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據介紹,中國科技部于2004年啟動“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選擇水稻、小麥和玉米等三大糧食作物在湖南、湖北、江蘇、江西、四川、安徽、河南、河北、山東、吉林、黑龍江、遼寧12個糧食主產省份實施。“十一五”期間中國科技部加大了“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實施力度,累計建設“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面積達6.83億畝,共計增產糧食4008.68萬噸。
????據了解,“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實施以來,組裝集成出了一大批具有區域特色的三大糧食作物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栽培技術,形成了一大批創新成果。
????江西省承擔的“長江中游南部(江西雙季稻豐產高效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是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的一個課題。負責這項課題的江西省農科院院長、研究員謝金水說,課題組圍繞雙季稻高成穗率、高結實率、高充實度和保障發揮品種優質潛力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科技攻關研究,并取得重大突破。
????“這些技術及產品在50畝超高產試驗田和1萬畝核心區應用,連續4年使雙季稻畝產分別超過1250公斤和1100公斤,較全省平均單產水平高出70%和50%以上?!?謝金水說。
??江西省科技廳廳長王海說,江西省大力推進課題研究成果,在鄱陽湖平原、吉泰盆地和贛西綠色大米產區三大典型區域,每年建立雙季稻超高產田50畝、核心區1萬畝、示范區100萬畝、輻射區1100萬畝,為江西糧食的持續增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據統計,項目區較實施前累計增產了稻谷199.8萬噸,累計增加經濟效益32.14億元。
????“糧食豐產科技工程”**了全國超高產產量創新高。長江中下游稻麥兩熟制單季稻實現畝產超過900公斤、雙季稻高產攻關畝產達到1325.2公斤;黃淮海冬小麥/夏玉米創新了一年兩熟畝產達到1770.5公斤的紀錄,其中小麥平均畝產達到751.9公斤、玉米達到1018.6公斤;東北地區創造了春玉米連片畝產1183.49公斤雨養條件下的高產紀錄和百畝連片玉米機械化栽培1066.9公斤、遼西半干旱區1157.2公斤的紀錄。
????與會專家認為,這些高產典型**了中國糧食主產區高產的發展方向,充分展示了自主創新在挖掘糧食豐產潛力方面的巨大作用與效果,也為世界展示了中國有效保障糧食安全的科技實力。
????中國農科院研究員曾希柏說,中國人口多,人均土地、水資源有限,依靠科技手段提高糧食產量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通過開展“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集成各地糧食增產科技成果,促進和鼓勵現代科技手段在糧食增產上的運用,不僅能增加糧食產量,還能幫助農民實現增收。
????“十一五”期間,在“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項目實施區內實現了化肥利用率與灌溉水利用率提高了10%以上,農藥用量減少25%左右,每畝每年節本增效100元左右,增加經濟效益589.38億元。
??科技部副部長張來武說,“十一五”期間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實施取得重要成效,對提高糧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高素質的糧食科技創新隊伍、整體提升糧食生產的科技水平、促進糧食增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張來武說,從2011年開始,科技部將繼續組織實施“十二五”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總體目標,強化“十二五”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的頂層設計,完善管理體制和機制,整體推進糧食增產。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