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在日前舉辦的
引爆點 兩項標準降低要求?
2010年以前,我國生乳收購標準是每毫升細菌總數不超過50萬個,蛋白質含量*低每百克含2.95克。而2010年新修訂的標準,將每毫升細菌限量總數提高到200萬個,蛋白質*低含量下調至2.8克。?
事實上,本次重新踢爆新國標爭議的關鍵人物王丁棉并非炮轟國標降低的**人,**提出“世界*低”論的應該是曾參與“新國標”討論的上海奶業行業協會副秘書長顧佳升。他當初的一句“全世界恐怕都沒有這樣低的指標”,直接點燃了**輪新國標大論戰。?
據介紹,新標準中蛋白質含量遠低于發達國家3.0克以上的標準;而菌落總數放寬3倍后,是美國、歐盟(10萬個)標準的20倍。因此被一些奶業專家指責,這一標準堪稱“世界*低,全球*差”。?
彈 倒退25年 喝奶不如飲水?
資料顯示,舊的生鮮乳國標規定生乳中細菌總數分為每毫升低于50萬、100萬、200萬和400萬四個等級。?
王丁棉表示,舊標準實施期間,南方乳制品企業對生乳細菌總數的要求基本都低于每毫升50萬,廣州的企業能達到10萬以下。據我了解,北方的企業要求生乳細菌總數低于50萬的應該在三分之一以上,高于200萬接近400萬的占少數。“所以我說現在的標準和原來以及實際情況比,都降低了。”?
有專家驚呼:“這樣的標準簡直是倒退回了25年前。”?
王丁棉指出,標準高與低,直接影響消費者的權益。先說蛋白質,不要看到它比原來標準只少了1.5%這么一點小數,但營養其實少了很多,滿足不了消費者的需求。再說細菌總數,200萬個細菌里面,除了包含乳酸菌、酵母菌等,還有致病菌。細菌數越高,致病菌的分泌產物保留在牛奶里面的就越多,這對人體健康是有害的。?
“很少的蛋白質,那么高的細菌,還不如喝白開水。消費者錢花了,得不到應有的營養回報,還損害健康。”?
贊 有安全奶喝比喝好奶重要?
而與上述觀點針鋒相對的是一幫以“國情”為依據的業內專業人士,代表人物當屬內蒙古奶協常務理事金海。?
作為新國標的支持者,金海反駁稱,現行乳業標準符合中國國情。中國奶業作為一個產業發展才有十幾年。十幾年時間里,大部分中國人從無奶喝變得人人都能喝上奶了,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一頭奶牛從培育到產奶,需要三年時間。培育一個奶牛品種,用現在*先進的手段去努力,也要20年,以前則是40年。?
“現在有人就盯著國外的標準,我就很奇怪。西方國家奶業發展有100多年的歷史,他們現在的標準是高,但怎么不去看看美國上世紀80年代、70年代的標準。如果我們的檢測標準明天就向國外看齊,那80%的牛奶得倒掉,奶農要破產,我國大多數消費者也就喝不到牛奶了。”?
我國有13億人要喝奶,也不可能都進口就算把澳大利亞、新西蘭的奶牛全都買回來,也滿足不了我們的需求。而我國目前的奶牛養殖業,小規模散養戶比例較高,超過70%。小規模散養不是標準化養殖,經常是自家種什么,就給奶牛吃什么,牛奶的蛋白質含量受限于牧草質量、品種改良等因素,并不穩定。如果按照修改之前的蛋白質標準,絕大多數達不到。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內在原因就在于我們牛奶檢測標準中的蛋白質含量定得太高,導致農戶為達標而千方百計提高蛋白質含量,由此導致了三聚氰胺等物品的添加。?
200萬的細菌總數也不全都是致病的病原菌,很多是乳酸菌、酵母菌等,對人體沒什么害處。病原菌通過高溫消毒后,也不會存在活菌,不會直接致病。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我們目前喝的牛奶,只是蛋白質稍微低了一點、稍微稀了一點,但起碼能讓消費者喝上沒有添加劑的真正的牛奶。?
思考 乳業新國標面臨的幾個具體難題?
難題1:牧草和飼養條件?
王丁棉分析,奶業發展的現狀有條件達到更高的標準線。比如說提高蛋白質,不需要多難的技術,只要給奶牛提供充足的、優質的飼料,不出三到五天,蛋白質指標立即就會上去。細菌總數也一樣。即使小規模的散養戶,做得好的話,也跟大規模的奶牛場一樣可以把細菌總數控制在50萬以下。不是農民做不到,而是企業的設施跟不上。牛奶在剛離開牛的乳房的一瞬間,菌落總數其實非常低,*多也不過一兩萬個。菌落總數之后能達到200萬個,主要是牛奶進入加工環節前的時間太長。另外,牛奶剛擠出來的1小時內沒有迅速將其降到4攝氏度(沒用低溫抑制細菌繁殖)。再有就是裝牛奶的桶、運牛奶的罐子消毒不徹底。這都不涉及什么**的技術。?
但金海卻斥王丁棉“不實事求是”。“給奶牛喂優質牧草能提高蛋白質,他說得沒錯,可我們哪有那么多耕地種植優質牧草?另外,提高蛋白質還需要改良我們的奶牛。我們奶牛的產奶量和美國相比差一半,這是品種的差異,這是不管拿多少錢都不能在**一夜之間就解決的問題,這需要漫長的改良過程。”?
就細菌總數來說,我們有70%多的奶牛散養戶,他們養牛往往就在房前屋后,衛生環境不那么好,牛奶采集后保存條件有限,不能做到全封閉下擠奶、擠完馬上冷卻,并用冷藏裝置送到廠里馬上加工。?
難題2:源頭終端標準矛盾?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說,生乳標準的蛋白質含量,不會影響消費者所食用的液態奶和奶粉里面的蛋白質含量,“現行液態奶和奶粉蛋白質含量,與以往的標準要求一樣,沒有倒退。”?
這又牽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盡管生鮮乳新國標降低了標準,但乳制品標準卻未相應調整,中間是否存有矛盾??
“如果原料品質降低了,必然影響*終賣給消費者的產品的質量。如果前期收購的生乳每100克只有2.8克蛋白質,那么要達到乳制品出廠時的蛋白質含量標準,就要再添加允許使用的天然蛋白一類的蛋白質,雖然乳制品也是達標的,但是和生乳中原本就有的蛋白相比,還是會有不同。”王丁棉比喻說:“一個天然美女和整容的美女,雖然都是人,但還是不一樣的。”?
難題3:劣質牛奶的出路?
王丁棉堅持標準不應降低的理由也提到,以前的25年里,奶農從沒有因為標準問題倒奶、殺牛。近年出現的殺牛現象和指標高沒關系。降低乳業標準的結果才是奶賤傷農,低標準只能賣低價錢,沒有辦法讓奶農用優質奶源賺到更多的錢,也沒有辦法提高奶農的養殖水平。?
對于如何解決奶農生產水平低下的現狀,王丁棉有自己的思考。“即使現在調到2.8%,那些低于這個門檻的劣質奶仍會想方設法做假,杜絕隱患絕不是靠降低標準,而是要給劣奶一條合適的出路,如允許以較低的價格收購用于飼料加工等。”?
結論 各方利益協調后的產物?
新國標的制定從始至終,一直被人指責受企業干擾。*具代表性的細節是,新國標起初吸納了蒙牛、伊利等大企業參與,這本是國標制定的慣例,但后來引發指責,*終的折中結果是,新國標有史以來**次沒了起草人和起草單位的欄目。專家起草組組長王竹天也承認新國標是“各方利益協調后的產物”。?
讓廣大消費者憤憤不平的正是在這種利益平衡中,終端消費者的利益似乎被犧牲了。?
署名“擾靡淳”的博文認為,奶業國情固然需要考慮,散戶奶農利益需要照顧,然而國民的身體健康更需要保護,民族身體素質更需要進步。國家能否像當年出口退稅鼓勵創收外匯一樣,根據出奶數目補貼奶農,鼓勵奶農提高裝備水平、提高技藝、提高養殖水平、保證生乳的高標準??
“自由的方槍槍”說:片面顧及奶農利益而忽略公眾的健康,顯然不應該是政策制定者的初衷。真正獲利的也未必是奶農。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