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肯德基店通過添加“濾油粉”使混濁的油變清亮了,于是可以反復煎炸食品!濾油粉標識上顯示其成分為“非晶形水合硅酸鎂”,有關部門的報告中認為是食品加工助劑“三硅酸鎂”。這種神奇的“濾油粉”究竟是什么?歷時一個多月的調查,仍然迷霧重重。
■查出“濾油粉”
衛生執法人員稱沒見過 2006年11月,本報接到知情者舉報,肯德基店使用“濾油粉”降低食用油酸價和過氧化值,使煎炸油反復使用以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為取得足夠的證據,記者和知情者大量查詢資料,了解到肯德基確實在煎炸食品過程中添加一種叫做“濾油粉”的東西。于是決定對肯德基店使用“濾油粉”情況進行了解。
2007年2月15日晚10時30分,記者隨同咸陽市、秦都區兩級衛生監督執法人員進入咸陽市人民路一家肯德基店。
在煎炸區有兩個油槽,盛滿著已經使用的煎炸油,顯得非常混濁。而在旁邊的鐵桶內,一白色塑料袋里裝有非常細膩的粉狀物,店方負責人告訴衛生執法人員,這就是“濾油粉”。
以下是當晚采訪時記者與該店負責人的對話錄音:
“加‘濾油粉’的作用是什么?”
“可以延長油的使用壽命。”
“使用的原理是什么?”
“我們不學原理。”
“產品是哪里出的?”
“我們也不知道,外包裝箱上可能有。”
“有沒有說明書?”
“說明書沒注意,成分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一連串問題,讓在場執法人員十分納悶,這種白色粉末他們從來沒有見過。
2月27日,記者又前往榆林市調查。
當日下午,記者和榆林市衛生局取得聯系,“濾油粉”,一個新詞語引起執法者好奇,能有這么好的東西,一定要去看看。
晚上10時45分,記者隨同執法人員進入肯德基后廚里。在后廚看到,油鍋分成兩個油槽,其中左邊油槽里煎炸油比較清亮,而右邊油槽煎炸油十分混濁,油槽里還漂著一些油炸食品顆粒。
該店值班經理鄭先生稱,左邊油槽里的煎炸油已用“濾油粉”過濾過,因此比較清亮。在執法人員的要求下,工作人員對右邊油槽混濁的煎炸油按照公司規定進行過濾。十多分鐘后,原來混濁的煎炸油一下變得清澈透亮。對能讓混濁煎炸油短時間內神奇變清亮一事,榆林市衛生局執法人員表示,此前他們多次來肯德基店檢查,但從來沒有見到過“濾油粉”。
在現場記者看到,“濾油粉”裝在紙質盒子里,印有肯德基標識“KFC”,有“濾油粉”等漢字。在外包裝上貼有一小標簽,上面寫著“品名:濾油粉;成分:非晶形水合硅酸鎂,40磅散裝;生產商:美國達拉斯公司”等。內包裝白色塑料袋上,大都是英文,其中有這樣一段漢字提示語———“內裝:非晶形合成水合硅酸鎂。小心:防止于(與眼接觸。如進入眼中,用清水清洗,若仍有不適需就醫”等漢字。
在內外包裝上,記者沒有看到這種產品能夠往食用油里添加的有關說明,也沒有該產品的衛生許可證和執行的衛生標準、“濾油粉”使用的說明書、產品檢驗合格證明、批號等,也沒有標識“食品添加劑”字樣。
據鄭經理介紹,油槽里的煎炸油大約有20多公斤,需要300多克“濾油粉”,“濾油粉”可以降低煎炸油的酸價、過氧化值、顏色、氣味和重金屬等。
榆林市衛生執法人員從27日晚11時開始檢查,一直到28日凌晨2時許,多次督促肯德基店鄭經理提供“濾油粉”進購和允許添加等合法材料,但肯德基店仍未出示衛生部門要求的相關證件。*后,執法人員依據《食品衛生法》第四十四條規定依法對該產品就地封存。(《食品衛生法》第四十四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生產經營或者使用不符合衛生標準和衛生管理辦法規定的食品添加劑、食品容器、包裝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設備以及洗滌劑、消毒劑的,責令停止生產或者使用,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五千元以下的罰款。
■小小“濾油粉”
難住了地方衛生部門 因為咸陽、榆林兩市衛生部門無法認定“濾油粉”到底是什么物質,3月2日,記者和省衛生廳主要領導取得聯系,希望得到省衛生監督部門配合,盡快調查以消除疑問。
與此同時,記者向衛生部發出采訪請求,希望能得到衛生部的權威說法,“濾油粉”到底是什么物質,食品里是否可以添加,若能添加是否經過衛生部批準,煎炸油報廢標準是什么等幾個問題。
3月5日,衛生部回復本報,上述這些問題是很專業的問題,讓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聯系。此后的幾天里,疾控中心也未正面回答。
幾天過去了,衛生部門一直沒有公布對查扣“濾油粉”的處理結果。記者了解到,由于在現行的食品添加劑名錄中沒有“濾油粉”,省衛生廳由此推斷,“濾油粉”沒經過衛生部批準!為了進一步確認,3月7日,省衛生廳將此事以加急文件上報衛生部。
3月8日,本報披露了肯德基添加“濾油粉”,反復使用煎炸油,被當地衛生主管部門查扣的消息。
此后,本報記者多次和衛生部、國家疾控中心聯系,但始終沒有獲取“濾油粉”(成分:非晶形水合硅酸鎂等問題的答復。遺憾的是,衛生部3月9日首次面對媒體和3月13日*后一次公布的檢查結果中,始終沒有提及“非晶形水合硅酸鎂”是何物質,衛生部什么時候批準可向食品中添加等消費者關注的問題。
衛生部對肯德基所用“濾油粉”進行檢測和危險性評估,在4天內就這樣結束了,“濾油粉”(成分:非晶形水合硅酸鎂究竟是否經過衛生部批準,本來只需要“是”或“否”便可回答的問題,卻讓衛生執法人員感到棘手,從區、市、省,再到衛生部,各級衛生管理部門似乎都不知所措。
整個事件似乎印證了一位衛生執法官員的說法:我們對外國企業的監督還十分薄弱,甚至可以說是空白。
■啥是“濾油粉”
化學成分到底是什么 在本報報道《肯德基違規使用濾油粉煎炸油反復使用》后,當日下午6時左右,肯德基方面給本報發來“媒體回復”表示,“濾油粉”是國內食品行業使用的一種商品名稱,其化學名稱是“三硅酸鎂”。3月13日晚9時許,衛生部在官方網站上公布了《肯德基所用“濾油粉”檢測和安全情況通報》(下簡稱《通報》表示,“濾油粉”實質為食品級三硅酸鎂。
從衛生部3月9日就此事**次發布公告、中國肯德基3次發表公開聲明,再到衛生部13日晚9時許作出的《通報》中,始終未提及“非晶形水合硅酸鎂”!
而對此,記者聯系了肯德基方面,對方答復“兩者是一回事”,卻拒絕提供相關的證明材料,這進一步增加了記者對兩者關系的疑惑。
記者搜索到“濾油粉”的生產商———美國達拉斯集團網站,據其介紹,“濾油粉”是一種白色吸附性物質,不含二氧化矽,能夠有效地在煎炸過程中撇去可能轉變成有害殘渣的食品碎屑,減緩烹飪油的變質。對“濾油粉”的化學成分,該公司網站沒有說明,也沒有明確指出“濾油粉”在用油中的使用次數和期限。
而通過美國達拉斯集團提供給另一家快餐店的“濾油粉”成分說明中,卻顯示“濾油粉”的成分是“非晶形水合硅酸鎂”,它在產品中占到了55.0%-63.0%。
為了查證這個關鍵問題,記者先后聯系了省內外十多名化學、食品等方面的專家,得到的答案大多數是模糊的,不少教授也說不清兩者成分是否一致,此問題也成為專家之間的一個“爭議”。
陜師大食品工程系教授仇農學認為,兩者是同素異構體,可能是同一種物質,相對“非晶形水合硅酸鎂”,“三硅酸鎂”純度要高一些,具體的差異需要通過做實驗。不過根據理論,“三硅酸鎂”、“非晶形水合硅酸鎂”等在高溫下使用,會產生有害物質。
國家食品添加劑標準委員會常務委員、天津科技大學食品生物工程學院教授劉志皋則認為,“三硅酸鎂”和“非晶形水合硅酸鎂”肯定是兩種不同的物質,至于它們的化學屬性有何不同,還要通過相關實驗才能得知。
記者在美國一網站上查到,“濾油粉”產品所運用的食品專利———“食品用油中使用非晶形水合硅酸鎂等化學成分”。該專利是由三個美國人發明,于1997年1月申請通過。該專利隨后授權于美國達拉斯集團。
同時,專利說明中指出,很多企業為了讓烹飪用油的各項數值(如自由脂肪酸和起煙點等符合標準,往往采用添加新鮮用油或者定期清洗容器的方法。但是如果在烹飪用油中添加非晶形水合硅酸鎂,三硅酸鎂加專用無機鹽成分等化學成分,就能有效降低用油中的自由脂肪酸的形成,這樣就能提高烹飪油的再利用,大大節省企業的成本。
“濾油粉”化學成分到底是肯德基店中產品外包裝上標注的“非晶形水合硅酸鎂”,還是肯德基隨后說的“三硅酸鎂”?兩者是否同一物質?至今仍然是一個謎!
“濾油粉”事件 四疑團待解 疑惑一:“濾油粉”反復控制煎炸油主要指標,有無危害?
據美國達拉斯集團網站介紹,使用“濾油粉”,可以控制煎炸油的主要衛生指標,酸價、過氧化值可分別降低91%、86%。
中國肯德基的公開聲明也表示,通過過濾清除烹飪油總的食物殘渣;用專用試紙監控烹飪油的化學成分變化,一旦接近指標要求限度,立即報廢。根本不存在用幾次或者幾天的概念,一切以檢測結果為準繩。那么,肯德基關于“濾油粉”的使用標準究竟是什么?使用“濾油粉”后煎炸用油時間是否應該有記錄?
2005年,衛生部發布4號公告稱,高溫加工的淀粉類食品(如油炸薯片和油炸薯條等中致癌物質丙烯酰胺含量較高,其中薯類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平均含量高出谷類油炸食品4倍。建議:盡可能避免連續長時間或高溫烹飪淀粉類食品;改變油炸和高脂肪食品為主的飲食習慣,減少因丙烯酰胺可能導致的健康危害。
疑惑:通過使用“濾油粉”延長煎炸油的使用壽命,是否會不斷增加有害物質產生?
其專用試紙的檢驗原理是什么?能夠檢驗哪些指標?能否檢測丙烯酰胺、苯并芘等致癌物質?
疑惑二:采用很多年前評價標準是否科學?
衛生部的通報中指出,1969年,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聯合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JECFA首次對三硅酸鎂進行了安全性評價,1973年、1976年、1980年和1982年對評價結果進行了完善,評估認為:三硅酸鎂為硅酸鹽的一種,在環境中普遍存在。動物代謝研究表明,食用120小時后可從尿液排出;大鼠及狗的短期毒理學試驗結果表明,在一定劑量水平喂飼四周后,一些動物會出現間歇的煩渴、多尿、軟便等癥狀,其他觀察結果均在正常范圍內;大鼠長期毒理學研究未發現致癌效應。綜合以上評估結果,JECFA認為沒有證據顯示三硅酸鎂能夠在體內蓄積,不需要限定每日允許攝入量(ADI。
而美國一網站上顯示,“濾油粉”產品所運用的食品專利―――“食品用油中使用非晶形水合硅酸鎂等化學成分”。該專利是由三個美國人發明,于1997年1月申請通過。該專利隨后授權于美國達拉斯集團。
疑惑:“濾油粉”是1997年才取得發明專利的,而如今采用很多年前的安全性評價標準來衡量,是否合適?
疑惑三:我國此前對“濾油粉”是否做過危險性評估?
《食品添加劑衛生管理辦法》規定,進口食品添加劑新品種,應直接向衛生部提出申請,申請時需要出示省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的檢驗機構出具的毒理學安全性評價報告,連續三批產品的衛生學檢驗報告、化學結構及理化指標等近二十項材料。
天津科技大學食品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教授呂曉玲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食品加工助劑不同于食品添加劑,但仍屬于食品添加劑范疇,適用于《食品添加劑衛生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但對使用“濾油粉”等操作辦法,國家沒有具體規定。
疑惑:衛生部在這次“濾油粉”事件發生之后,對“濾油粉”在煎炸油中的殘留情況及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進行危險性評估,那么8年前“濾油粉”進入中國時,相關部門有沒有進行過檢測和危險性評估?
疑惑四:“濾油粉”是否可以完全安全使用?
中國肯德基在公開聲明中指出,肯德基使用的食品級食品工業用加工助劑三硅酸鎂(俗稱:濾油粉對人體健康沒有損害,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和相關國際標準。
而美國達拉斯集團的《材料安全數據報告》中則指出“不能確保此化學品在根據適當安全規定和正常操作程序被使用時是毫無危險的”。
疑惑:對此應該如何解釋?通過添加“濾油粉”延長煎炸油使用壽命,反復使用,是否安全?肯德基是否應該在食品標簽標注“濾油粉”使用情況,讓消費者明白自己所購買食品是否含有添加劑(助劑、成分、含量及可能產生的危害。
食品安全管理模式
應由“事后”轉向“事前” 據新華社電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胡小松教授15日表示,我國的食品安全管理必須從目前的“市場抽檢、媒體曝光、事后打擊”的事后管理模式,盡快轉變為“全程控制、產品追溯、誠信保障、風險評價、危害預警和應急響應”的事前管理模式。
胡小松是在中國農業大學舉辦的“3·15”食品安全論壇上作上述表示的。
中國農業大學黨委書記瞿振元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2006年對北京市一些星級酒店中的冷食衛生狀況進行了調查,主要考察其細菌總數和大腸菌群數情況,調查結果令人擔憂,不少食品中有害微生物數量嚴重超標。
瞿振元建議,我國的食品安全管理必須完善政府管理體系和管理機制,切實明確行政主體的職責,將事前事中的全面監督和事后嚴格問責相結合,預防與懲處并重。
他還建議,目前急需在各大區域圍繞重要農產品和食品物流集散地建立國家區域農產品和食品交易中心市場,并與大中城市農產品和食品交易中心市場以及終端市場聯網,構建食品安全監管網絡。對所有進入流通領域的農產品和食品,實行市場準入制度,并可溯源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