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天津、河北甚至北京都存在“
泔水、炸貨油、動物內臟成“食用油”原料
“我們餐廳的泔水從開業那天起就有專人來收了,大廚給介紹的,每天晚上來拉一趟,一個月還交幾百塊費用,挺好,省心。”北京豐臺區一家餐廳老板說。 每一輛泔水車,都連接著泔水豬養殖戶。在北京市六環路內外,環布著難以計數的以餐廚垃圾為主要飼料的泔水豬個體養殖戶,他們收購泔水,經過熬煮,將“泔水油”打撈起來,以每桶1000元左右的價格賣給“地溝油”收購商,剩下的菜渣和飯羹則用來喂豬。
記者在河北某縣一個加工廠里看到,廠區內雖然擺放著裝滿泔水油的鐵桶,但工廠負責人說,他們的加工原料主要是從屠宰場弄來的雞油、鴨油。工廠負責人說,廠子加工能力很強,原料需求旺盛。炸貨油對他們來說也是寶,如果記者可以大量提供的話,他們就可以加工成色拉油。他甚至自豪地說:“這才是循環經濟。”
形成利益鏈,機械化生產科技含量高
飯館的泔水等經養殖戶熬煮后,“泔水油”進入加工窩點,隨后出產“地溝油”再賣給食品加工企業、工地、糧油批發市場,甚至流向了部分超市,*終去向仍是餐桌。一位曾做過多年“地溝油”生意的知情人說,北京有數千人從事這一行當,各有分工,合作緊密,年產值幾個億。“地溝油”已基本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
**是生產規模驚人,機械化大規模生產,日加工能力動輒以十噸計。其次,科技含量高,來的油比茶水還要清亮。一廠家負責人稱,“只要不進實驗室,**看不出來是什么油”。
一些頗具規模的加工廠大多存在了十幾年。天津一家工廠的辦公室墻上掛著衛生許可證。一些工廠負責人說,他們各種證件齊全,不怕檢查,甚至通過了
一筆監管糊涂賬
幾家規模化“地溝油”加工窩點都自稱三證齊全,走到哪都不怕查。那么,有關監管部門是怎么面對這一頑疾的呢?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離開監管視線的‘餐廚垃圾’被用來泔水喂豬、淘油,這幾乎是大城市的通病。對違規清運單位的處罰權在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
北京市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沒有對餐廚垃圾違規排放的執法權,也沒有相關執法記錄。
北京市工商局:我們只負責進入商場、超市、批發農貿市場等區域的食用油檢查,一般通過索票、索據的檢查辦法,了解廠家、價格等信息,至于賣的是不是“地溝油”需由質檢部門判斷。
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我們基本依靠市民投訴、舉報以及各區縣和街道的主管食品安全的工作人員的產品抽檢發現問題。近兩年來,質監局未收到過“地溝油”的相關投訴。
然而中國糧油協會油脂分會會長王瑞元告訴記者,“地溝油”之所以能大行其道,一是食用后,不會立即產生惡果,二是“地溝油”被包裝成食用油后,一般很難從感官上加以判斷。如此一來,市民難以投訴,舉報“地溝油”的概率幾乎為零。
有關人士認為,要掐斷“地溝油”產業鏈,單靠某一部門難以奏效,需“各兵種”聯手齊心,把住原料、加工、資金和司法四道關。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