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從農田到餐桌的
多年前,上海有一家園藝場,因土質中的有害物質指數偏高,導致生產的小包裝蔬菜幾次質量檢測不合格。后來,上海通過農田“地毯式”調查之后,將其400多萬畝耕地進行合理布局,使得良田、劣田都得到了充分利用。
為了保證奧運食品安全以及我國食品安全的可持續發展,北京農產品質量檢測與農田環境監測技術研究中心研制出了一種土壤重金屬分析儀器,利用GPS定位系統和相關模型,將農田環境、土壤肥料、動植物產品的檢測與信息化技術進行了有機結合,從而能夠追溯土地污染源頭,保障了食品在源頭上的安全。首席專家王紀華說,好田用于種植果蔬,劣田用于種植花木,這樣可以使土地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缺少土壤檢測隱患大
王紀華向記者舉了上海園藝場的例子:園藝場希望出口果蔬到國外,經過檢測時卻不合格,查明了所有種植程序都沒問題,結果發現是園藝場內種蔬菜的農田在“作怪”,土質中的有害物質指數偏高。
王紀華說,如果農產品出了這樣的問題,損失是*大的。企業家既然買了這塊地用于種植,如果土壤出現問題,無法從根源上解決,那將會一直影響到農作物以后的生長成熟。所以,農產品種在什么地方好,需要經過預先的測定,不然再怎么后天努力也是不行的。
“其實,只要從源頭檢測治理,農產品的安全還是可以得到保障的。”王紀華說。如今,他們在重度污染的北京市房山區進行了檢測,“雖然房山的農田污染嚴重,但是還是有一些良田可以種植果蔬的。”
食品安全檢測仍不足
目前,我國農產品與農田環境的安全形勢正日趨嚴峻,農副產品安全檢測指標超標事件屢屢發生。目前,北京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仍存在著許多技術上的問題,包括檢測技術方法手段落后;檢測時間長,費用高,市場接受程度低;環境污染監測力度不夠;缺乏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安全管理系統,農產品安全檢測與產地農田環境監測相脫節等等問題。
“由于檢測數據挖掘管理與評價技術方法欠缺,一方面導致對已有檢測數據挖掘利用不夠,難以通過數據管理發現規律及查找隱患;另一方面由于農產品安全檢測的結果往往沒能與產地農田環境監測相關聯,只重視檢測有害因子,忽視了分析和查找造成危害的原因。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便成立了北京農產品質量檢測與農田環境監測技術研究中心。”王紀華說。
通過GPS定位系統和用這一技術建立的相關模型,北京農產品質量檢測與農田環境監測技術研究中心運用土壤重金屬分析儀器將農田環境、土壤肥料、動植物產品的檢測與信息化技術進行有機結合,并用統計學技術建立了田間地理環境可視化電子地圖數學模型。“我們利用這一技術,既可以分析被污染的土地狀態,又可以得到宏觀、整體的一個土地質量狀況,對于不好的土地,我們能夠通過分析整個區域及周邊的土地狀況,比如整個一片地區的供水情況,從而追溯土地污染根源,對農業面源污染進行預警與治理。”
王紀華說,通過農產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種植規劃決策,由點到面的反饋農產品質量信息,對于把握農產品生產的整體質量狀況,輔助農業決策,指導農業生產、引導農產品消費有著積*的意義。
保障食品安全從土壤抓起
類似手槍的土壤重金屬分析儀器像手電筒一樣照射土壤,土壤中有害物質含量等多種信息便反饋到了分析儀器中,并直接傳輸至電腦軟件,反饋到電腦地圖上的相應位置,進而儲存起來,以后所有的土壤信息都將會有一個形象的、全面的分析存儲,從而對農業種植作出參考依據。這就是整個土壤檢測的過程。
幾年前的上海“地毯式”普查,根據普查結果,將上海農田進行了四個等級的質量分類。一類、二類農田屬較為安全的農田,可生產高等級的優質農產品和出口農產品。三類農田屬需改造的農田,將對農田基本成份結構進行“平衡式”和“糾偏式”的調整,使土質中超標的重金屬和有機物控制在安全水平以內,以保證農產品的食用安全。四類農田屬不安全農田,不再生產食用農產品,可供林地和花卉基地之用。
如今,北京農產品質量檢測與農田環境監測技術研究中心已經應用這一技術,建立了北京地區農業面源污染的信息系統,累積了部分區縣的土壤養分、污染元素積累以及地下井水質的數據。“通過分析儀器對土地情況進行檢測,目前對于大多數的普通農民用戶來說,承擔能力還很有限,這就需要政府和領導機構牽頭做好指導和技術供應。將來我們會設法將產品設計得大眾化、普及化,爭取讓大多數的農民都能通過科學實現安全、優質產品的大豐收。”王紀華表示。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