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業內人士透露,
據新華社報道,質檢總局相關負責人日前表示,已經勒令
與
蒙牛稱問題奶難以追查溯源
對于問題奶的源頭,蒙牛副總裁盧建軍此前向南都記者確認,眉山當地個別牧場一批飼料因天氣潮濕發生霉變,使得奶牛食用后原奶黃曲霉素超標。而工廠原奶質檢員工作出現重大失誤,導致這一批次中超標的黃曲霉素未能檢出。但因為所用原奶一部分來源于自有牧場,一部分來源于當地奶農,究竟源于何處如今已無從追溯。資深乳業專家王丁棉亦對此提出質疑稱,目前國內大中型乳制品加工企業都已建立完善的可追溯體系,每一批次原奶從哪里收來、數量有多少、用何種飼料、送到工廠中用于生產什么產品,都有詳細的記錄。
“查不到還真有可能。”業內人士羅邁(化名)向記者透露,蒙牛一直自稱有14個萬頭以上規模化牧場,現有合作牧場和小區等規模化養殖比例接近總體原奶供應的80%,但**這14座本身就是指合作和參股形式,應該主要是指其小幅參股但具有千絲萬縷聯系的現代牧業的旗下牧場,“到今年6月底,現代牧業的數據已運營萬頭規模牧場16個,而奶牛存欄是11萬頭,日產牛奶1100多噸。”按照羅邁的推算,其奶源自有化率很難達到所宣稱的比例。“具體到眉山看,800噸的加工能力其實目前原奶收購量僅有100多噸,而洪雅牧場的7000頭牛*多不超過70噸奶,至少四成可能是收購的散奶,并因此難以追查溯源。”
萬頭牧場或并不利于監管
加大奶源建設,是各大乳企2008年后掛在嘴邊的話題。記者了解到,按國家規劃,希望到2013年全國奶牛存欄達1500萬頭,其中100頭以上規模養殖比例達35%,當年乳制品企業穩定可控奶源70%以上。但各巨頭給出的數字卻比規劃要顯得樂觀許多。
據伊利方面介紹,2007年至2010年已投入60多億用于奶源升級與建設,今年年內再投資超14億強化。盧建軍此前亦稱,目前已基本完成縱橫南北的奶源布局,且生產基地數量達40個,為全國*多,“計劃未來5年投入33億用于奶源建設,再建20-30座大型牧場。”
按照羅邁給到的數字,目前中國乳業產業鏈中,奶源建設投入*多,獲得的利潤卻*少。“一般認為,奶牛養殖、產品加工、流通等環節的成本投入分別占75%、15%、10%,這三個環節的利潤分配卻為10%、35%、55%。”正是在此背景下,一直以全產業鏈著稱的飛鶴售出了經營10年的牧場,而現代牧業半年報顯示,其凈利潤從5310萬大幅提升322.7%至2.2億,雖然增幅驚人,但仔細分析下來,其中政府補貼收入高達8870萬,同比增加50%,占凈利潤比例高達39.5%。“一方面是通過高層施壓實現零地價拿地,一方面是爭取政府補貼,這就是前有原蒙牛副董事長鄧九強做現代牧業,后有原蒙牛CFO姚同山做圣牧高科的原因。”羅邁表示,如今曝光上市計劃的圣牧高科的情形與現代牧業如出一轍,“依靠蒙牛的資源與資金,低價拿地、讓養殖戶牽牛來、自己只負責買設備、產奶賣回給蒙牛,爭取做大規模登陸資本市場。”但關鍵的問題卻可能忽略———5000頭牛的規模幾乎已是牧場的*限,萬頭牧場則可能存在疫情監管及環保的難題,“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將注意力都放在了萬頭牧場上,很難再有精力慢慢扶植散戶成長,并可能對散奶質量的掌控存在一定疏忽,例如本次的檢測失誤”。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