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豐富 漁業資源的四川,自改革開放以來, 水產經濟以勃勃的生機與活力,持續快速發展,成為我省大農業中發展速度*快的產業之一,為保障 農產品供給和國家 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了重要貢獻。
回顧與展望,給我們劃出了一道四川水產業發展的輝煌軌跡。
四川已成為內陸 漁業大省
進入10月,眉山市東坡區多悅鎮紅巖村養魚農民彭國明家那180畝魚塘的鱸魚長大了。
鱸魚塘邊價30元/公斤,彭國明迎來一個豐碩的收獲季節。
據眉山市水產漁政局負責人介紹,目前,眉山市水產養殖面積已達21萬畝,水產品年產量今年可達11萬噸,年漁業經濟總產值達23億元,水產業已成為該市農村的重要產業,全市漁農人均漁業年產值高達13560元。
眉山水產業的發展是我省水產業的一個縮影。
據了解,到2008年,全省水產品總產量達到130.34萬噸;人均水產品占有量達到14.79公斤;漁業經濟總產值達到217.43億元;全省農民人均水產收入達到319.75元;全省水產養殖面積達到21.26萬公頃。今年全年預計全省水產品總產量達到135萬噸;全省漁業經濟總產值達到230億元,全省農民人均水產收入345元,增收25元以上。
四川,已進入我國內陸漁業大省行列。
這些年來,我省多種水產養殖模式蓬勃興起,形成了以池塘、水庫、稻田養魚為主的具有四川特色的多種養殖模式。養殖品種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幾個品種發展到30多個品種。我省水庫養魚大力推進健康生態養殖,調整規范網箱養殖,充分利用大中型水利水電建設項目形成的水面發展水產養殖,實現了快速發展;池塘養魚在改造更新老舊池塘、強化漁業生產基礎設施上下功夫,大力推廣“80:20”等池塘高產高效新技術,推動產量邁上了一個新臺階;稻田養魚在鞏固提高傳統的“溝凼式”、“平板式”養殖模式的同時,創新并推廣了“規范化”、“稻魚輪作”、“休稻養魚”新模式,使傳統的稻田養魚煥發出新的活力。
隨著水產業的發展,漁藥、漁飼料工業異軍突起。到2008年,全省漁用飼料產量超過百萬噸,產值達到18.86億元;漁藥產值達到2.18億元;加工產值超過1億元;流通服務業產值達到48.34億元。一批以漁用飼料、漁藥生產為主的企業應運而生,形成國內產量*大的漁用飼料、漁藥生產基地,并確立了在全國的**地位。
我省在水產科研技術推廣領域也捷報頻傳。全省在高密度流水養魚、網箱養魚、規范化稻田養魚、工廠化養魚、漁飼料加工、配方、投喂技術、水環境強化控制技術,水產病害防治技術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先后有47項科研成果獲得省、部級獎勵。漁業科技進步對四川水產業的跨越式發展起到了**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漁業的產業鏈不斷延長,新的空間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拓展。旅游休閑漁業涌現出了水產餐飲一條街、冷水魚品嘗一條溝、冷水魚節、河鮮節、“譚魚頭”、“生猛海鮮”等一批旅游休閑地和知名品牌。到2008年,全省休閑漁業產值近11億元。
水產優勢特色產業迅速發展。名特優新水產品產量占水產品總產量的比重由“十五”初期的約20%提升到2008年的40%。四川**資源優勢的冷水魚產業由10年前的幾十噸增加到2007年的近7000噸,居于全國**水平,冷水魚遠銷到歐美市場。從北美引進的斑點叉尾鮰在四川迅速形成規模養殖,其苗種繁育能力進入全國前幾位,產量更是不斷邁上新臺階,到2008年,產量已達到4.43萬噸。
漁業資源保護不斷加強。一是依照《漁業法》規定,進一步確立和完善了全省天然水域春季禁漁制度,有效遏制了漁業資源衰退的局面。二是積*組織各地開展魚類人工增殖放流活動,全省每年向天然水域投入大量魚苗魚種,僅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向天然水域投放魚種魚苗5650.3萬尾。近年來,全省累計放流魚苗魚種達到1億尾以上,促進了漁業資源增殖。三是大力加強魚類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到2008年,全省已建立1個***、4個省級、2個市(州級、4個縣級魚類自然保護區和9個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保護區的數量、面積、保護品種均進入全國前列。
水產品質量安全和監管工作得到切實加強。一是由我省籌備、爭取和實施的“農業部漁業環境及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成都”于2004年正式建成,為加強我省水產品質量監管奠定了基礎。二是加強日常抽檢,嚴控不合格水產品上市。三是大力推進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和無公害水產品認證。到目前,全省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達到188個、面積78.70萬畝,無公害水產品達到425個。
水產業托起農民增收希望
一灣一灣的魚塘碧藍碧藍,一幢一幢新建的農舍紅白相間,這里就是有名的仁壽縣鐘祥鎮中華村了。
近日,該村村民、鐘祥鎮漁業協會會長李林輝介紹了村里漁業發展情況。
“我是2002年開始大規模養魚的,現在有50來畝魚塘,去年養魚純收入有7萬多元。”老李說。
好多養魚戶也圍上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聊開了:“政府對我們養魚支持很大,以前路不通影響賣魚,現在都是水泥路,今年供電公司又來改造了線路”,“幫我培訓技術,還搞了電腦培訓”,“要說條件很好,就看我們自己的發展了”。
“我們是新農村建設示范村,要進一步發展就要多養賣得起價的名優魚。現在村里有一些名優魚,如江團,一斤至少賺四五塊錢。”李林輝說。
“就是,村里萬興高養叉尾鮰,一畝一年純收入5000多元。”村民伍洪安插話。
10多年來,在一批養魚能手的帶動下,中華村水產業迅速發展。目前,全村養殖水面達到1100畝,水產養殖戶達135戶,去年產魚1100多噸,漁業產值達1260萬元。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256元,高出全縣平均水平12%。
水產業,已實實在在成了中華村的支柱產業。
據了解,我省水產部門在充分保障和豐富市場水產品安全供給的同時,下大力抓好助農增收工作,積*扶持廣大農戶發展水產。全省城鄉先后出現了水產養殖專業戶、養殖大戶、養殖業主、養殖企業家,培育出一大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促進了農村經濟繁榮,帶動了農民的持續增收。據統計,全省農民人均水產收入由2005年的203.48元增加到2008年的319.75元,增加116.27元,增長57.14%。全省漁民人均收入由2005年的4421元增加到2008年的6364元,增加1943元,增長43.95%。
近年來,我省各地積*探索水產業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路子,取得了顯著成效,積累了不少經驗,涌現出了一批典型示范村。這些地方根據水產行業特點,利用自身優勢,選擇一批有水產發展條件的村社,開展新農村水產示范村建設,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到目前為止,全省以水產業為主導產業規劃并實施的示范村達到220個,這批示范村的水產業產值已經占到農業總產值的1/3以上,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來自水產業的收入幾乎占到了一半。
隆昌縣以“產業主導富新村”、“產業互動美新村”、“產業發展建新村”的思路,全力推進以發展水產養殖為主導的新農村建設,涌現出了普潤、石碾、周興、山川、金鵝、胡家等一批先進典型。2008年,全縣水產品總產量達到1.75萬噸,比上年增長20.7%;漁業產值1.49億元,比上年增長26.1%,帶動全縣農民人均增收100多元。
富順縣東湖鎮棬壩村、眉山市東坡區思蒙鎮花池村等村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水資源和群眾成熟的水產種苗生產技能,確定以水產種苗為主導產業,推進新農村建設。通過幾年努力,2008年,棬壩村生產各類魚苗2.5億尾,生產成魚80余噸,漁業總產值14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5000元,支柱產業初步形成。花池村以生產名優苗種為主,全村718戶中,從事養魚和苗種生產的農戶達到428戶。2008年繁育名優魚苗3.5億尾,培育優質魚種1500萬尾,成魚產量1200噸,實現漁業產值1600萬元,人均漁業純收入3170元,成為了該村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
羅江縣金山鎮千魚歡村對全村山、水、田、林、路、房進行整治,發展以養魚、識魚、觀魚、釣魚、品魚及銷售為一體的觀光休閑漁業,拓展漁業功能,延伸漁業產業鏈,提高漁業經濟效益,促進農民增收和新農村建設。2008年,全村養殖面積達到1100多畝,水產品產量達到1600噸,漁業收入2200萬元,加上休閑漁業收入,全村農民人均收入達到9821元。
通過示范村建設和養魚增收,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和村容村貌明顯改善。漁業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規模、標準化生產、漁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顯著加強;示范村彩電普及率、電話普及率、沼氣入戶率明顯提高;鄉村道路基本硬化,農村衛生條件、人居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呈現出農村風貌整齊、山水清秀怡人、農居庭院別致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景象,充分體現了水產業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大戰略” 推動漁業再上臺階
四川水產,正堅定地向現代漁業邁進。
據省水產局負責人介紹,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我省水產業發展的總體思路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和省委九屆六次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水產工作全局,緊緊圍繞發展現代漁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和新農村建設,全力實施水產業“轉變、拓展、提升”三大戰略,推進“四大工程”,著力培育水產養殖業和水產二、三產業,內涵挖潛與外延擴張并舉,突出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突破水產加工業,堅持區域化布局、規模化開發、集約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現代化目標的發展理念,加快推進漁業現代化,推動漁業發展上臺階。
我省水產業的發展目標是,到2015年,全省水產品總產量達到180萬噸,年均遞增5%;漁業經濟總產值達到430億元,年均遞增8%。
扎實推進“三大戰略”,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拓展發展空間,提升發展質量。
——繼續推進轉變戰略。以提高水產業發展質量、加快水產養殖業發展方式轉變為重點,以強化科技服務和管理體系建設為支撐,以提高資源利用率、改善生態環境、實現漁水和諧為目標,以水產原良種場建設為載體,大力推廣健康養殖技術,推進水產養殖向數量、質量、效益和生態并重的發展方式轉變。
——繼續推進拓展戰略。拓展水產養殖發展空間,努力增加水產經濟總量,在穩定已養殖水面的同時,推廣新的養殖模式和技術,開發利用新的養殖水域。拓展水產二、三產業,擴大加工能力和市場范圍,促進餐飲、游釣、觀賞等休閑漁業的發展。拓展養殖品種,以實施“一縣一品”、“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為途徑,充分發揮我省漁業資源優勢,加快水產養殖品的特色化、規模化進程。
——繼續推進提升戰略。提高水產業產業素質和競爭力,以養殖品種創新、養殖模式創新、漁飼料漁藥研發創新、技術推廣機制創新為重點,努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以不斷強化原良種體系、技術推廣體系、疫病防治體系、質量監測體系、漁政執法體系建設,提高水產業發展的支撐保障能力。
以全力實施“四大工程”為抓手,推動全省漁業上規模、上臺階,加快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轉變。
——大力推進水產優勢產業帶養殖和種苗“百場”工程建設。一是推進以新農村建設“一村一品”為重點的丘陵地區稻魚輪作工程建設。二是推進以長江及其主要支流為重點的名優水產品養殖帶工程建設。三是以災后恢復重建為契機,推進成都和盆周山區為重點的冷水魚養殖帶工程建設。四是推進水產種苗“百場”工程建設,健全***、省級、市(縣級三位一體的水產原良種體系,在實現水產種苗自給同時,努力占領西部水產種苗市場。
——大力推進水產龍頭企業“雙百”工程建設。緊緊抓住全省規劃和實施一批農業產業化重點項目的機遇,積*爭取把水產納入項目規劃統籌安排。對具有一定規模的龍頭企業加強引導,加大扶持,強化服務,發展100個水產龍頭企業,其中,***5個,省級20個,市、縣級75個;實現龍頭企業百億元產值,其中,年產值60億元的1個、10億元的2個、5億元的3個、1億元的5個、1000萬元的10個。初步形成龍頭連基地、基地帶農戶的水產產業化經營格局。
——大力推進水產市場和水產品加工增值工程建設。按照設施先進、功能齊備、交易規范、輻射面廣的要求,抓好成都、綿陽、攀枝花、內江、廣元、巴中等省、市級水產物流中心和批發市場建設,實現年交易量20萬噸、交易額30億元;抓好新津、雙流、都江堰、彭州、內江、眉山等地水產品加工企業的生產和經營,實現年加工產值10億元,走加工連基地、基地帶農戶的產業化發展之路。
——大力推進水產品質量安全和漁業執法保障體系建設工程。以省水產品質量監測中心為依托,抓好40個縣級水生動物防疫站、180個病害測報點建設,有效開展工作,為水產品質量安全起到保障作用。加強涉漁法規制度建設,切實加強漁業執法裝備建設,努力維護漁業生產秩序和漁民的合法權益。
據省水產局負責人介紹,我省將優化水產業的區域布局,平原地區將以發展池塘精養、水庫養殖為主,突出發展鮭鱒魚類、鱘魚、斑點叉尾鮰、長吻鮠、鱸魚、觀賞魚等名優水產品,建成規模化、標準化的生產基地;丘陵地區將以發展稻田養魚、水庫養殖、溪河養殖為主,突出發展以業主經營為主的稻魚輪作,建成重要的商品魚供應基地,并積*開發利用長江上游重要經濟魚類;盆周山區將以發展水庫養殖、溪河養殖為主,積*探索小水體特色養殖;攀西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將以發展湖泊、水庫養殖為主,建成特色漁業、旅游漁業基地,并發揮攀西地區的光熱資源優勢建設我省水產苗種早繁基地。
四川水產,正大步邁向明天。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