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
? 圖為日前浙江紹興一位
??? 從"
??? 都市種菜容易嗎?回歸廚房輕松嗎?自制美味需要哪些技巧?從中能否真正找到健康與快樂?捍衛食品安全,有多少生活經驗可以一起分享?從本期開始,我們推出"我的餐桌我做主"專題報道,為展現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 --編 者
??? 自己耕種,收獲的不只是菜,還有好心情
??? 北京郊區門頭溝東山村一個小山坡下的平地里,油麥菜長勢正旺,西紅柿已經掛果,頂花帶刺的黃瓜藏在葉子中間,一派農家豐收景象。
??? "自己播種,自己施肥,菜怎么長大的,自己清楚,吃起來放心,農村空氣也好,干干農活很舒心。"正在地里勞作的老李很享受這種田園生活。他是門頭溝區的一名退休教師,去年花1000多元租了這畦菜園,自備種子、肥料,從4月份開始相繼種上了茄子、西紅柿、黃瓜、韭菜等9種蔬菜,一直能收獲到10月份。
??? 這片總共10多畝的菜地被分割成100多個60平方米左右的小塊地,有的地上插著牌子,上面寫著租地人的名字、租期等相關信息,放眼望去,地里的小白菜、小油菜等生機勃勃。
??? 這里叫"小豆豆"農場,出租經營這塊地的是當地農民張師傅。他介紹說,經營上分為全自助、半托管和全托管三檔,價錢不一。他們對"新菜農"們提供工具和指導,半托管一年收費1280元,全托管1580元。絕大部分客戶選擇了半托管方式,周末帶家人來耕種。"凡是來租菜地的,都想吃上放心菜,沒人會要求高產量,對全托管客戶,我們只用家禽和牲畜的有機肥,決不施農藥。每周末采回去的菜吃個兩三天不成問題,既新鮮又健康。"他說。
??? 據介紹,在這100多名"地主"中,城里退休的老人占了一半左右,其余的基本上集中在30多歲到40多歲的中小企業管理者、機關工作人員、公司白領等。這些人居住地絕大部分離這片菜園有30多公里。
??? 自己種菜,雖然收獲了放心的蔬菜瓜果,但從時間和經濟成本看,是否劃算呢?在北京一家公司做中層干部的吳先生算了一筆賬,他一家五口一年買蔬菜的花銷大概在6000多元,租地種菜后,租金、來回的汽油費等加在一起,一年要花約4000多元。扣除在菜地收獲的菜,每年還得另外花4000多元買菜,相比之下,總投入多了2000多元。
??? "來郊區種菜,不能光算經濟賬,主要是圖個安全、健康。"吳先生說,平時工作壓力很大,周末和老人、孩子一起踩在松軟的土地上,擼起袖子,舞動鋤頭,揮灑汗水,種上自己喜歡的蔬菜瓜果,體驗播種除草采摘的農耕生活,那心情叫一個好!誰還會在乎多花點錢。"前年,我在郊區租了100多平方米的地,不僅能夠自給自足,而且還把很多菜送給朋友品嘗。"
??? 為了生活得更綠色,離自然更近些,在北京某部委工作的陳先生選擇了在陽臺種菜。這些菜不僅是陽臺的風景,也是他兩歲女兒的**食品。"遺憾的是產出量太少了,現在工作太忙,要是時間充足,也想到郊區租塊地自己種菜。"他說。
??? 城市居民當"菜農",也讓農家有了一條新的增收渠道
??? "給孩子一個體驗農耕的學習機會;給老人一個回歸田園的溫馨回憶;給自己一個休閑娛樂的新天地;給全家綠色蔬菜的供給。"一家租地種菜公司的廣告,表達了眾多去郊區租地種菜的城里人想法。
??? "3年前,一分地平均租價還在700元左右,由于來郊區種菜的城里人越來越多,現在租金幾乎漲了一倍。"北京市海淀區上莊鎮某租地種菜公司齊經理說。
??? 城市居民下鄉租地種菜,并不是新鮮事,北京等大城市的近郊六七年前就出現了一批專門給城市居民提供租地服務的公司。但近兩年,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地的城市居民下鄉種菜正在迅速增多,成為一種潮流。
??? 這種模式,也讓農家有了一條新的增收渠道。"過去收入就靠著果樹、養雞、養豬,有時候收得好也不一定能賣上價。現在好了,100多塊地,不到一個月就全租出去了,旱澇保收,光租金就是十幾萬元,客戶走時,還會買土雞蛋、土雞,采摘些水果,今年養的8頭豬,還是豬苗時就被預訂走了。收入越來越多、越來越穩定。" 張師傅說,"現在的煩惱是客人多了,到了周末,連停車都成問題,有的客戶提出來要在這吃農家飯、過夜,我們沒這個接待能力。下一步,打算再整理出一些土地,擴大規模,滿足更多人的要求。"
??? 記者在北京郊區調查發現,租地種菜也存在不少問題。這些菜地離城市中心近的也有30公里,遠的則有60公里左右。由于工作繁忙,離居住地較遠,不少租地種菜的城里人,沒時間照看菜園,有的甚至連收獲時都不去采摘,有的"農場"一年客戶流失率達50%左右。
??? 為穩定客戶,有的租地種菜公司借助互聯網采取攝像頭直播的方式,讓客戶隨時可以查看自己的菜園,了解蔬菜生長情況;有的搞起了定期采摘送貨上門的服務;有的和周邊農家樂聯合起來提供食宿;有的自建了餐廳、房屋,讓人們種菜之余,能坐下來喝喝茶、打打球、吃吃農家飯。這股高漲的租地種菜潮也催生了一些新行業,從出租土地到供給農具、種子、農家肥,都有了專門的公司。
??? 自己種菜安全性到底有多高?農業部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副主任李顯軍博士介紹:"從專業的角度看,并非不施一點化肥不打一滴農藥,就一定能產出綠色、有機食品。"綠色、有機食品對農田灌溉水、土壤甚至對農產品的環境空氣質量都有較高的要求,"但總的看,這種生產者和消費者合作生產蔬菜的'社區支持農業'模式,縮短了食物供應的鏈條,確實能讓消費者放心。"
??? 據了解,這種模式起源于瑞士,并在日本、德國、馬來西亞等國得到發展。消費者為了尋找安全的食物,與那些希望建立穩定客源的農民攜手合作。"從實踐上看,這種有機種植方式,不僅為農戶帶來收益,為市民帶來健康食品,也有利于土壤的改良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值得探索。"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石嫣博士說。
??? 下鄉種菜,反映了人們對加強食品安全監督的強烈愿望
??? 由于城市郊區土地有限,自己種菜只是"少數人"解決蔬菜日常供應的辦法。
??? "這種自助式農產品供應模式,讓人感覺回到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時代。"李顯軍說,而且居民即使吃上自己種的蔬菜,那么生活需要的蛋、肉、奶等其他農產品怎么辦?總不能什么都自己動手吧。
??? 當溫飽不是問題,每餐吃上安全放心的農產品,成了人們的追求。自己種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對優質、安全食品的消費需求,也反映了人們對政府部門繼續加強食品安全監督的強烈愿望。
??? "城里買菜,不怕貴點,怕的是付了錢卻買不到優質安全的東西。"這是多數種菜人的想法。田間到餐桌,是一條漫長的旅程,"從源頭上解決食品安全,重要的是以高標準規范食品生產全過程。"李顯軍說,過去發展農業生產注重數量忽視質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化肥、農藥的濫用,必須逐步實現由量向質的轉換,標準化技術的推廣應用是重要的方面。
??? 據了解,為加強農產品安全技術標準體系建設,我國已初步建立了農產品品種標準、產地環境標準、生產加工技術規范、產品等分級、安全衛生、包裝貯運等農產品生產和食品質量安全體系框架。這幾年,我國加速推進農產品的標準化工作,加強證后監管。產品抽檢結果表明,全國農產品質量合格率較高。截至去年底,已經開發的綠色食品產品,覆蓋農產品及加工食品的1000多個品種,生產總量超過1億噸。
??? "安全的食品是生產出來的,也是監管、檢測出來的。"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吳文良說,有了可靠的標準,還要加大監測力度,嚴懲、重罰坑民害民的不法分子,增強廣大群眾的食品安全感。(記者 于猛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