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 此次短期的應急辦法,遠不能解決太湖污染的根本問題
“太湖三白”消失
馮紀林不再上船去太湖撈蝦,就蹲在巷口抽著煙。他背后不遠的一座農房,掛了塊“太湖
13歲開始在太湖打魚撈蝦,50年后,他不再干這個行當。不是因為想退休,是因為太湖幾近無蝦可撈。
“水太臭了,沒有魚蝦了。”無錫市華莊鎮農聯村的一個村民掩著鼻子跟記者說,原來在村里的小溪港橋下面的水里就有魚蝦,現在只有漚著臭味的
如果要撈蝦,要把船開出去一個小時,才能撈得到。
“這兩年是一年不如一年,全年一周可以出去撈蝦四次,每次一條船可以撈20斤蝦;今年一周只能出去兩次,一條船只能撈到兩斤蝦?!币粋€40歲左右的中年漁民說。
“一次就能撈兩斤蝦,我還出船干什么。”馮紀林嘟囔著,他懷念年輕時候滿船魚蝦的日子,即使是那時候撈出來怕賣不出去,也比現在撈了兩斤蝦一堆人搶要好。
有人說太湖在天天治污,國家投入了幾十、上百億,為什么越治湖里的魚蝦越少了?馮紀林想不明白這個問題。
現在,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太湖在9月之前不許捕魚。
“其實根本不用禁止了,因為根本捕不到,前幾年9月開禁之后,還能打半個月魚,去年開始,一周之內湖里面就打不上來魚了?!敝心隄O民說。
去年,十幾條漁船一起出去,甚至連一條白魚都沒看到?!叭绻袌錾嫌匈u白魚的,那一定是養殖的,因為太湖里就沒有白魚了。”白魚是太湖較為名貴的魚類,古時是上貢皇庭的貢品,也是“太湖三白”之一。 “太湖三白”——白魚、白蝦和銀魚曾經是太湖*富盛名的特產,甚至有“不吃三白等于沒到太湖”的說法。
上世紀80年代中期,銀魚*高產量曾達到過2000噸,前幾年卻幾乎沒有產量。這幾年,“太湖三白”中,“白蝦還能見到的,但是也太少了。”每當漁船回來,這些蝦子就會被一搶而空。 隨著魚蝦的減少,漁民減少,甚至連漁村都消失了。本來馮紀林所在的村子叫漁業村,有五六十戶漁民,現在很多人只好進了工廠,村子也被并入農聯村。
“閑著的時候,政府鼓勵我們撈水藻——這兩天下來的通知?!瘪T紀林望著家門口的藍藻凄涼地說。
天災背后的人禍
無論是遭受自來水發臭的無錫城市人,還是太湖岸邊打不到魚蝦的村民,都相信一點,藍藻的爆發不僅僅是天災,還有“人禍”。
盡管,藍藻的爆發和近年來異常的高溫、少雨天氣,以及太湖水位的降低有關,但*根本的原因還是太湖富營養化持續處于較高水平,這才是藍藻爆發的內因,這又恰恰與人類的活動有關。
1998年12月,國務院發起了太湖水污染治理“零點行動”,至今,投資過百億元,但收效甚微。工業污染、農業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控制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太湖水質污染甚至有加重趨勢,對于水富營養化*直接的總氮、總磷指標,非但沒有下降,甚至有上升趨勢。
目前,太湖的工業污染源主要集中在紡織印染業、化工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食品制造業等領域。由于經濟高速發展,污染排放量迅速增加。隨著產業轉移加快,一些技術含量低、污染嚴重的工業企業轉移到了監管相對薄弱的農村,大量工業污染沿著河網進入太湖,使太湖工業污染控制更加困難。
更為嚴峻的現實是,農業和城市生活等氨氮和磷含量居高污水的排放,加劇了太湖水的富養化。
上世紀90年代提出“2000年太湖水變清”目標,當時估算每年進入河道和湖泊的生活污水的年排放量也只有3.2億立方米左右。但是,到了2000年,排放的污水量卻增加了5倍。
有關數據顯示,太湖地區人口密度已達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是世界上人口密度*高的地區之一。城市人口的膨脹,使得很多生活污水得不到處理就排入了太湖里。
甚至污水處理廠本身也成了一大污染源。去年水利部太湖局在對太湖上游28個污染源排污口的調查監測中發現,廢污水超標次數達到或超過50%的16家公司中,竟包括了2家污水處理廠。其中一家的日處理能力只有2萬噸,但**接納的污水量卻是4萬噸。
現有農業生產方式也加重了農業面源污染。據統計,太湖流域每年每公頃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從1979年的24.4公斤增加到目前的66.7公斤。而一些發達國家規定每年每公頃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不得超過22.5公斤。
從梅梁湖看,其周邊農業用地上大量殘余的氮,被雨水沖刷后通過縱橫交錯的河網系統進入湖體。
“以前農民會主動打澇湖面上的藍藻,清理淤泥,因為這本身就是農田*好的肥料。大量使用化肥以后,就沒有人再撈藍藻做肥料了。”無錫市農林局徐國民副局長認為這種施肥方式的轉變,一出一進更進一步惡化了水源。
研究太湖污染多年的河海大學教授劉凌介紹,目前太湖水底泥中,40%的磷是因為農業面源污染,另外三分之一是生活污水,工業污染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
而在太湖周邊的圍欄養殖,也對太湖水質有所損害。太湖水產品豐富,飼養投放的餌料成為水中有害藻類生長的肥料,加重了水質的富營養化。
目前,太湖的富營養化已呈積重難返之勢,甚至達到了單個的、短期的、片面的措施根本無力回天的程度。
治藻—治污:政府治理難題
數天內,無錫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自來水廠水質強化處理、打撈藍藻、調水引流、人工增雨對策等。
“但這都只是短期應急的辦法,不能把這些作為根本解決問題的方式。”河海大學教授劉凌說。
農林局目前調集了一批藍藻打撈船,在沿湖地區進行打撈,但是人工作業,而且必須在藍藻數量達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進行,所以這只是治標之法。
近年來,“引江濟太”被認為是太湖治理的重要措施——太湖水質在靠近蘇州的東太湖和靠近無錫的西太湖有很大不同,東太湖水質明顯優于西太湖,主要是由于望虞河的調水作用——因此有專家認為,長江水入西太湖對改善太湖水質作用*大。
但實際上,但隨著長江水質逐漸惡化,部分水質指標已經與太湖非常接近,有的指標(如磷)已超過太湖,長江作為“引江濟太”清潔水的來源將難以為繼。
從此意義上說,“引江濟太”只能作為臨時應急措施,不能作為一種常態方法使用。
另外一種已經采取的治藻的方式是進行太湖生態修復工程。
2004年,國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了近20億資金,對太湖的五里湖地區進行了重點治理,整改湖濱帶,清理了一些廢棄魚塘;采用了梅梁灣水源地水質改善技術、河網區面源污染控制成套技術、重污染水體底泥環保疏浚與生態重建三大技術。
“確實有了很好的效果,五里湖的水質也的確有所改善?!眲⒘杩隙诉@種方式,也認為在梅梁湖等主要污染湖區都可以采取這種方式,進行修護。
但是,劉凌認為,生態修護必須要有個前提——**控源。這也是很多學者一致的意見,如果污染源頭不控制住,“邊治理、邊污染”*終還是看不到什么效果。
從1995年起,太湖就被列入國家“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的重點,10年的治理中,各級政府都投入了大量資金,建設了大批工程。10年間,僅圍繞國家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的落實,江蘇省就投入了80多億元,建設了包括77座污水處理廠在內的9大類共176項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然而所有的努力,都被污染的加劇所淹沒。太湖流域經濟的繁榮,創造了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0%、財政收入16%的奇跡。但由于“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太湖湖泊生態系統結構遭受**破壞,連續多年發生了湖泊萎縮、功能衰退、水質污染、濕地減少等現象。有資料顯示,因太湖整個水質污染造成的損失每年大約在50億元左右。
據統計,2005年太湖治理一期總投資約人民幣100億元。即將開始的太湖治理二期工程預算投資甚至達到了1000億元。
而真正把太湖恢復到魚肥水美將付出的代價可能是更為巨大的。曾有日本專家經過兩年調查,認為太湖水質要在10年內恢復到上世紀80年代初的水平,*少要投入2251.5億元?!?
?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