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這份名為《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07~2008》的報告由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和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共同完成。
增產難度很大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預計,在
2007年全國糧食產量超過5億噸,此前中國連續4年保持糧食產量增加。
影響糧食增加的主要因素是糧棉油爭地的矛盾更加突出。報告數據顯示,從2003年到2007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合計增加1億畝,是糧食產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而油料播種面積連續四年下降,合計減少3000多萬畝。
“這意味著過去糧食生產擴大是以油料生產減少為代價實現的。”報告認為,2008年油料播種面積將擴大1000多萬畝,但糧食播種面積可能會減少,兩種作物播種面積同時擴大的情況在過去的17年只出現過兩次。
此外像稻谷和小麥這種高產品種在市場上的漲幅較小,比較效益下降,將會導致農民進一步加大油料等低產作物的種植而減少高產作物的種植,而農業資料價格加速上漲等因素也將發揮作用。
對此觀點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副司長盛來運也表示了贊同。他認為糧食繼續增產的壓力在不斷加大,難度在增加。
“從播種面積看,播種面積現在是增速,前幾年面積一直在增長,但是增幅在不斷地下降。去年播種面積增長了1000來萬畝,今年實際上沒有增,面積是平的。”盛來運說。
此外,播種結構的變化也將對今年的糧食產量產生影響。盛來運介紹說,根據種植意向的調查,“因為今年大豆(價格上揚,大豆面積增長了1000多萬畝,實際上玉米、小麥兩個加起來減了將近1000萬畝,而減的恰恰是高產作物。”
此外,糧食主產區的氣候條件與往年比要稍微差一點,“特別是北方,像東北地區的糧食主產區干旱得厲害。如果后期雨水跟不上的話,可能會受一些影響。”盛來運說。
物價和糧價取舍
雖然對糧價上漲原因說法不一,但供求結構發生變化已成為各方一致認可的原因。
農業部農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表示,從需求的角度,在過去的時間中有兩億農民從農村轉移到非農部門和城市中來,一方面減少了兩億多農產品的生產者,另外一方面增加了兩億多農產品的消費者。
此外,宋洪遠表示,這兩億人的消費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于收入增加,由農產品的低水平消費轉變為高水平消費,從總量上增加了對農產品的需求。
此前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全國兩會上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并受到高層點名表揚。
在糧食問題背后的核心是農民收入的問題,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陸學藝在昨天的發布會上表示,控制糧價和農業生產成本大幅上升導致農民種糧無利可圖,農民種糧積*性可能下降。
此前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一季度農民現金收入增速是18.5%,扣除農村8.7%的物價漲幅之后實際增長是9.1%。
“如果現在沒有打工收入,光是搞農業的家庭生存壓力較大。”陸學藝表示,綠皮書提供的資料顯示,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140元,其中**產業經營收入僅1745元,其他為家庭經營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
對于財政補貼農業生產的辦法,陸學藝認為,雖然補得不少,但真正補到農民手里種糧的錢不多。
陸學藝建議:“因為種糧食吃虧,所以農民不愿意種糧食。所以我建議在適當的時候,(糧食價格合理地漲20%,或者是30%。”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