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目前,中國一些企業存在著只追求
主持人:本報記者 王瑜
嘉賓:法國農業科學院院士 納維勒
長期以來,在中國廣大農區,農民養牛主要為耕田,而不是為了吃肉,也就談不上肉牛業。自20世紀90年代初國家強調發展以草食動物為主的畜牧業以來,我國肉牛業呈現出****的快速發展勢頭,逐步形成了中原、東北、西南和西部四大肉牛產區。2005年,全國肉牛存欄1.06億頭,出欄5390萬頭,位居世界**;牛肉總產量716萬噸,位居世界第三位。然而,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和農村城市化進城的加快,我國傳統上“以耕代牧”的肉牛飼養模式受到沖擊,而比較效益低則促使更多農民放棄養牛而進城務工,這就導致近年來我國肉牛產業的發展形勢嚴峻,全國不少地方出現了大量宰殺母牛和犢牛的現象,肉牛存欄量大幅下降,絕大多數肉牛屠宰廠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牛肉的市場價格持續攀升。如何使我國肉牛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如何保障消費者對高品質牛肉的需求,已經引起了不少業內人士的關注。為此,本報記者采訪了“35年如一日”推動中法肉牛合作和中國肉牛產業發展的中法肉牛研究與發展中心法方主任路易·德·納維勒。
主持人:您好,納維勒院士。從1974年至今,您在中法肉牛合作領域已經耕耘了整整35年。在這35年里,中國的肉牛養殖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隨著拖拉機的普及,“以耕代牧”的傳統養殖方式受到挑戰,農村里養牛的越來越少,養的牛也越來越少。您是如何看待這一現狀的?
納維勒:在耕地方面,拖拉機的效率更高,因此更具有吸引力,但是我們應該讓農民認識到牛和拖拉機并不能完全等同,除了耕地,牛還具有提供牛奶、肉類產品等其他功用。作為一種天然的、健康的肉類,牛肉對城市里那些有購買能力、注重健康的消費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另外,養牛可以促進農業系統內部的循環,牛的糞便能使中國的土地更加肥沃,也更有利于生態保護。如果有了拖拉機就不再養牛,這就不對了。事實上,肉牛業恰恰是可以幫助窮人脫貧致富,可以讓青年農民留在土地上的事業。
我生活在法國中部,那里和中國一樣,也面臨著如何發展農業的問題。我們培養農民發展專業化養殖,這種方式不僅在法國得到了認同,而且引起了阿根廷等很多發展中國家的興趣。隨著專業化養殖的發展,在法國,放養的肉牛飼養方式已經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專業化的飼養場。當然,肉牛產業的發展,還需要政府層面的支持。就像以前中國領導人說“我有一個夢想,希望每個中國人每天早上都能喝一杯牛奶”,自此以后中國的奶業就得到了快速發展一樣,現在也需要中國的領導人關注肉牛的生產。中國的養牛業需要“兩條腿走路”,不光要發展專業化的奶牛養殖,也要有專業化的肉牛養殖。
主持人:發展專業化的肉牛養殖,中國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呢?
納維勒:中國的肉牛業不必從零搞起,而應當學習法國等肉牛業發達國家的經驗,以產業鏈為主線。國外先進的肉牛生產體系包括種牛、帶犢母牛、架子牛、育肥牛飼養、屠宰分割、物流配送、超市消費等產業鏈環節的有效組織與銜接。
在法國,所有牛肉都是可追溯的,這有利于食品安全和肉質提高。當然,可追溯制度是服務于消費者和食品監管者的,這與農民的想法相悖,因為農民“不想被監管”,所以這一制度執行起來并不容易。然而,如果消費者愿意為此支付更多的錢,那么對農民也是有益的。借鑒法國肉牛追溯管理的成功經驗,中法肉牛研究與發展中心已經于2007年開始建立全國肉牛身份識別與追溯管理技術系統,以實現肉牛在農戶、育肥場、屠宰分割廠、流通市場環節可追溯管理的技術集成,并在北京、吉林、陜西、廣西等省區的部分肉牛養殖和屠宰企業實現可追溯管理試驗示范。
中國要想建立肉牛業產業鏈,還必須解決**線養殖農民的技術和管理培訓問題。去年10月,中法肉牛研究與發展中心在北京舉辦了全國肉牛身份識別技術培訓班,邀請2名法方肉牛專家和3名中方專家,為40多名學員培訓了肉牛身份識別與追溯管理的技術細節和軟件應用,解決了肉牛飼養中耳標脫落、信息斷檔和上傳等實際問題。今年3月份,我們又組織了一些肉牛企業家到法國參加短期技術培訓計劃,旨在縮短中國肉牛企業在牛肉分割、熟食加工、肉牛育肥、追溯管理等技術與法國和歐洲的差距。這些培訓很受農民和企業的歡迎,但和中國為數眾多的養牛者相比,接受培訓的人還是太少了。在這方面,需要國家政策層面上有一個整體性的計劃和項目。我們在全球64個國家推廣利木贊肉牛養殖的過程中,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很多國家都是這樣解決的。
主持人:近年來,肉牛飼養所需的玉米等飼料價格的上漲使肉牛養殖成本不斷提高,不僅讓農民覺得“養牛不賺錢”而放棄養牛,也推高了牛肉價格,進而影響到城市消費。在法國有沒有類似的問題?又是如何解決的?
納維勒:對中國的肉牛養殖業來說,飼料也是一個核心問題。目前,中國一些企業存在著只追求肉牛品種而不重視營養供給的情況。然而要發展肉牛業,必須解決“車與路”的關系,有好車而沒有好路,車就跑不起來。同樣,只追求好牛而不重視飼養飼料條件,肉牛業也發展不起來。為了解決肉牛養殖的飼料問題,法國政府對農民有專門的扶持政策,鼓勵農民在丘陵、荒山地區種草。另外,我們還采取靈活的變通手段,比如說通過樹葉等的綜合利用來解決飼料供給及飼料營養問題。
現在,肉牛業發展面臨的*大困難是牛肉的價格比其他肉類價格高,不只中國如此。根據我們的調查,即使在歐洲,也只有30%的消費者是根據性價比來買牛肉的,其余70%的消費者**考慮的是價格。在這方面,中國應當學習法國和其他肉牛業發達國家的經驗,改變營銷策略。我們的銷售重點應該是瞄準這30%的特定消費群體,即那些有購買能力、追求健康的草食肉類的消費者,通過向他們銷售*貨真價實的牛肉及其生產過程,將生產者、加工者和消費者整合成一個鏈條。只要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建立起這樣的鏈條,盡管牛肉的價格高,養殖者的收益也有保證。
主持人:改革開放以來,您先后20多次來中國考察肉牛養殖并為中國農民提供技術培訓,是什么讓您克服種種困難做到這一切的?對中國那些有志于發展專業化肉牛養殖的農民來說,您有什么建議?
納維勒:我是一個農民,我要做的,就是要農民跟我一起學會養牛。我要用農民的語言傳授給他們復雜的知識。不光是法國的農民,也包括中國的農民。哪里有牛,哪里就有我。
我感覺做一個專業的養殖者非常難,因為他受制于很多外在因素的影響,比如說降水量、日照、干旱等,但畜牧養殖也是一個非常令人興奮激動的行業。要成為一個好的肉牛養殖者,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素質:**要學會適應,比如對手頭已有的資源進行改造,采用多種靈活的手段來解決肉牛的飼料營養問題;其次要考慮健康和衛生問題,如果肉牛發生了健康問題,多年的養殖努力都會付之東流,因此養殖者要具備相關的衛生知識;再次要改良基因,好的肉牛品種能夠使育肥期大大縮短,從而降低飼養成本;*后還要掌握一些會計知識,將前面三個要素結合起來考慮怎樣才能使養殖收益*大化。另外,還需要很強的溝通和營銷能力。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