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
???
——原中國加入WTO代表團農業談判專家組組長程國強答問錄
加入世貿組織前,中國農業曾是讓人擔心的領域。加入后的5年來,中國農業在開放中提升了競爭力,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中國農業為何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如何看待中國農業目前的形勢?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程國強博士。程國強曾任中國加入WTO代表團農業談判專家組組長,近年來一直從事中國農業農村發展政策研究。
對策:
主動融入而不是被動防守????
記者:加入WTO時,中國農業被許多人認為是弱勢產業,不少人表示憂慮,擔心我們無法與國外的現代化大農業抗衡。但5年來的事實證明,中國農業經受住了考驗,其原因何在?
程國強:中國農業加入WTO后表現不俗,確實出人預料,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加入WTO后,中國農業的開放是一個主動融入世貿體系的過程,而不是被動地受沖擊。
具體來看,有三方面原因。
**,根據全球化的趨勢,我們主動對農業進行了戰略性調整。通過推進農業標準化、提升農產品質量、加強農產品專業化和區域化建設等舉措,全面提升了農業的競爭能力;此外,更善于利用國內外的農業資源和市場,通過進口原料性、資源性農產品,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發揮了農業內部的比較優勢。
第二,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問題,采取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促進了農業發展。
第三,加入WTO步伐恰與由中國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農業結構的調整轉化期相重合,起到了互相促進的作用。????
業績:
給農產品出口帶來機遇????
記者:加入世貿組織5年,中國農產品出口年均遞增14%,已成世界農產品第五大出口國,中國農產品出口為何仍能保持旺盛的增長勢頭?
程國強:融入世界貿易體系給中國農產品出口帶來了機遇。從資源稟賦原理出發,勞動密集型農產品是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加入WTO后,這類農產品出口得以快速增長,已占農產品出口總額的70%以上。
中國擴大優勢農產品出口有三個有利條件:一是農業資源多樣性優勢,滿足世界市場多樣化的食品需求;二是市場區位優勢,亞洲地區是世界農產品貿易*重要、*具成長潛力的市場,是中國*具優勢的市場;三是發展現代農業正在全面提升農業的素質和競爭力。今后5至10年,在進一步貿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中國農產品出口仍將以較快速度增長。
記者:加入世貿組織5年來,中國農產品進口年增長25%,中國已從農產品凈出口國轉變成凈進口國,應怎樣理解這種變化?
程國強:近幾年農產品進口,主要是原料性、資源性農產品進口較多、較快,其中有市場開放較早的大豆,也有納入進口關稅配額保護的棉花、植物油、羊毛等,這是從我國耕地和水資源短缺現狀出發,為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做出的戰略選擇。
必須看到,中國農產品進口的增加,除市場開放外,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經濟已發展到需要增加農產品進口的階段。
挑戰:
依然嚴峻仍需高度關注
記者:中國農業已進入對外開放的新階段,將進一步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應如何看待中國目前的農業形勢?
程國強:在農業大局向好這一基本判斷前提之下,經濟全球化對中國農業的挑戰依然沒有改變,仍有一些現象和問題需要引起重視。
**,進口壓力將越來越大。根據我國農產品供需結構和農業資源稟賦特征,今后我國農產品貿易將呈大進大出趨勢,貿易逆差有可能成為常態。農產品進口激增,有可能打壓國內價格,直接損害農民利益,影響中央各項支農政策效應的發揮。而且,隨著我國融入世貿體系程度的加深,國際市場風險通過進口鏈條向國內市場的轉移的風險也將越來越大,而目前,我國還缺乏相應的風險管理機制和手段。
其次,我國農產品出口所面對的國際環境日趨復雜,在傳統貿易壁壘的限制之外,發達國家設置的技術壁壘越來越高,反傾銷、“特保”調查今后幾年有可能頻繁發生,“知識產權壁壘”、“輿論壁壘”等新型貿易壁壘也呈上升之勢;發達國家繼續對農業實行高關稅、高補貼的高保護政策,國際農產品貿易被嚴重扭曲,給沒有補貼能力,又高度開放的中國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第三,外資對國內農產品加工業的布局給予高度關注。隨著我國市場的全面開放,外資已逐步顯露出對國內新興成長型農業加工領域的壟斷布局跡象,這對國內中小企業、地區經濟發展以及主產區農村就業和農民增收將形成嚴峻挑戰。
與此相比,中國的農產品加工行業起步較晚,相對比較薄弱,存在著農產品加工度低、技術創新能力弱、品牌產品缺乏、出口企業規模普遍較小、行業組織發展滯后等問題,競爭能力亟待提高。????
戰略:
用全球眼光謀劃發展
記者:往者不可追,來者猶可諫。對中國農業來說,未來的道路該怎么走?
程國強:應善用全球戰略眼光謀劃我國農業的發展之路。
**,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加大科技支撐的力度,全面提升農業的競爭能力。
第二,進一步發揮比較優勢,完善和強化農產品出口促進政策,擴大我國優勢農產品出口。
第三,及早制定中國農產品進口戰略框架。
在堅持立足國內資源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同時,統籌利用國內外農業資源和市場,建立利用國際資源彌補我國土地和水資源嚴重短缺的長期戰略機制,并防范進口對國內的不利影響。
具體來說,一要建立起穩定的多元化的全球供應鏈,制定長期規劃,合理安排進口規模和節奏;二要加強市場風險防范與管理,有效保護國內農業產業安全,如要抓緊建立農產品進口監測與產業損害預警系統和快速反應機制;善用WTO農業規則,充分運用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等貿易救濟措施;建立應對國外農業高額補貼的應急機制等。
第四,借鑒國際經驗,建立相應的行業組織和協會并推動其發展,對非國有貿易范圍的糧食、植物油以及大豆等糧油產品進口,實行“業必歸會”制度。
第五,鼓勵國內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進入全球農產品供應鏈的上端。
第六,積*參與WTO多哈談判,進一步開展區域和雙邊貿易談判,全面提升我國作為世界農業大國的談判能力,促進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環境。
鏈接
我國農業履行加入WTO承諾
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農產品關稅總水平*低的國家之一,農產品平均關稅從2001年的23.2%降至2006年的15.23%,遠遠低于美國、日本和歐盟等發達國家水平,僅為世界農產品平均關稅62%的1/4。
2004年起中國全面放開了進出口經營權,從這一年起,國外小麥、玉米、水稻、糖料、棉花等進口配額數量都占到了中國國內消費總量5%以上,均高于世貿規則鼓勵的上限。
2005年中國取消了羊毛和毛條的進口指定經營制度,并對外資開放農藥、農膜的零售和批發業務,各種化肥進口關稅配額數量已達到*高點。
2006年,中國取消了對豆油、棕櫚油和菜籽油的關稅配額管理,實行9%的單一關稅管理。化肥零售和批發業務也將于2007年開放。此外,中國自加入WTO起就取消了農產品出口補貼,同時將國內支持中的黃箱補貼上限約束在8.5%,低于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水平。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