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前幾個月相比,*近國內 大豆(資訊,行情)加工市場似乎又開始活躍了。一方面,大豆加工補貼政策浮出水面,另一方面,國儲大豆拍賣仍在繼續。同時,10月新糧上市,使得企業陸續出手收購原料。業內人士表示,已有一些企業在申報補貼,但“姍姍來遲”的補貼政策 價格優勢并不明顯。因此,企業此時收購新糧,或在“賭”國儲下一輪收購價不減。
9月23日,本報曾**報道了三省一區的大豆加工企業將獲210元/噸大豆加工補貼、總共補貼195萬噸的消息。受利空消息影響,9月30日大豆拍賣成交率僅為0.4%。此后一周內,大豆期價也持續下跌,下跌幅度達200元/噸左右。
綏化金龍 油脂有限公司的張先生告訴記者,盡管補貼政策來得有些晚,他還是很感興趣,但政策如何落實仍是一頭霧水,“不知道該由企業自行申報,還是由政府直接指定。”
“據說有些企業已經報名了,有要1萬噸的,有要5000噸的。”黑龍江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說。
記者從地方上獲悉,每噸210元的補貼落到企業手中不過100多元,地方儲備會收取40元左右的各種費用。已有部分油廠明確表示對國儲豆不感興趣,甚至開始掛牌收購新糧,且掛牌價略低于國儲補貼后的價位。
王小語表示,雖然補貼的消息已確證,但在目前新豆陸續上市的情況下能否完全落實還難說。“多數企業應該已開始收購了,目前省內村屯的收購價大約在每斤1.7元多。若參加每噸210元的補貼,相當于每斤1.75元左右,還要加出庫和短途運輸費用。”他說。
中華油脂網主編郭清保表示,國內大豆產區新豆陸續上市,但備受關注的新一輪大豆收儲政策,國家仍未給出明確答復。雖然中央相關部門和領導多次強調今年要提高糧食收購價,但他仍擔心今年的大豆收購價格存在下調的可能,因為大豆不是我國主糧品種,且去年的收購不太成功,前幾次的拍賣結果也不理想。
“去年,國儲收購的三等大豆價格為每斤1.85元。大家現在以1.7元以上的開秤價收購新糧,都是在賭政策,賭今年大豆收儲價格在1.8元以上!”郭清保說,“如果國家把收購價調到每斤1.7元,那么現在收購的企業就賠大了。”
王小語認為,“劃算不劃算,企業是會算賬的”。現在大批糧食還沒有完全上市,參與收購的企業規模都不大,一旦行情不好,企業會壓價收購或停收。進口大豆價格和國家政策是影響企業收購策略的兩個主要因素。10月11日進口大豆港口分銷價為每噸3800元,遠高于現在的市場收購價。
綏化金龍油脂有限公司的張先生表示,就現在的市場價格看,企業普遍還是可以接受的。雖然該公司還沒有正式開始新糧收購,并不是因為價格問題,而是對原料有特殊要求。
同步播報
競買國儲糧 中儲糧直屬企業受限
每經記者 何珺 發自北京
本周國家臨時收儲大豆競價交易將繼續進行。與此相關,上周國家發布增加部分交易細則的通知,要求中儲糧公司直屬企業除購買糧食用于中央儲備糧輪換用途外,不得參與競買。在新糧上市前,可購買上年生產的糧食;新糧上市后,只能購買當年產的新糧。
分析人士稱,此舉的目的是防止年年都有、屢禁不止的“轉圈糧”現象。所謂“轉圈糧”,是指在托市收購前,擁有收購資質的糧庫請企業“幫忙拍賣”糧食,企業拍賣下該糧庫往年收儲的陳糧后,并不從糧庫提貨,而直接在*低收購價執行期間賣給糧庫賺取差價。同時,糧庫重復獲得收購補貼。據報道,去年河南省中儲糧就曾查處過“轉圈糧”的問題。
另據悉,國務院常務會議昨日召開,會議要求加大補貼政策力度,穩定秋冬種面積。對小麥(資訊,行情的良種補貼繼續覆蓋所有的種植區域,在長江流域10省市及河南、陜西部分地區繼續實施油菜良種補貼,擴大馬鈴薯原種生產補貼規模。明年,小麥各品種*低收購價每市斤均提高3分錢,其中,白小麥每市斤提高到0.9元,紅麥和混合麥每市斤提高到0.86元。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