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
??? ■責任編輯:姚闊編輯:谷麗紅美編:馮暉
糧油經銷站
改成廢油加工廠
加工的油“身世”到底如何?被加工后流向何處?這樣的油是否影響
熬好的油裝進鐵桶
記者找到工商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大潘工商所,劉鵬羽副所長經過查詢確認,在工商所管轄的范圍內,并沒有這樣一家合法的加工點,并且根據線索人提供的材料初步判斷,這處加工點很可能是非法經營。
當記者與工商執法人員再次返回到加工點時,發現加工點內多出了一臺運輸車輛,加工點內的打工人員正在搬運鐵桶。據加工點臨時負責人介紹,他們確實是在加工油,迫于打擊地溝油的聲勢,剛剛臨時轉移到這里。臨時負責人自稱他們的原料都是棕櫚油,只是在這里加熱一下,然后就轉運到
加工點提供的一份工商執照顯示,這里應為糧油加工銷售,并且只能夠零售。臨時負責人稱,他們有銷售往來的單據,只是沒有隨身攜帶。工商執法人員責令加工點負責人,在第二天把相關單據和其他證明材料送交工商部門審查。
本報記者 梅天磬
攝影 常晟罡
檢查:
自稱在做飼料添加劑
野地內隱藏著一個加工點,上百只油桶,散發著酸臭氣味,運貨車頻繁運出油桶。執法人員檢查后發現,本該是經銷糧油的單位,卻聲稱加工飼料添加劑。事情的真相撲朔迷離。
原料何處來?加工后流向何處?是否引發食品安全?成為舉報人關注的問題。
大鐵鍋里正在熬油
“幾乎是兩天就拉走一車,這些日子我早上鍛煉時都看到了,他們使用大鐵鍋露天熬油,那味道就是地溝油的味道,味很大,很嗆人。”
家住大潘鎮的張先生稱,在他家附近有一個加工點,加工類似地溝油的東西,不但數量很大,而且里面的人都神神秘秘的。
記者向張先生了解到,這處加工點位于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大潘鎮馬貝村附近的荒郊野地中,加工點四周是高高的院墻,加工點院內有四趟瓦房,只有一個大鐵門可以進出,平時還都是關著的,加工點周圍都是林地,很少有外人往來。引起張先生注意此事的是,每天都要有不同的車輛進進出出,每次進出加工點的車輛都載運著大型鐵桶。
張先生告訴記者,他已經觀察了近一周時間,發現加工點的活動很有規律,早上6時半到7時半之間開門,載著鐵桶的貨車離開加工點后,大鐵門就會關閉起來,直到晚上才會有貨車載著不同的大鐵桶返回到加工點院子內。
張先生通過觀察發現,載著鐵桶的貨車都駛向了沈遼路方向。
昨天早上5時30分,張先生帶領記者來到神秘的加工點。此時加工點大鐵門緊閉,記者通過鐵門的縫隙向內觀察到,藍色的鐵桶高高堆積起來,隱約可以看到一個水泥加工池以及豎起的煙囪。
張先生與記者耐心等待了一個多小時后,大鐵門在既定時間打開。按照張先生提供的說法,記者佯稱租房子加工食品進入加工點,沒想到竟然沒有人出面阻攔。在加工點的院子內,呈現在記者面前的是上百只的大鐵桶,這些鐵桶滿身油污,由于時間比較長,鐵桶外的油污已經呈現黑色,并散發著酸臭氣味。
在個別鐵桶外壁上,還殘留著一些未變黑的油污,近距離觀察,這些油污呈淺黃色,如同豆腐渣或膏狀的糨糊,油污內還混著一些黑點。距鐵桶不足十步遠處是一處灶臺,灶臺上面架設著一口大鐵鍋,鐵鍋內殘留的也是淺黃色的膏狀豆腐渣類物質,惟一有區別的是,鐵鍋內的東西在陽光照射下顯得油膩十足。在鐵鍋的一側,記者看到一個藍色的塑料桶,塑料桶本身沒有任何標識,記者懷疑,這個藍色塑料桶內的物質,很可能就是某種添加劑。
用來攪動的棍子、過濾的篩子、防水手套等工具都散放在不同地方,但無一不是油黑色。正當記者確認油桶數目時,負責看院子的一名打工者走出房間,記者按照事先準備好的租房借口,開始向這名打工者了解內幕。打工者告訴記者,這里確實是加工油的,他只是負責加工,老板負責原料和銷售,但是這名打工者還是向記者透露,幾乎是每兩天就要拉走一車油,每車能夠裝5桶至6桶加工好的油。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