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名詞解釋
食品容器、包裝材料用
食品容器、包裝材料的添加劑標準已增至九百多種,食品包裝安全做到有據可依
?
將新聞進行到底
三鹿奶粉事件讓很多國人知道了三聚氰胺,*近發生的仿瓷餐具是不是“有毒餐具”的一場風波,讓更多消費者了解到了包括餐具在內的食品容器、包裝中的三聚氰胺以及安全問題。
近年發生的一次次食品安全事件,讓消費者開始關注食品以及添加劑使用的安全問題。然而食品包裝作為食品的“隱形添加劑”,往往被人忽視。其實,食品包裝安全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部分。在今年6月1日,隨著新《
——記者觀察——
仿瓷餐具成為幼兒餐桌“寵愛”
目前,我國仿瓷餐具種類多樣,使用非常普遍。無論是在家樂福、沃爾瑪等大型超市,還是批發市場,隨處可以看見這種外觀類似瓷器,耐摔、可進行微波加熱的仿瓷餐具,如碗、碟子、湯匙、餐盒等。據銷售人員介紹,仿瓷餐具色彩艷麗、造型多樣、價格便宜,因此受到了不少消費者尤其是兒童、青少年的喜愛。在日常生活中,仿瓷餐具由于耐摔、輕巧、使用方便等優點,成為幼兒餐具的**。仿瓷餐具被認為是萬能餐具,裝啥都行,怎么使都行,誰使都行,使多久都行。
其實不然。這種穿著美麗“外衣”的餐具,卻有可能成為人體健康的“隱形殺手”。備受關注的“仿瓷餐具”風波所涉及的部分企業,在原料中擅自添加脲醛樹脂等不允許用于食品包裝的原輔材料。
據北京凱發環保技術咨詢中心做的抽樣調查發現,在北京連鎖超市銷售的5種樣品,不僅可提供產品生產企業生產許可證,且按照國家標準檢測合格;而批發市場銷售的10種樣品,只有1種產品銷售商可提供所銷售產品生產企業的生產許可證,但產品檢測不合格。核磁共振實驗證明,批發市場銷售的10種仿瓷餐具全部使用了不能用于食品包裝制品的脲醛樹脂,有些產品甚至全部由脲醛樹脂制成。
——問題隱患——
美麗“外衣”缺乏標準規范
據相關專家介紹,制造仿瓷餐具的主要原料是三聚氰胺甲醛樹脂,又稱密胺樹脂,作為三聚氰胺與甲醛反應所得到的聚合物,其物理和化學特性都與小分子三聚氰胺不同,無毒性,與加入奶粉中的三聚氰胺完全不是一回事,兩者截然不同。
但是由于某些企業使用脲醛樹脂作為原料生產仿瓷餐具。尿素與甲醛反應得到的聚合物便是脲醛樹脂,易于吸水,遇到強酸、強堿易分解,達到80℃以上遇水容易釋放出甲醛。
甲醛作為一種無色的強烈刺激性氣體,已被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為致癌和致畸形物質。長期接觸低劑量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眼部疾病、新生兒畸形、精神抑郁癥,使新生兒體質下降,造成兒童心臟病等。
為什么部分企業用脲醛樹脂來替代密胺樹脂呢?秘密在于背后的經濟利益。據悉,目前市場上密胺樹脂每噸價格在1.5萬元以上,而便宜的脲醛樹脂,價格只有密胺樹脂的1/4。由于成本相差太大,密胺樹脂生產的仿瓷餐具價格相對較高。一些獲證大企業生產的合格密胺餐具很難打進市場。
專家表示,劣質仿瓷餐具會大行其道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標準的缺位。據歐盟相關標準規定,餐具中,甲醛單體遷移量為每升不超過15毫克,三聚氰胺單體遷移量為每升不超過30毫克,甲醛遷移量比三聚氰胺遷移量要嚴格一倍。
我國于1989年6月1日起實施的《食品包裝用三聚氰胺成型品衛生標準》中,盡管規定了三聚氰胺成型品的衛生要求和理化指標,但是沒有對游離出的三聚氰胺遷移量限量值作相應規定,也沒有規定脲醛樹脂的檢測項目;2004年5月1日實施的《食品容器、包裝材料用助劑使用衛生標準》,對使用脲醛樹脂及遷移出的甲醛量限量值亦無規定。
標準沒有清楚要求,產品說明書也不做準確聲明,由于部分企業鉆了國家標準的漏洞,使用脲醛樹脂生產仿瓷餐具,給消費者的健康帶來了安全隱患;也由于標準的缺位,給政府監管和監測帶來了難度。
——有據可依——
脲醛樹脂被明令禁止
不過目前,這樣的情況正在逐步改變。今年6月1日,隨著《食品容器、包裝材料用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GB9685-2008)的正式實施,食品包裝安全有據可依。
對于仿瓷餐具的標準,《食品容器、包裝材料用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明確規定,只允許使用三聚氰胺甲醛樹脂。上海食品藥品監督所彭少杰透露,《食品容器、包裝材料用三聚氰胺成型品衛生標準》(GB9690-2009)新標準將于9月1日正式執行,對甲醛含量有了嚴格的限制,甚至比歐盟的標準更嚴格;還明確規定在仿瓷餐具的生產中不能使用脲醛樹脂和酚醛樹脂做原料。
含苯油墨停止使用
“根據新標準,一次性紙杯和陶瓷餐具等的安全使用,將成為我們的新關注點。”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金獅說。
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張欽發曾指出,一次性紙杯在生產中為了達到隔水效果,會在內壁涂一層聚乙烯隔水膜。劣質紙杯采用再生聚乙烯,在再加工過程中會產生裂解變化,產生許多有害化合物,在使用中羰基化合物在常溫下不易揮發,但在紙杯倒入熱水時,就可能揮發出來,易向水中遷移,所以人們會聞到有怪味。如長期攝入這種有機化合物,對人體是有害的。
董金獅說,新標準適用于所有食品容器、包裝材料用添加劑的生產、經營和使用者,特別是食品接觸用塑料、紙制品、橡膠等材料中用到的增塑劑、增韌劑、固化劑、引發劑、促進劑、防老劑、阻燃劑等及有關膠黏劑、油墨、顏料等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
除了聚乙烯隔水膜的問題外,如今美國和日本等國家都在使用非苯油墨,而我國仍在使用含苯油墨。“原本我國在油墨等方面沒有國家標準,一些劣質的紙杯外層印刷的油墨,成分中含有苯和甲苯,苯是公認的致癌物。根據新標準,這樣的油墨都將不能再使用。”董金獅說,對于陶瓷餐具來說,在其色彩斑斕的“外衣”下,可能隱藏著鉛、鎘等重金屬含量超標的問題,直接威脅著消費者的健康,新標準也將對之有明確的規定。
添加劑標準由65種擴充到959種
“在生活中,很多包裝材料及其使用的添加劑都可能含有有毒有害物質,由于這些物質的釋放和遷移大部分是隱、慢性的,況且有些包裝材料或使用的添加劑只有在一定時間、溫度、濕度、酸堿度等條件下才會釋放有毒有害物質,不易被察覺。”董金獅表示,從食品安全角度講,食品包裝有害物質存在的安全隱患會直接威脅到消費者的健康,導致各種慢性、亞慢性甚至癌癥疾病的發生。
“新標準參考了美國和歐盟的相關法規和標準,批準使用添加劑的品種由原標準中的65種擴充到959種,并以附錄的形式列出了允許使用的添加劑名單、化學文摘登記號、使用范圍、*大使用量、特定遷移量,或*大殘留量及其他限制性要求。”董金獅說,新標準要求更嚴格、明確。如新標準中對食品容器、包裝材料允許使用及使用要求明確強調“未在列表中規定的物質不得用于加工食品用容器、包裝材料。”
目前,市場上用于食品容器、包裝材料的添加劑種類繁多,即使新修訂的《食品容器、包裝材料用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已增至959種,但與實際相比,仍顯不足。針對沒有列入國家標準中的添加劑及用于食品容器、包裝材料的相關物質,衛生部組織起草了《食品相關產品新品種行政許可管理規定》,明確了食品相關產品新品種的許可范圍、申請與受理程序及需要提交資料等內容。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