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天然牛黃走私嚴重 中藥安全再受質疑
■本報記者 張鮮堂
中國人吃了幾千年的牛黃在21世紀出現了很大的問題:牛黃市場混亂無序;不少牛黃類中成藥產品品質下降、藥效降低;瘋牛病的肆虐使得以走私“天然牛黃”為原料的急重癥用藥的安全越來越受到大家的質疑……牛黃傳統中藥的地位正經受著很大的挑戰。?
?
瘋牛病疫區牛黃可能流入內地
1月16日,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廣州清平中藥材市場對天然牛黃的來源進行了一次暗訪。
在一家藥材店,記者問有沒有牛黃,一位女店員從貨柜的邊緣處拿出一大瓶,毫不避諱地說是進口的天然牛黃,并聲稱她們主要給國內知名廠家供貨。記者隨后又暗訪了幾家,均稱是進口天然牛黃。隨記者一同暗訪的一位業內人士當場辨認的確是天然的。他跟記者說,國家早已禁止進口天然牛黃,他們所說的“進口”其實就是走私。據他了解,目前國內走私牛黃來源渠道很多,走私途徑主要通過由進出境的人和進口的牛肉夾帶,且大多是從香港流入內地。目前我國市場上的天然牛黃大約4000公斤左右是走私牛黃及一些假冒牛黃,其余不足500公斤的天然牛黃是靠國內零星收集,因而品質參差不齊。
香港是全球牛黃*大的集散地,日本、韓國等東南亞國家也多在此采購牛黃。1月18日,本報記者以客商的身份來到位于香港上環高升街的一家中藥材店。這位姓李的老板自稱是香港牛黃市場*大的經銷商。據他講,國內*知名的中藥大廠所用牛黃也大多是從他這里購入。他拿出純度較高的15萬元一公斤的巴西牛黃給記者看,記者問大陸的**廠家用的是不是這種純度高的?這位老板說他們才舍不得用這么好的牛黃,“都是讓我給配,也就是塊狀牛黃和散牛黃摻在一起,要多少錢的我給配多少錢的,大廠也就要6?8萬元一公斤的,有的小廠子要的品質更低。”當記者說起大陸已經禁止進口天然牛黃,這些大廠怎么還敢這么干時,老板說,國家藥監局局長都管不住自己,誰還管這事。在記者即將離開香港的時候,這位李老板打來電話說,一個自稱給北京一家**中藥廠購牛黃的人找他,要量很大,但價格壓得太低,想請記者(曾假稱認識這個廠家的副總給疏通一下。
中醫藥專家指出,走私牛黃存在來自有瘋牛病泛濫的國家及地區的可能性,而我們國家根本沒有對牛黃原料進行瘋牛病生物指標檢測檢疫的要求和相關程序,基本上由各企業自己掌握。因此使用走私牛黃*有可能會將這些疾病帶入國內,引起災難性后果。假冒牛黃除了其藥效得不到保證外,其成分中的膽紅素、膽酸等由于是直接加入的,它們并沒有經過生物生化過程,會對人體造成非常大的傷害。
據《中國醫藥報》披露,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藥處處長錢忠直坦稱,目前國內市場上銷售的天然牛黃質量參差不齊,來源不清,而且假冒產品較多。有的不法分子在造假時摻入牛的膽管結石和肝臟沉淀物,有的直接摻入人工牛黃,很不衛生,很有可能含有大量的大腸桿菌,甚至是蛔蟲。
供需矛盾導致走私與假冒
牛的膽結石就是牛黃,這是要比黃金貴幾倍的珍稀中藥材。在我國醫藥史上,牛黃的應用已有2000多年歷史,在全國目前數千種中成藥中,以牛黃為原料的多達650余種。千百年來,牛黃一直靠宰牛取得,獲得概率只有千分之一、二,優質牛黃的價格*高時可達20萬元/公斤,故民間素有“千金易得,牛黃難求”之說。
天然牛黃又是多種名貴中成藥的原料,早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曾下文規定“安宮牛黃丸”等42種名貴中成藥必須用天然牛黃作君藥配制。
國內醫藥行業年消耗天然牛黃約5000多公斤,而我國年產量不超過500公斤。在2002年以前,天然牛黃90%都依靠進口。
瘋牛病又稱牛腦海綿狀病,癥狀與老年癡呆病因相似,系人畜共同傳染病,無藥可治。十多年來,人們一直以為瘋牛病是通過食品途徑傳播的,只要不食用患病畜肉,人類就不會感染。但英國政府2003年宣布,該國一名病人因輸血感染瘋牛病而死亡,再次引起世界恐慌。
為了防止瘋牛病通過牛黃等用藥途徑的傳播,原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于2000年和2001年相繼發布《關于加強牛源性藥品進口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和《關于禁止藥品、生物制品生產中使用疫區牛源性材料的通知》。2002年7月10日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牛源性及其相關藥品監督管理的公告》,明確提出:“自本公告發布之日起,禁止使用進口牛源性材料制備中成藥,如天然牛黃、牛膽膏、牛骨粉等”。也就是說,這份文件給天然牛黃的進口從政策上關上了**。
牛黃原料采購、檢測誰來把關?
一方面是含天然牛黃的中成藥市場持續看好,需求量逐年增長;另一方面,在國產牛黃資源已非常匱乏而90%依賴進口的情況下,我國政府出于安全考慮,又不得不禁止天然牛黃進口。供需矛盾的嚴重失衡,使得天然牛黃市場行情一路走高。因而走私牛黃和劣質假冒牛黃充斥市場,也就成了一種必然。為了降低成本,一些***企業在牛黃原料的采集上也照樣攙假。在今年“兩會? ”上,本報記者遇到了一位**中藥企業的質保負責人,據他透露,牛黃原料的等級差別很大,真的假的攪在一起根本看不出來。而送檢時往往是拿著好原料去檢測,也不管你的原料來自哪里,只要符合基本的牛黃指標就過關。尤其一些國有企業,誰也不想得罪人,即使質檢部門看出問題,也很難頂住。國家監管也不是很嚴格,在利益驅動下,誰還會去嚴格負責呢。以前的***進料配料*為嚴格,因為是自家的企業怕砸牌子,國企化后就難說了。
尋找天然牛黃的替代品
針對牛黃的珍貴和稀有,醫藥專家一直在尋找牛黃的替代品。人工牛黃粉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但人工牛黃只能作為牛黃原料的部分替代用品,且人工牛黃粉無論是成分、結構還是藥效等都與天然牛黃相去甚遠。人工牛黃粉膽紅素含量僅為0.7%,遠遠低于天然牛黃35%的含量標準,功效大打折扣是可想而知的。并且還出現一些天然牛黃所沒有的副作用,如眩暈、惡心、嘔吐等。所以,日本等東南亞國家明令禁止進口含人工牛黃粉的藥品。同時人工牛黃本身的質量狀況也十分令人擔憂,有資料顯示,合格的人工牛黃并不多。
看來人工牛黃并不是天然牛黃的理想替代品。近些年來,云南、內蒙、陜西、廣東、山西、河南等六省的藥材生產、科研等部門琢磨出在牛的膽囊中培植牛黃。衛生部認為“培植牛黃”內在質量與天然牛黃基本相同,可供藥用。但由于培植牛黃中膽紅素的含量相差較大,因此,1990年2月20日,衛生部在《關于下達“培植牛黃”暫行管理辦法的通知》中明確規定“培植牛黃”中膽紅素含量為35%以上?含35%?的,可供臨床急重病癥中成藥品種使用;膽紅素含量在18~35%的,只能供非急救成藥配方用;膽紅素含量在18%以下的不可供藥用。
但又一個難題擺在了大家面前,“培植牛黃”是把牛的肚子剖開,在黃牛的身體內部接種,需要半年到一年才能從牛體內取出,雖然技術可行,產品質量還算穩定,但卻無法實現產業化,產品只能是有行無市。
利益驅動使新產品難進市場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的蔡紅嬌教授歷經30年專注研究牛黃,*終成功發明體外培育牛黃,使傳統名貴中藥材實現了工業化? 大生產以及對中藥有效成分實行準確控制的重大突破。1997年,衛生部批準體外培育牛黃為中藥一類原料藥,其療效和性能非常接近甚至超過天然牛黃,且主要藥理成分比天然牛黃穩定,是天然牛黃的理想代用品。
2003年9月19日至20日,國家藥典委員會組織王永炎、周超凡等10名**中醫藥專家專程到武漢進行現場考察認證,一致認為:“體外培育牛黃工藝成熟,質量穩定,安全有效,與天然牛黃可以等同使用。”
有的國家立法規定動物的排泄物和病態組織不能入藥,歐盟國家也規定動物的內臟不能入藥,而體外培育牛黃是高科技生物技術產品,它將不受這些規定的限制,這對于牛黃類中成藥進入國際市場至關重要。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于2004年1月21日下發了21號《關于牛黃及其代用品使用問題的通知》,**條明確規定:“對于國家藥品標準處方中含牛黃的臨床急重病癥用藥品種和國家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批準的含牛黃的新藥,可以將處方中的牛黃以培植牛黃、體外培育牛黃替代牛黃等量投料使用,但不得以人工牛黃替代。該通知還附有42種“國家藥品標準處方中含牛黃的臨床急重病癥用藥品種名單”。然而部分**大廠經過公關,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又把麝香保心丸、同仁牛黃清心丸、同仁大活絡丸、靈寶護心丹從42個品種中刪除。
一位知悉內情的業內人士對記者說,這個刪除刪掉了21號文件的嚴肅性,刪掉了**藥廠為患者負責的責任心,刪掉了中藥向現代化邁進的信心。
有“中藥現代化之父”稱號的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任德全對中藥有著深厚的感情,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他對中藥材市場的混亂憂心忡忡。他說,“五十年代我們發起的北藥南移、南藥北種運動,破壞了中藥材的地道性,藥材質量參差不齊,品質很難保證。加上中藥量化工作推進很慢,導致一些人混水摸魚,致使中醫藥市場十分混亂。”
長期以來,中醫藥缺乏標準、缺乏規范、監管不力一直是令人詬病的原因,以至于人們要爭論中醫藥的存廢問題。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上一篇《食品內包裝材料問題多》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