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國夏糧又獲豐收。 農業部部長孫政才近日宣布,今年全國夏糧預計產量將達到2450億斤,創下新 中國成立以來**次連續6年夏糧增產的佳績。但 糧價依然是一個相對敏感的問題。夏收時節,從專家到農民,對糧價都給予了特別關注。
根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1月份至6月份,我國糧食價格環比分別上漲0.2%、1.0%、1.5%、0.4%、0.8%、0.6%,已連續6個月上漲,累計漲幅達4.9%。由于在我國CPI樣本中,食品類商品權重占到了33.6%,因此,專家擔心糧價如果持續上漲,恐怕會形成通脹壓力。
而農民則擔心豐產不豐收,出現谷賤傷農的現象。
專家和農民的擔心,一個屬于宏觀經濟運行問題,一個屬于老百姓的吃飯問題。兩個*端,凸顯了糧食價格的重要。
那么,糧食價格又會怎樣運行呢?
決定糧價的因素主要有種糧成本、供求關系、市場投機行為和政府的相關政策。糧價的運行趨勢,應該是這四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種糧的成本看,種子、農業機械、化肥、農藥、電、油等的價格都會對糧價形成影響。綜合各方面的信息,上述商品的價格有漲有落,對糧價的*終影響是偏中性的。
從供求關系看,隨著我國人口的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糧食的需求也在逐漸增加。但此類需求的增加應該是漸進的,不會出現驟然放大的情況,加上近年來我國糧食連續豐收,供給充足,因此,需求的增加對糧食價格的影響不會很大。
從市場投機因素看,近年來國際市場糧食價格曾出現大幅波動,但這種波動并非由有效需求的增加引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國際熱錢炒作的結果,同時與計價貨幣美元的無節制發行有很大關系。由于我國糧食基本能夠自給自足,進出口數量不大,糧食市場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因此,國際市場價格的波動傳導到我國會大幅衰減,對我國糧食市場價格的影響有限。
從政策面看,政府近年來加大了對“三農”的扶持力度,農民的種糧積*性高漲,糧食產量不斷增加。此外,在糧食調控逐步引入市場機制的過程中,政府運用市場手段調控糧價的能力在不斷增強。這都為糧價的平穩運行提供了堅實基礎。從長遠來看,要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還要付出很多努力,其中維持糧食產量的持續增加是*重要的,為此,政府已出臺了增加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的規劃。而要保證糧食不斷增產,就要讓農民種糧有賺頭。從這個意義上講,國家會逐步提高糧食收購價格,讓農民得到實惠。
但提高糧食收購價格不會導致糧價水平的顯著上漲。這是因為,國家會根據糧食市場供求狀況,適時吞吐糧食,來保證市場價格的平穩運行。在去年上半年國際市場糧價大幅上漲時,國家有關部門在繼續安排政策性糧食通過糧食批發市場公開競價銷售的基礎上,適時增加了投放數量,合理確定銷售底價,有效防止了國內市場糧價的過度上漲,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也有效地保護了消費者的利益。為穩定市場糧價,保護農民利益,國家在部分主產區及時實施了臨時收儲等政策措施。今年國家在主產區繼續執行小麥、稻谷*低收購價政策,較大幅度提高了小麥、稻谷的*低收購價格水平。這些政策措施的實施,對有效應對國際市場糧價大幅波動,保持國內市場糧價的基本穩定,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因此,我們有理由對維護國內糧食市場基本穩定充滿信心。
在目前我國糧食的購銷體制下,政策是決定糧價的*主要因素。政府既要關注專家們關注的宏觀經濟運行的問題,也要關注農民們關注的種糧劃不劃算的問題。這就形成了較為明確的價格區間,就像股票市場中運行通道。而為了保證經濟的平穩運行,政府會盡量收窄這一價格區間。
再者,從糧食的基本屬性看,糧食的主要功能畢竟還是滿足人們吃飯的需求,因此,不考慮大規模投機的影響,糧價的走勢應該是基本平穩的。
由此可見,糧價的穩定運行值得期待。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