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新國標尚在爭論 消費者用腳投票
當各方正為我國的
超市:進貨量增長
"洋奶的進貨肯定是在增長的."在天通苑附近的家樂福超市,銷售人員告訴記者,近幾年來,境外鮮奶逐漸擁有了一個比較固定的并且持續增長的消費群體,"認可洋牛奶的人越來越多,愿意買的也越來越多.像新西蘭、澳大利亞的乳制品,都是很受歡迎的."據銷售人員介紹,境外乳制品因其口感較好、質量更有保證,雖然價格較國內同類產品更高,但仍受到不少消費者的青睞.
對于"洋奶"是否影響國內的同類乳制品的銷售,超市銷售人員表示影響"并不明顯"."大部分消費者對國家乳業標準并沒有給予太多的關注,大部分人還是會選擇熟悉的境內品牌,如三元、光明、蒙牛之類."記者在家樂福和物美超市也注意到,盡管境外乳制品柜臺較前幾年有所增多,但國產品牌奶還是占據乳類產品多半的柜臺.
消費者:"一好喝二放心"
在家樂福和物美超市,記者在乳制品柜臺隨機采訪了二十位消費者.在這些消費者當中,有十三人表示相對于國產奶,更加信任"洋奶",另外七人則表示"并不確定";而二十人當中對近來中國乳制品標準之爭有所了解的僅有九人,其中了解比較詳細的僅有一人.
"我沒聽說中國乳業標準全球*差的說法,"家住天通苑的趙女士告訴記者,"但是我覺得乳制品和其它東西都一樣,外國的質量還是更好一些,比國產的放心,添加劑之類的應該會少一點."另一位一直購買"洋奶"的劉女士則告訴記者:"喝慣了外國奶之后,就會覺得國內的奶喝起來感覺很怪,所以就一直買外國奶喝了."劉女士表示,買外國奶"一是因為好喝,二是為了放心."
看來,即使沒有關于中國乳業標準的爭議,由于前些年"三聚氰胺"等事件的風波,國內消費者對國產奶的信任度也在降低.而消費者不選擇境外乳制品的原因則多為"對品牌不了解"、"品種比較單一"、"價格較高"、"生產日期較早"等.
網購:銷量占大半
記者在淘寶網上發現,按照銷量排名的"常溫牛奶"一項中,境外牛奶占據了前幾頁的絕大多數版面,銷量較好的店鋪月銷量往往能達到數千件,而堪與之競爭的只有蒙牛特侖蘇、雪域莊園等少數幾個國內牛奶品牌.這一方面是由于使用網絡購物的消費者對于網上各種信息也較為敏感,受中國乳業標準爭議的影響更大;另一方面也因為網購者對超市能買到的國產奶制品興趣并不大,而對實體店中難以買到的"洋奶"則更感興趣.
記者統計發現,淘寶上目前共有屬于常溫奶制品分類的商品約4016件,而其中國產品牌僅有876件.但根據記者對幾個銷量*高的乳制品店鋪的調查,近幾個月來,境外常溫牛奶的銷量"并未出現很大波動".店主"寵物豬"告訴記者,近來的常溫奶銷售"沒出現什么變化",而另一位店主"咚咚cici"也表示,近幾個月的常溫奶銷量"數據上很平穩".看來,網購洋牛奶已經形成了一個穩定的消費群體.
新聞鏈接
乳業標準之爭大事記
6月15日 素有中國乳業"大炮"之稱的廣州市奶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表示,中國乳業行業標準被個別大企業綁架,是全球*差標準.
6月23日 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上海教授級高工孟瑾透露稱,農業部正制訂生乳分級標準,引導乳企按照生乳等級生產差異化乳品.
6月27日 乳業專家陳蓮芳表示,"目前國標為底線生產出來的乳制品還是安全的、可靠的."
7月3日 光明乳業總裁郭本恒表示,中國生乳標準幾乎是全世界*差.
7月6日 光明乳業在其官方網站上發布聲明,稱總裁郭本恒此前在中國經營論壇上有關生鮮乳標準的言論被一些媒體夸大報道.
7月11日 媒體透露,"乳業標準之爭"背后暗藏"乳協奶協之爭".乳業新國標倒退其實并不新鮮,此前早有發生.
7月18日 中山大學公共傳播研究所林景新教授表示,"真正的危機是大家對中國乳制品的信心缺失."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