該保健品。血糖降的比正常人還要低,人變得渾身沒勁,家屬懷疑該保健品中一定有大劑量的降糖藥,但無從證實,老人仍堅信其療效不肯停止服用,家人十分擔心。
市場監管待加強
保健品銷售市場的亂象讓消費者無所是從。一些年輕人改從國外購買保健品,以防買到假貨。但大多數老年人卻被蒙在鼓里,不斷地損失金錢與自己的健康。是該加強保健品監管的時候了。
要治理保健品市場的亂象,**要把住廣告宣傳這一關,一定要杜絕虛假宣傳。要重點監督主流媒體(特別是老年報、廣播、電視、晚報等對老年人影響比較大的媒體,嚴禁對保健品作用作“療效”類的夸大宣傳,特別要禁止讓“病人”出來現身說法這種宣傳方式。否則要追究相關媒體的責任,并給予相應的處罰。另外,政府監管部門要規范保健品的宣傳方式,例如禁用哪些語言表達方式等。
其次,要利用媒體(如廣播、電視的一些生活類欄目請相關專家介紹各類保健品的真實作用與正確的使用方法。還可以請相關專家出版一些書籍,告之消費者各類保健品的主要成份、對人身健康的主要作用,使用時應該注意的問題等,從而引導消費者正確使用保健品。
再次,監管部門要本著對廣大消費者健康負責任的態度加大對保健品市場的監管力度。要加強對市場上銷售保健品的質量檢測,不僅要對生產廠家出廠的和各大零售商(包括像家家樂購、益生康健這樣的網上及電話銷售商銷售的保健品進行經常的抽檢,還要設法對傳銷、電話銷售、健康咨詢推銷等方式進行銷售的保健品進行檢測。各城市要向廣大消費者公布監管部門和相應檢測機構的電話,方便消費者的投訴和對可疑產品的檢測。對違法制售保健品的企業與個人要嚴加處罰,甚至追究其刑事責任。
此外,監管部門要利用各種渠道與機會,將騙子不斷翻新的騙術公之于眾,以提醒廣大消費者提高警惕,防止受騙上當。
總之,要維護消費者利益和保障全體國民的消費安全,不能讓保健品成為監管的盲區。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