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年初的一場雨雪冰凍災害,緊接著一場特大地震,讓很多人都擔心,今年的
?
小麥玉米科學搭配,增產增效的新種植模式使河南夏糧產量再創歷史新高
王學洲是河南省浚縣巨橋鎮劉寨村的村民,他今年收完小麥后,種植了20畝的玉米,在他的玉米地里記者看到,綠油油的玉米長勢喜人,王學洲在地里不斷穿梭忙碌著,而*引起記者注意的是他手里不斷晃動的一只不大的白色塑料瓶。
記者:“你撒的是什么?”
村民王學洲:“我撒的是呋喃丹。”
記者:“做什么用的?”
村民王學洲:“主要治玉米后期的蚜蟲。”
這么小的瓶子,這么大的玉米地,記者原以為他手里的瓶子撒不了多大的面子,而王學洲的回答讓記者感到吃驚。
記者:“一畝地大概用多少?”
村民王學洲:“一畝地就是一瓶半。”
王學洲告訴記者,以前既使在夏季,治蟲也必須要使用噴霧器,費工費力。
村民王學洲:“天熱使用噴霧器人容易中毒,另外面積大了治蟲效果不好。”
現在縣里農科所推薦這種新型的生物殺蟲藥,既科學又方便,而且在價格上也非常低廉。
記者:“一畝地大概費用是多少?”
村民王學洲:“就是四元錢。”
王學洲還告訴記者,現在他們不但治蟲科學化了,而且自己地里一年里輪作的小麥和玉米,農科所想出的辦法,也讓他怎么也想不到。
村民王學洲:“以前我們就是聽廣告,廣告上說哪個品種一好,他們說是怎么好,但是*后,有的不抗病,有的是不抗倒伏。”
河南省的農作物一年兩熟,一年中輪種小麥和玉米,在*近兩年,王學洲越來越多的聽到了這樣的一個名詞,叫做玉米小麥高效品種搭配種植。
村民王學洲:“小麥不倒伏,它能跟玉米錯開時間。”
按照傳統的種糧觀念,如果小麥和玉米兩個品種都高產,那么輪種兩季加到一起全年的收成也應該很高,但河南省的科研部門在研究中卻發現,有些地方雖然輪流種了兩個優質高產的品種,但由于地理環境的影響,全年的糧食總產卻往往并不高,因此,他們提出了小麥玉米科學搭配,增產增效的新種植模式,這真能換回好收成嗎?
在河南的農業大學,李潮海這樣告訴記者。
河南大學農學院院長李潮海:“兩個作物是種在一塊地上的,但是過去研究技術的時候是割裂開研究,它不利于全年兩個作物在同一塊土地上的均衡增產。”
據了解,河南省在地里位置上南北緯度夸度大,全省的關照時間也*不均衡,對農作物的成熟期影響很大。
李潮海:“像豫北這個地方,積溫比較少,年平均溫度比較低,小麥要種的早一點,玉米就要種植生物期偏短一點的,尤其是后期灌漿速度,比較快一點的這樣的品種。”
有了科學的搭配種植模式,那么搭配以后的品種又將如何提高它的產量?程相文,浚縣農科所所長,我國**的玉米育種專家,創造了世界夏玉米高產記錄,被譽為種子界“種子加速器”。
浚縣農科所所長程相文:“每畝地都是種兩千多株,很稀吧,當時又不知道病蟲害的防止,肥料使用辦法,都是粗放的。”
村民王學洲:“以前施肥一炮轟,就是撒施,往里撒。”
一炮轟式的粗放式的種植,不但使肥料得不到高效的利用,而且也使玉米很難提高產量,程相文認為,要提高玉米的單產,除了要有優良的種子,引導農民精耕細作以外,一定要增加種植密度。
村民王學洲:“以前每畝種植3700株到3600株,現在4500株到4400株。”
密度增加了,那么高密度的種植又如何解決通風和光照的問題?在浚縣記者看到,所有的玉米在種植上它的行距都是不相等的,這是為什么?
程相文:“用寬窄行,寬行解決通風道,充分利用邊行優勢,通風透光了,桿子就硬了,病害就減少了。”
王學洲按照縣農科所提供的小麥和玉米搭配品種種植已兩年了,糧食全年增產了許多。
村民王學洲:“這就是我今天收的小麥,今年收了兩萬多斤,比去年多收了3千多斤。”
不但小麥的產量比以前增加了,而且去年玉米的畝產也達到了1500斤,比過去增加了近一半。
河南大學農學院院長李潮海:“通過品種的有效組合使全省北部中部南部它的光熱資源都能夠充分的利用,從這個角度我們來挖掘全省兩熟(作物)的生產潛力。”
吉林三安公司的農業科技種植模式讓農民得到實惠
河南省利用豐產科技工程,大膽創新,使科技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占到了50%以上,今年河南的夏糧產量達到612億斤,比上年增產13.2億斤,實現連續六年增產,再創歷史新高,其實農業創新,各有各的高招,種植模式的創新,也是其中的一種,下面就到另一個產糧大省吉林去看一看。
楊亮,是吉林省永吉縣萬吉鎮的村民,看他敲盆的架勢,你一定會以為他是個養鴨專業戶,其實他的主業是種植水稻,養鴨只是他的副業。
記者:“你為什么要養鴨子?”
村民楊亮:“主要為了種有機稻,不打農藥,讓鴨子在田里除草,第二還為了增加收入。”
用鴨子除稻田里的草,這在以前楊亮是想都不敢想的一件事。
村民楊亮:“以前鴨子進稻田都趕出來,不讓它下稻田,害怕把稻子糟蹋壞了。”
在楊亮承包的水稻田里記者看到,他家今年種植的水稻長勢非常良好,由于不施農藥,田里大的雜草有楊亮自己人工拔除,小的雜草和害蟲,則有這些鴨子清除掉,而且鴨子還能給稻田提供一定的肥料,楊亮告訴記者,這種科學的種植水稻的模式,是一家叫做三安農業科技公司提供的。
村民楊亮:“按它的模式種植,種植超有機食品,我想是很好的。”
在楊亮的家里,他拿出了與吉林市三安萬昌農民專業合作社簽訂的水稻種植合同,在這份合同里記者看到了這樣的內容,即楊亮按照三安公司的規范種植15畝水稻,三安公司則免費提供有機肥,提供防治病蟲害的技術支持,糧食收購的價格要高于市場價。
村民楊亮:“今年收購價上浮12%,我們要多收入3000元到2000元。”
按照合同規定,三安公司必須提供必要的有機肥、堅決不用化學農藥除蟲除草,以保證真正的有機水稻的品質,那么他們又是怎樣讓農民做到的?
北京三安農業科技公司負責人張令玉:“生命信息調控技術用在農業上,用在肥料上,用在農業上,用在植物保護劑上,都是活的微生物,實際上是一套不同功能的微生物所組成的一套技術。”
村民楊亮:“這種就是三安有機肥,我們就是春天翻地之前使用的有機肥料,這種是土壤凈化劑,這也是在春耕時候揚在地里的,這個就是后期植物保護劑,是防止稻瘟病,有時我們就把它噴在地里了。”
那么,這些免費給村民提供的有機肥料以及三安創新的農業生物信息技術,運用到水稻種植中的實際效果又如何?每年的7月正是水稻稻瘟病高發季節,離楊亮家水稻田不遠處的這塊稻田,是村民按照自己的方式種植的,此時,水稻的葉子已經開始枯黃。
永吉縣萬昌鎮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王成志:“常規水稻和有機水稻是鄰地,常規水稻現在稻瘟病發生非常嚴重,看這葉上的紅斑。”
王成志告訴記者,常規水稻由于采取傳統的種植方法,每年到這個時候容易染上稻瘟病。
王成志:“常規水稻因為高肥高水,抗病性下降,不是一種健康生長。”
那與三安公司鑒定合同的楊亮家的水稻的情況又如何?記者又查看了楊亮家的水稻。
王成志:“今年三安水稻病蟲害非常輕,主要原因是使用了植物保護劑,你看這個水稻生產非常健康,一點病斑沒有。”
除了按要求在稻瘟病發病前給水稻預防性的噴灑了植物保護劑,楊亮還在自己的稻田里放置了生物治蟲設備。
村民楊亮:“這種是防止水稻二化螟的,這種屬于嗅味劑,它散發一種氣味把雄蛾吸引到這掉到盆里淹死了,雌蛾就產不了卵。”
施肥不用化肥,殺蟲除草不用農藥,既保證了水稻的質量,又*大程度的保護了環境。
村民楊亮:“以前沒有這種蟲子,用農藥之后全都殺死了,但現在有了這種蟲子,**它對水稻沒有什么害處,第二它給鴨子或者鳥類提供餌料。”
調查中記者了解到,三安的農業標準化生產模式,也讓種植戶增加了收益。
村民楊亮:“去年效果好。”
楊亮這樣給記者算了一筆帳,2007年,他家15畝地每畝產糧1200斤,三安公司以每斤高于市場0.3元的價格進行收購,僅受到一項就比別人多收入5400元,再加上鴨子收入5000元,1000元的人工除草補貼,全年要比往年多收人11400元。
永吉縣萬昌鎮升云村負責人劉殿臣:“今年與三安公司簽單的種植面積大大增加了,今年我們就簽了213戶,簽了2766公頃,翻了3番。”
記者:“為什么?”
劉殿臣:“老百姓看到實惠了。”
三安公司的農業科技種植模式讓種田農民楊亮得到了實惠,不過,相信很多人都會有個疑問,三安公司無償給種植戶提供各種有機肥,補貼人工費用,并以高出市場價收購糧食,它自己的利潤又從哪里來?其實,不僅我們會心里犯嘀咕,那些種植戶剛加入的時候,也對三安的做法心存疑慮。
山才是北京平谷區羅營鎮的種桃專業戶,他家里的經濟來源絕大多數來自這1.5畝的桃園收入,剛與三安公司鑒定合同的時候,他對公司的許多做法都想不通。
村民山才:“作為一個農業戶來說,多少有些顧慮,一個不讓施化肥,這個桃會不會長小了,說這個不叫使農藥,會不會桃葉叫蟲子吃了,桃也叫蟲子鉆眼了,一賣誰誰不要。”
對于種植戶的種種擔心,張令玉認為,只要讓農民通過三安模式的種植,真正得到了實惠,許多疑慮自然也就消除了。
北京三安農業科技公司負責人張令玉:“農民的諸多擔心我們只有一個方法,用實際教育農民。”
村民山才:“按照他們的科學(方法),這個桃比以前一個長的色好,一個口感好,用現在來說也可以說算綠色食品了。”
按照三安的生產模式,去年山才種植的1.5畝地產桃6000斤,收入9000多元,比以前多產桃3000斤,收入也增加了一倍多,今年眼瞅著又是個豐收年,兩口子自然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整天在桃園里轉悠。
村民山才:“這不都擺著了,一摘這桃都看著,沒有次的,到時一摘都半斤以上,六七兩,七八兩。”
張令玉告訴記者,三安模式之所以能夠盈利,并且能夠為種植戶免費提供有機肥以及相關的技術支持,是因為充分利用了品牌效應,用三安的有機食品品牌,增加了附加值,提升了利潤空間。
張令玉:“沒有品牌就沒有市場,沒有差異化的品牌也沒有差異化的市場,品牌差異化越大,創造的越好,市場就越大。”
政府設定的糧食*低收購價不僅托了市場的底,更托了種糧農民心里的底
剛才的那家三安公司,目前已經在黑龍江、吉林、新疆、河北、北京等地建立大米、水果、棉花等基地,越來越多的農民參與到企業化的生產當中。農業生產在科技上和生產方式上要創新,同樣在市場機制上也需要創新。今年是國家按照糧食托市價收購的第3個年頭,所謂托市價就是糧食*低保護價,當市場糧價過低時,政府以高于市場價的價格進行收購,以保護農民的利益。那么今年托市價收購的情況如何?我們再來看看江蘇省泗洪縣的情況。
記者來到江蘇泗洪城東國家糧食儲備庫,在這里記者看到,許多農民一大早用車子把糧食拉到了這里,按照國家的托市價格賣掉了自己的糧食,糧庫的職工也都在皮帶運輸機旁忙碌起,車上的小麥源源不斷地被運送到糧庫里。
江蘇泗洪城東國家糧食儲備庫主任劉其國:“多的時候**收五六百噸。”
糧庫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他們糧庫已經收購了近兩千噸,據了解,泗洪縣是江蘇的產糧大縣,今年的夏糧已經是第5個豐收年,達到12億斤,創下了歷史新高,在泗洪縣糧食局記者獲悉,為了抵消生產資料漲價給農民帶來的負擔,今年的糧食*低保護收購價已經進行了兩次調整。
泗洪縣糧食局副局長易傳順:“今年小麥的*低收購價是從去年的每市斤七角二分錢**次調整了兩分錢,調整到七角四分錢。”
記者:“*后一次從多少調到了多少?”
易傳順:“*后一次從七角四分錢調整到七角七分錢,整個這一次每市斤增加了五分錢。”
2006年,由于糧價偏低,挫傷了一部分農民種糧的積*性,為此國家出臺了糧食*低保護收購價。
易傳順:“這一項政策出臺以后,對促進農民的增收效果是顯著的。”
吳培樂是泗洪縣梅花鎮梅花村的村民,2006年他種植了10畝小麥,共收了小麥1萬斤。
村民吳培樂:“前年的市場價是六角四分到六角5分。”
由于當時市場的糧價偏低,吳培樂仔細一算帳,如果按照市場價出售自己的一萬斤糧食的話,自己不但不掙錢,還要搭上一部分本錢,為此,他十分的著急和想不通。
村民吳培樂:“所里面托市收購價與市場上的(糧價)差距太大了。”
正當吳培樂因為糧價低,而賣不出糧食的時候,國家出臺了糧食*低收購價,為每斤7角二分錢,比市場價整整高出了8分錢,這讓吳培樂轉悲為喜。
村民吳培樂:“市場價與托市價要懸殊,我凈收入要有800元錢。”
政府設定的糧食*低收購價,不僅托了市場的底,更托了種糧農民心里的底,每年為了做好托市收購,國家在倉儲設備以及資金調動上都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那么,今年相關部門又怎么面對這個夏糧豐收的年景?
在泗洪縣的國家糧食儲備庫記者看到,糧食收購點上都按照要求張貼了國家相關的惠農政策,托市的價格標準,以及飲用的純凈水,桌子上,還擺放了各種小麥的標準樣品。
江蘇泗洪城東國家糧食儲備庫主任劉其國:“這個是我們糧食保管的糧情測控系統,這是糧食*高溫度,這是糧食*低溫度。”
記者:“這一套大概需要花費多少錢?”
劉其國:“我們總共這個系統三套花費了50多萬塊錢。”
劉其國告訴記者,為了配合國家的托市收糧,他們早早就準備了設備起齊全的儲備倉庫。
劉其國:“這我們都準備好了,隨時隨地都可以收糧進來,地上有通風設備。”
在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泗洪支行,記者了解到,對于托市糧的收購,國家在資金上也是一路暢通,堅決的給予保障。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泗洪支行副行長葉向群:“企業需要資金的話,及時上報所需的資金量,然后由中儲糧總公司通過我們農發行直接撥付到收購企業去。”
據了解,僅在2006年和2007年兩年,泗洪縣就收購托市糧5.4億斤。
泗洪縣副縣長行鋒:“應該說給農民帶來的直接的收益是3000萬元左右,確實保護了農民種糧的積*性。”
半小時觀察:收獲的不僅僅是糧食
夏糧的豐收為今年的糧食生產開了個好頭,如果不出意外,秋收的玉米和水稻也會迎來一個豐收年。而幫助農民贏得豐收的,除了老天幫忙外,更多的動力來自科技創新和生產方式的創新。農民告別了靠天吃飯,將糧食增產的決定權把握在了自己手中。
但是我們必須意識到,以往糧食豐收往往意味著農民賣糧難,農民賣糧難又會導致他們種田熱情消退,直接影響來年的糧食產量。值得欣慰的是,已經有很多地方開始在資金等方面對托市價收購進行支持和保障。這些措施,一方面能使農民兄弟忙活一年得到自己應得的利益,更可以保證他們來年種糧的積*性,使我們擺脫糧食產量波動起伏的惡性循環。
對中國經濟來講,糧食豐收有更豐富的含義,它有助于緩解糧食價格上漲的壓力,也有助于扼制CPI的上升,使通貨膨脹壓力慢慢消減。這個夏天,農民收獲了更多的糧食,我們也應該收獲到更多的信心。
主編:周人杰
記者:胡長春
攝像:張小明 貢存 李慧
?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