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三大
為嚴控
三聚氰胺事件必定使國內乳制品產業經歷行業發展陣痛。
近期,國家部委開始著手整治國內乳制品行業發展。7月1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與發改委聯合發文《乳制品工業產業政策(2009年修訂》,開始了自三聚氰胺事件以來的首次乳制品行業發展規范調整。
此消息發布后,曾一度攪動了乳制品行業輿論氛圍。不料,*近又有內部消息傳來,整個乳制品行業由此陷入了各執一詞的大爭論。
爭論源頭在于:為嚴控乳制品質量,由衛生部牽頭,對乳制品的《殺菌乳安全標準》、《滅菌乳安全標準》和《生鮮乳安全標準》,俗稱三大國標,進行重新制定,其征求意見稿很可能于近期公示。而這三大國標的起草者為國內兩大乳制品巨頭:蒙牛和伊利。
一時間,質疑聲四起。
“蒙牛、伊利兩家的意見代表不了整個國內乳業。”7月21日,在參加完由20多家省市奶協、20家奶企與學院專家組成的奶業發展高峰論壇后,中國奶協原常務理事王丁棉炮轟三大標準僅由兩家企業起草。
而王丁棉的議題也正是此次高峰論壇關注的焦點。由此,關于三大標準爭議不斷,整個乳制品行業被有些人士稱為陷入無聊的“口水戰”。
“作為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衛生部,在三大標準上也有很多難題需要平衡。”一位參與過標準制定討論的內部人士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之所以三大標準能引起這么多爭議,根源還在于它觸動了多方的利益關系。
爭論中,矛盾逐一浮現。三大標準的起草緣何引發熱議?標準又如何保證公平性?處于相對信息弱勢的消費者能從奶業的爭論中獲益嗎?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要結合中國現行大環境予以解答。
矛盾聚焦
標準由企業制定本不該成為論證矛頭的指向。
“企業作為生產的**線,其熟悉生產流程、生產指標。”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副教授、**的奶牛養殖業專家陳渝副教授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采訪時一再表示,由龍頭企業制定行業標準是國際慣例。
對此,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工程與食品安全學院副院長姜微波也表達類似觀點,“理論上講,標準由處于行業**線的企業、食品安全的直接負責人來參與制定,本身是一件好事。”
從蒙牛、伊利占據國內乳制品市場60%的份額來看,伊利、蒙牛也確實是行業的龍頭。既然如此,標準的起草緣何引起這么大的爭議呢?
7月20日左右,廣東省奶協原常務理事王丁棉與20個省市奶協代表、20多家奶企與學院專家齊聚重慶,對三大標準起草提出異議,并迅速形成了10項建議,于近期遞交衛生部。
王丁棉在接受其他媒體采訪時,直言三大行業標準僅由蒙牛、伊利兩家企業參與起草,不能代表國內全部乳企。其次,對于殺菌乳的定義有可能將復原乳劃歸滅菌乳、巴氏奶范疇,這樣的標準只能是有利于以滅菌乳常溫奶為主攻市場的蒙牛、伊利的發展。
常溫奶與巴氏奶兩大陣營的爭斗不必言說。據本報記者采訪了解,對于王丁棉等人矛頭指向蒙牛、伊利兩大企業來制定標準,各專家說法也是各執一詞。
按理說,蒙牛、伊利起草三大標準,也僅僅是在起草。起草過后還有政府審查并廣泛征求意見,各方為何反應如此激烈?
對此,陳渝認為這種爭論局限于部門利益,“矛盾的指向不應該是誰制定,而是等意見稿出來,如果哪一條覺得不對,可以提意見”。但是,目前的爭論只是在憑空的猜測上,“于行業發展不利”。爭論源于誤解。
但是,對此也有不同聲音。
“標準的制定,本身就是對各方利益的一種重塑。”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分析師宋亮認為,利益關系理不順是爭論的根源。“在某種程度上,誰有起草權利,誰就掌握了話語權。”
姜微波副院長也表達類似觀點,為什么大家去爭起草權?原因還在于起草權利背后的話語權。
盡管如此,上述專家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采訪時都表示,起草稿尚未公示,此時爭論太早。但是,對于王丁棉等專家的10項意見,政府部門應該給予充分考慮,對起草的三大標準進行嚴格審查。
三大標準僅僅在起草階段就遭遇眾口難調的困難,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府內部人士表示,衛生部如何平衡標準背后的利益糾葛,目前來看,還是一個燙手問題。“以政府強制性標準打壓鮮奶發展,肯定是行不通的。”
“標準由誰起草不是矛盾的焦點,問題關鍵在于如何保證標準的相對公正性。”姜微波副院長表示,政府在審查起草稿時,應“充分公示”,并廣泛征求意見。
國家到底是支持鮮奶還是常溫奶發展及三大標準的出臺是否具有公正性,是剝離了爭論紛擾外衣后的真正論題。
而業內專家表示,在奶業的諸多問題中,概念的模糊一直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也是爭論引發的直接導火索。在這場看似熱鬧的爭論中,消費者卻越來越糊涂了。
概念的背后又是利益在作怪。
誰在模糊概念
盡管相關方費盡口舌,但作為信息弱勢一方的消費者對此卻越來越模糊。在辨清概念和模糊概念的背后是利益的爭奪。
國內有兩大陣營:常溫奶和鮮奶的市場爭奪。“滅菌乳是生產中殺滅牛奶中所有細菌,存放時間較長,價格較便宜,因此這種奶被稱為常溫奶,蒙牛和伊利是常溫奶的代表;殺菌乳是殺死生鮮乳中部分細菌,在營養學上,營養價值更高,但原料是生鮮乳,價格相對高,存放時間也較短,這種奶被稱為巴氏奶,國內以光明、三元為代表。”姜微波副院長表示,因為滅菌乳殺死全部細菌,在口感上要差一些,“往往會往常溫奶中添加些奶粉恢復口感”,而常溫奶生產中用奶粉還原成液態奶的做法也一直存在。
“比如蒙牛、伊利等廠家,市場份額很大,但是他們的奶源基地只占到30%到40%。”姜微波副院長表示,常溫奶中復原乳存在的情況要多一些。
三大標準的制定,如果模糊了殺菌乳、滅菌乳以及復原乳的概念,對某些廠家的發展,其中的利好是顯而易見的。這樣的結果背后是打壓了鮮奶在市場的爭奪優勢,其實*終損害的是消費者的利益。
但是,據中國商報記者了解,概念不清并非今天才出現,在業界,滅菌乳、殺菌乳和復原乳間,因為概念混論,一直存在爭議。
“嚴格來說,滅菌乳、殺菌乳與復原乳不是一種分類標準下的結果。”姜微波副院長對此解釋,滅菌、巴氏殺菌乳是指工藝,而復原乳是牛奶經過滅菌后生產成奶粉,又還原成液態奶,經過兩次殺菌,復原乳肯定是滅菌乳。但是,目前慣用用法是滅菌乳僅僅指超高溫滅菌的常溫奶。
“復原乳列入滅菌乳、巴氏消毒奶的范疇,會使消費者無法從外包裝上區分購買到的鮮牛奶。”王丁棉一直認為,在現實消費中,一旦如此劃分,用生鮮乳為原料的巴氏鮮奶將被混淆。
理論與現實出現偏差。
當然,也有專家曾為復原乳正名。“在我國地域差異下,復原乳的存在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保存和長途運輸,滿足各地區對牛奶的需求。”陳渝副教授認為,“滅菌乳等于復原乳等于不好,這種認識是不對的。”
復原乳位置尷尬。
但是,姜微波副院長及質檢方面的人士認為,從營養學上講,巴氏鮮奶的營養成分都明顯高過常溫奶和復原乳。
據了解,2004年所謂“禁鮮令”的出臺,圍繞的焦點就是包裝禁用“鮮”字,抹殺了巴氏殺菌乳作為新鮮牛奶的優勢,引起了業界諸多爭議。業內對此爭論不已,2004年的“禁鮮令”一再推遲實施日期,到2008年1月,經改動后,該條令才又界定殺菌乳在包裝上可標“鮮牛奶”,滅菌乳可標“純牛奶”,而使用復原乳要標明使用的比例。事實上,承認了巴氏鮮奶的商品名。
此次,三大標準的起草被業界不同聲音指出,實際上是“禁鮮令”的死灰復燃。一旦被正式采納,巴氏鮮奶將再次失去市場競爭優勢。
可以看出,在混論概念系統中,理清復原乳是一條線索。
復原乳的“復雜”身份
“在國外,巴氏鮮奶是市場的主流。”姜微波副院長坦言。
復原乳一直飽受爭議,為什么卻一直存在呢?陳渝認為,我國的奶牛養殖帶具有不均衡性,在東南沿海不適合奶牛生長的地方,復原乳體現出存在必要。“在調節生鮮乳上,生鮮乳產量過剩,也會制成奶粉進行儲存。”
其次,宋亮認為,“復原乳(還原奶,原料為奶粉,經過一定工藝還原為液體奶出現的原因有兩個。”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分析師宋亮對中國商報記者分析,一是進口奶粉價格非常便宜,用還原乳生產液態奶,成本較低;二是相對安全。
在這種情況下,用復原乳生產液態奶,顯然要比用鮮牛奶為生產原料的滅菌乳、殺菌乳成本低很多。
對常溫奶實際上包括以生鮮乳為原料的超高溫滅菌乳和復原乳兩種,國家相關政策試圖做過一些調節,但收效甚微。
《關于加強液態奶標識標注管理的通知》即所謂的“禁鮮令”*終妥協,其界定為“標鮮、標純、標復原”的原則。即巴氏鮮奶上標注“鮮奶”,滅菌常溫奶標“純”牛奶,而復原奶要標注“復原”字樣。
在產品上標不標“復原”字樣在多年前已經過數次爭論。“禁鮮令”的出現,讓這一問題終于浮出水面。但是界定三者的嘗試歸于失敗,原因在于理論的界定會模糊消費市場中產品的差異。
而此次三大標準,在對巴氏陣營的強烈質疑中,認為其將再度模糊這一概念。
“復原乳的存在,根本還是在于低廉的進口奶粉價格。”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宋亮認為,復原乳的存在大大降低了液態奶的生產成本,也是很多企業阻撓標注“復原”的根本原因,“國際奶粉價格走高的話,還會有廠家生產還原奶嗎?”
其次一個原因是進口奶粉的安全性。宋亮認為,這是很多廠家在借此規避食品安全問題。
復原乳因為種種原因,一直復雜地存在著。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與發改委聯合發布的《乳制品工業產業政策(2009年修訂》中要求,“液態乳生產企業所用生鮮乳****奶源可控”。這一表述又演繹出不同理解。
還原奶被禁成為一種解讀,但陳渝、王丁棉、姜微波等專家表示,這僅僅是誤讀。“意思是生產企業如果使用生鮮乳,則生鮮乳要求****可控,而不是說必須使用生鮮乳,取締還原乳。”
可以預見,復原乳在目前大環境中有存在下去的必要,爭議也必不可少。背后依然是利益的支撐。
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利益布局
三大標準論證漸趨白熱化。
在輿論關注常溫奶與巴氏鮮奶兩大陣營的激烈對立外,另一個主要矛盾也逐漸浮現:“此次爭論*難取得一致的在于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在利益布局中的較量。”
“據我了解,光明、三元等在討論中并沒有表現出很多反對意見。”一位曾參與標準起草討論的政府內部專家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采訪時透露,對標準由蒙牛、伊利兩大企業來制定,反對聲*大的還是地方中小企業。
該人士解釋,因為大企業對于產品的技術控制相對嚴格,起草的技術標準也相對較高,這對一些地方中小企業而言,會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事實證明這種論斷不是沒有道理。
在7月16日,于重慶舉行的奶業高峰論壇上,匆匆趕來的“巴氏陣營”的奶企中,地方企業占多數。在這次論壇上,除光明乳業外,其余近20家奶企以燕塘乳業、新希望乳業、古城乳業等二線城市的奶企居多。
“拿蛋白質指標來講,如果定位為2.95%,很多奶企是達不到標準的,更別提農民的奶站奶源了。”該人士表示,正因如此,對兩大企業制定標準,很多地方中小企業可能很難達標。
在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利益糾葛上,可能還存在另外一個原因,“中高檔乳制品盈利性狀況很好,在這一產品上,伊利和蒙牛再提高技術標準,其他乳企可能會出現分歧。”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宋亮表示,標準的提高顯然不利于地方中小企業參與中高檔乳制品市場的爭奪,“也會成利益沖突的焦點”。
上述人士透露,在標準的問題上,利益相關部門間的扯皮現象的確存在。“如果不能平衡諸多因素的利益關系,標準很可能難產”。
“比較科學合理的做法是,按值定價。”上述專家認為,可以本著優質優價的原則對生鮮乳進行定價。“比如,有些奶站的蛋白質指標是2.6%,收購價格可以低一點,蛋白質指標是2.9%,價格就定高一些。”在消費終端市場來看,有些人是需要高蛋白的,如老人、孕婦等,但也有人對低蛋白有需求。
乳業專家王丁棉認為,如果強行制定蛋白質2.95%可能會對奶農造成影響,建議分成不同的檔次來制定,蛋白質可以從2.7%至3.0%分成幾個不同檔次,為以后的優質優價收奶提供依據。
“一個標準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希望標準定得高一些,保障食品安全,這是大企業起草可能帶來的結果;從企業發展來看,標準過高,可能會使其他企業面臨生存難題。”該政府人士表示,當然并非一定是標準高就安全,“標準太高,可能會導致一些企業為達到標準會增加添加劑等行為,反而不利于食品安全”。
“從執行來看,我們希望標準是經濟的、安全科學的,同時具有適用性。”該人士認為,片面強調任何一方都可能導致標準“不標準”。
“從長遠來看,標準制定是有利于乳制品行業健康發展的。”宋亮強調,關鍵不是誰起草標準,而是出臺后的標準是否具有適用性、是否能起到積*作用。要達到這一目標,政府的審查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探 究
充分公示期與執行力度
任何標準都要經過起草、審查、公示和廣泛征求意見等階段,為何三大標準在起草階段就已經爭得不可開交?原因只可意會。
王丁棉曾公開表示,三大國標起草的討論稿已出到第三稿,而征求意見的公示稿很可能將于近期掛出來。“根據以往經驗,公示稿掛出來后在二三個月內就會定稿,而若等到那時再收集意見、反映情況,再修改就來不及了”。
對此,其他專家也有自己的看法。
“誰起草還是次要問題,關鍵在于政府的嚴格審查。”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工程與食品安全學院副院長姜微波認為,企業之所以爭著起草標準,完全可能在技術、概念界定等方面做出利于本企業發展的標準參數。對此,政府應該嚴格審查,體現出標準的公平性、適用性。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專家對以往某些意見稿的公示、審查流程都保留看法。“往往是找幾個內部專家論證一下,就算通過了。所謂的公開公示,也就是在內部公示一下,事實上缺乏廣泛征求意見環節。”
因此,為保障標準適用性,專家要求標準起草稿要經過充分的公示期,并進行廣泛征求意見,“一個標準不是說改就能改的,而它對行業的發展又有著很大影響力,因此它的出臺必須慎重。”
除對三大標準充分公示外,要對行業發展起到作用,專家認為關鍵還在執行力度。“國內并非缺乏標準,但因種種原因,很多標準事實上并未被真正落實。”
三大標準要起到規范行業發展作用,*后還是落實到執行上。
據悉,衛生部近日表示近期將在官方網站上公示上述三個乳業標準,廣泛征求消費者、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的意見,強調標準制訂不會受一家企業左右。
文/劉京玲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