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南方日報記者 馮善書
近年來頻發的
不可否認的是,在環保風險巨大、藥物濫用嚴重的背景下,政策及公眾高度聚焦養殖業,行業正面臨深度轉型的壓力。
日前,在南方報業傳媒集團主辦、南方農村報旗下《農財寶典》承辦的“2011中國生豬/水產業高峰論壇”上,來自全國各地的200多名企業精英和權威專家進行了激烈的思想碰撞,與會者*關注的仍然是食品安全。無獨有偶,作為國內*具影響力的行業年度評選——“2011中國生豬/水產業風云榜”于當晚揭曉了兩項“年度企業”大獎,亦特別垂青了溫氏集團和恒興集團兩家大力倡導和推動健康養殖、創造綠色財富的企業。
1
化學性和生物性污染是食品安全事件主因
“目前食品安全問題令人堪憂,人們處于‘食’面埋伏下,前面的危險不計其數。”
——華南農業大學獸醫學院教授曾振靈
“目前食品安全問題令人堪憂,人們處于‘食’面埋伏下,前面的危險不計其數。”一拿到話筒,華南農業大學獸醫學院教授曾振靈便以一則網絡戲言開門見山,表達了自己對當前養殖業藥物濫用導致食品安全事件頻發的擔憂。
據了解,化學性和生物性污染是影響食品安全*主要的因素,其中更以化學污染物為甚。而我國農產品食品安全存在的*突出問題是農藥、獸藥殘留超標、違法添加有毒物質和濫用抗生素等。
具體到產業,曾振靈教授指出,種植業產品*突出的是蔬菜高毒農藥超標問題,超標品種主要是紅豆、芹菜、韭菜等;畜產品*突出的是興奮劑問題,*多見的是在生豬里面,同時有向牛、羊產品上蔓延的傾向,藥物主要是鹽酸克倫特羅等;水產品*突出的是孔雀石綠、消*呋喃超標問題。
曾教授認為國內目前違禁藥物殘留問題比較突出,諸如河南雙匯瘦肉精事件、河北紅心鴨蛋事件、2006年多寶魚事件等,均暴露出這一特點。
為何藥品殘留如此嚴重,而違禁藥品卻屢禁不止?曾振靈認為跟國家的監測體系不完善(監管力度不夠,檢測標準不健全、濫用獸藥、獸藥質量不過關等直接相關。其中*為嚴重的就是濫用獸藥。
抗生素的殘留是業內的統一認識,并且目前各式各樣的替代物不斷在市場中活躍,但取消抗生素在飼料中的添加可行嗎?“不可行。禁止在飼料中添加,并不會減少藥物整體用量,因為后期藥物治療用量相應增加了。丹麥等歐盟國家的在飼料中禁用抗生素的報告就說明了這些問題。”曾振靈認為,在我國減少抗生素使用量任重而道遠,需要加大力量開發其他的生物藥物。
2
健康養殖需重視飼料質量
“要進行健康養殖,就必須提高原料的質量和減少藥物的使用。”
——農業部種豬質量檢測中心(廣州檢測室主任樊福好
“由于原料價格的上漲,今年的大部分豬群健康指數都有所下降”,在高峰論壇上,農業部種豬質量檢測中心(廣州檢測室主任樊福好從飼料安全角度,發表了自己對健康養殖的觀點。
2010年到2011年大宗原材料基本都呈上漲態勢,而飼料企業迫于成本的壓力,不得不采用一些廉價原料進行替代。相比之下,這一類原料更容易導致豬群的健康指數下降。 而今年難以控制的*大疾病——流行性腹瀉,與飼料質量的下降有著很大的關系。樊福好通過檢測得出結論,今年發生流行性腹瀉的豬群肝臟都有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很大部分來源于相對較差的飼料原料。
檢測中心經過統計,今年豬群的健康指數也較為不盡如人意,其中營養補鋅的達到14.2%,中毒的達到41.1%,血液分布異常的達到80.5%,免疫異常的達到28.3,健康的達到47.7%,免疫抑制達到22.2%。因此要提高飼料質量,進行健康養殖。
同時,母豬返情、流產、子宮內膜炎等問題大多也都是飼料當中的毒素問題引起的。*近一段時間很多豬場的豬都出現了這種狀態,此外,抗生素的不當使用,也會導致以上的問題。
他總結,健康水平高的豬對外界變化的適應力也會更強,所以,他提倡,要進行健康養殖,就必須提高原料的質量和減少藥物的使用。
3
養殖環節小產業鏈更有利于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加快建立以飼料生產要素作為主導,涵蓋整個養殖過程,其中包括四大家魚、蝦等各種不同的標準化服務體系,有利于解決食品安全性問題。”
——恒興集團總裁蔣洪斌
*近五六年以來,由于食品安全問題的提出,全產業鏈建設不管是在農牧行業基層業務操作中,還是產業層面,以及資本運作層面都得到急劇放大,甚至可以說被提高到一個無以復加的高度。但對于全產業鏈的構想,全國水產飼料龍頭企業恒興集團的總裁蔣洪斌卻有著獨到的見解:“一個企業集團支撐全產業鏈,尤其是在**中國文化的市場環境內,將面臨巨大的管控風險”。
蔣洪斌由此向業界建議,在全產業鏈目標下,企業可以先走小產業鏈,也就是以養殖環節為平臺,把苗種、水劑改良劑、飼料整合成小產業鏈。就現狀來看,飼料企業是水產業中*重要的環節,飼料企業*有能力構建小產業鏈條,加快推進基于農戶養的豬、雞、魚、蝦的標準化服務體系的建立,以飼料生產要素作為主導,涵蓋整個養殖過程,其中包括四大家魚、蝦等各種不同的標準化服務體系。
“這個服務體系一旦建立起來,企業就會發展出強大的生命力,并因此解決食品安全性問題。” 蔣洪斌呼吁,如果金融界、資本市場、政府與業界認識到小產業鏈支撐全產業鏈的作用,把小產業鏈在整個全產業鏈中的地位提高,飼料行業將大有作為。
4
莫讓“不合格”毀了中國的水產品出口
“養殖產品安全已經成為全行業的核心問題,藥殘等質量安全問題應長期警惕。”
——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崔和
“就在不久前,中國的羅非魚產業剛剛避免了一次災難。”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以下稱流加協會常務副會長崔和提醒業界警惕日益復雜的水產品出口環境。
這場所謂的災難來自歐洲,今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按照自己的標準,為中國羅非魚做出“回避消費(標記淺紅色”的評判。WWF作為一個在全世界擁有將近520萬支持者和一個在100多個國家有著活躍網絡的重要國際非政府組織,對終端消費者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流加協會得知這一情況后,展開緊急調查,要求對方延遲發布結果,并對評判結果提出異議。經過反復磋商,今年12月世界自然基金會正式決定暫停公布“淺紅”的評判結果。
危機雖然暫時過去,但風險仍然存在。崔和透露,目前國際上很多綠色NGO都不斷發展,對民眾影響力越來越大,水產品可持續認證已經成為一種發展趨勢,這對中國水產養殖的要求越來越高。
不可否認,養殖產品安全已經成為全行業的核心問題,藥殘等質量安全問題應長期警惕,但從檢測結果看,中國出口水產品的質量狀況并未低于國際平均水平。這次化險為夷的危機,也為中國水產行業敲響了警鐘,“中國也要在此類‘非官方’評判中發出自己的聲音”。崔和介紹,歐洲組織一般采取紅、黃、綠等“紅綠燈”的方式評級,美加組織采取星級評判,目前中國流加協會正在制定適合我國養殖現狀的標準,初步設定生態型、規范型、良好型、整改型等級別,并計劃聯合東南亞發展中國家,將標準國際化,“我們要拿出自己的標準,爭取在國際上獲得更大的話語權。”
(南方農村報同仁對此文亦有貢獻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