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 世界大豆供需狀況
??? 在世界范圍內,大豆主產區有三個:美國、南美(巴西和阿根廷和中國。其中美國的大豆產量*大,常年產量為7000-8000萬噸左右,巴西是世界第二大大豆產出國,常年產量為4000-5000萬噸,阿跟庭排名第三,常年產量為3000-4000萬噸,中國為世界第四,常年產量在1500-1800萬噸上下。
??? 從世界大豆產量增長趨勢來看,在*近的40年中,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轉基因技術的推廣,大豆產量持續增長,特別是進入2000年以來,雖然中國的大豆需求的猛增,帶動了南美產區產量大幅增加,但*近的三年來,由于受土地面積等因素的限制,世界大豆產量的增加有減緩的跡象。(如下圖
??? 世界大豆歷年產量:
??? 世界大豆需求呈剛性增長局面(如下圖,值得注意是,雖然世界大豆生產和消費均呈現增加的趨勢,但對于單個年份來講,局部的不平衡對價格的影響卻很大。如85年-86年、94年和2003年,因當年的產量小于當年的需求,曾引起大豆價格飛漲。
??? 從今年的情況來看,雖然世界大豆供求仍處在供略大于求的局面,但從2004年以來因全球超記錄增產的壓力有被持續增長的需求消化的跡象。
??? 從世界大豆期末庫存情況來看,2006年度期末庫存達到了近40年的*高水平,但是僅憑**量的增長并不意味著巨大的庫存壓力,因為在*近的40年中,無論是大豆產量還是大豆需求都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而作為兩者之間的差值的**增長是一個非常正常的現象,2006年世界大豆庫存消費比為25%,這個數字仍是歷史的高位,但我們要注意到,隨著大豆國際貿易量的越來越大,中間環節的庫存越來越大,這使得庫存對價格的平擬作用大大減弱,在某些供應短缺的年份,中間庫存的囤積反而是導致價格爆漲的原因之一,*典型的是2003年,當時的庫存消費比為20%,庫存雖然不低,但美國大豆因干旱減產,加上中國大量的進口,致使CBOT大豆上漲到1060美分/蒲式耳的水平。
??? 世界豆油供求狀況
??? *近兩年內,世界原油價格的高漲促生了期貨市場內關于生物能源概念的炒作,統計數字表明這種期貨市場的炒作并非空穴來風,從全世界豆油增長的速度上來看,世界各國國內需求比上年增長了4.7%,而大豆需求則增長了2.3%,
??? 以下這張世界豆油庫存消費比對比圖較好的揭示了為什么豆油會**豆類期貨的上漲,與大豆庫存消費比持續高居不下相比較,豆油庫存消費比自90年代初開始就持續震蕩走低,目前位于30年的低點附近。兩者之間形成鮮明的對比,而正是這兩者之間基本面的較大差異,為今年豆粕價格的低迷作了*好的詮釋。
??? 二、中國大豆和豆油供需形勢分析
??? 中國的大豆產業正在危機的包圍之中。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喚醒”了國內市場對大豆強烈的需求,而且國內巨大的消費市場蘊育著無窮的商機。自1996年我國成為大豆凈進口國以來,我國大豆進口量每年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1998年我國進口大豆僅為320萬噸,而到了2002年,這一數字就猛增到了1220萬噸,到了2005年則高達2660萬噸,平均年增幅為40%。正是如此巨大的市場需求吸引了國際大豆集團的目光,并促使其在2003年至2004年期間,成功地在國際大豆市場上擊潰“中國大豆軍團”后,逐漸開始通過資本運作全面進駐國內大豆市場。目前,在我國沿海的64家外商獨資或參股企業占國內大豆壓榨能力的73%,外商掌控著企業70%的原料采購權。
??? 以往年份,我國大豆的生產和貿易突出的表現出兩個特點:一是“北余南缺”,二是“北糧南運”。我國大豆生產的布局很不平衡,產區主要集中在北方,銷區主要集中在南方和沿海地區。東北地區常年大豆播種面積為480萬公頃,年產量約為890萬噸,占我國大豆總產量的52%。由于我國糧食產區集中在北方,尤其是在東北地區,銷區則分布在南方,因而形成了我國大豆“北糧南運”的流通格局,這種流通格局下的大豆價格結構是“北低南高”。
??? 但是,大量的進口大豆貿易改變了這種國內大豆市場流通格局,因為從海上進口大豆到大連等北方港口和到南方港口的運費相差無幾,這樣一下子把我國大豆的南北地區市場價差抹平了,國產大豆再也沒有資源優勢,在一個沒有地區價差的市場結構中,物流流動性被大大限制,東北地區大豆的供應壓力便局部的突現出來。另外,進口大豆含油率高、采購成本較低、貿易操作靈便和不存在運輸瓶頸等原因也是使大部分國內油廠采購積*的主要原因。
??? 當進口大豆取代國產大豆一旦成為一種趨勢之后,國內大豆的種植結構將因此而調整。今年大豆種植期間,由于大豆市場低迷,種植玉米效益較好,因此部分農民放棄大豆播種改種玉米。以去年黑龍江地區農作物播種情況為例,玉米播種面積為4362萬畝,較上年增加了315萬畝;水稻播種面積為3015萬畝,較上年增加了217萬畝;而大豆播種面積為5507萬畝,較上年減少了814萬畝。
???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國的大豆生產規模在未來的若干年里將表現為萎縮趨勢。
??? 三、2007年大豆供求關系的變化和價格展望
??? 2006年度農產品市場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黃”了大豆,“紅”了玉米。在展望2007年農產品行情時,我們認為,在2007年,大豆將繼續維持跨年度的上漲行情。2006/2007年,全球大豆庫存達到了達到了歷史的高位,這使得本年度大豆的走勢幾乎乏善可陳,但是,隨著以玉米為龍頭的農產品價格的持續上揚,比價效應將在2007年秋季作物的種植過程發揮調控作用,即玉米種植面積將增加而大豆種植面積將相應減少,那么因比價效應給玉米和大豆之間種植面積的調整會對2007/2008年的大豆供需關系帶來什么樣的變化呢?
??? 北京時間3月30日晚,USDA同時公布了兩個報告:一個是2007年作物種植意向報告;另外一個是截至到3月1日的作物季度庫存報告。其中關于大豆方面的基本數據如下:
公布日期:2007.3.30 | 本期數字 | 平均預測 | 預測區間 | 上年數字 |
種植面積(萬英畝 | 6714 | 6916.7 | 6592.7—7080 | 7552.2 |
季度庫存(億蒲式耳 | 17.84 | 18.01 | 17.65—18.30 | ?16.69 |
??? USDA預計今年美國大豆種植面積為6714萬英畝,低于市場平均預估的6916.7萬英畝,處于預估區間6592.7-7080萬英畝的下端。去年的種植面積為7552.2萬英畝,兩者相比,今年減少了838.2萬英畝。這個減幅要遠遠大于今年3月1日美國農業部年度展望會議給出的510萬英畝的水平。
??? 應該說,美國農業部的關于大豆預測的數字是*度利多的,但為什么沒有帶動大豆價格暴漲呢?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美國開始動用輪作土地來加大農產品的播種面積;二是在6月份之前,大豆和玉米的面積轉換仍會有較大的變動。
??? 在種植面積的展望報告中,美國農業部將玉米的種植面積預估為比上年增加1212.7萬英畝;小麥增加295.9萬英畝;大豆減少838.2萬英畝,如下表(單位:萬英畝:
作物 | 2006年播種面積 | 2007年播種面積 | 增減 |
玉米 | 7832.7 | 9045.4 | +1212.7 |
小麥 | 5734.4 | 6030.3 | +295.9 |
大豆 | 7552.2 | 6714.0 | -838.2 |
??? 如果僅從2006/2007年美國大豆供需平衡表上很難找出支持大豆價格上漲的有力證據,事實上,自從去年9月份CBOT的大豆上揚動力來自于2007/2008年大豆基本面轉好的預期。美國農業部大豆種植意向報告的推出,使得我們構建新產季的美國大豆供需平衡表提供了參考依據。
??? 在構建2007/2008年度美國大豆平衡表時,其種植面積采取了種植意向報告中的6741萬英畝,而單產則取美國大豆三年平均值42.7蒲式耳。從構建的2007/2008年美國大豆供需平衡表中我們看出,2007/2008年度,雖然期初大豆庫存為5.95蒲式耳,但由于大豆產量降低和需求的剛性增加,大豆期末庫存將明顯下降,下降幅度大致在50%左右,而庫存消費比將下降到6%-10%之間。
??? 自90年代開始至今,美國大豆庫存消費比基本在5%-20%之間波動,中軸位于12。5%。
??? 那么2007/2008年的6%-10%的庫存消費比明顯位于此區間的下檔,這為2007年大豆的行情的上漲奠定的基礎。
??? 自90年代開始,CBOT大豆價格在400美分/蒲式耳-1000美分/蒲式耳之間波動,中軸為700美分/蒲式耳。按照我們的研究結果,6%的庫存消費比對應CBOT大豆價格應為950美分/蒲式耳,而10%的庫存消費比對應CBOT大豆價格應為800美分//蒲式耳。從平衡表中我們可以推斷,如果今年秋季,天氣正常,CBOT大豆不會低于800美分/蒲式耳,如果天氣不好,影響了大豆生產,那么CBOT價格將向1000美分/蒲式耳的價位沖擊!
??? 對于大連市場,由于進口利潤和壓榨利潤的平衡關系制約,大連大豆與CBOT大豆之間將繼續維持4:1的比價關系,按照以上CBOT價格推算,大連期貨大豆價格將在3200元/噸—3800元/噸之間波動,目前仍處在下檔位置,**投資價值。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